马秋漪
摘 要:《指南》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用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还指出:“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那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如何进行无范画教学呢?在此从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无范画”美术活动;以灵活的指导贯穿“无范画”美术活动。
关键词:小班;无范画;美术活动
在目前的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我们总会看到孩子们的作品呈现出较为整齐划一的状态。虽然教师常常会提醒幼儿“大胆想象,画出和老师不一样的作品”,以此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希望幼儿画出不一样的东西,但是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大部分的幼儿依然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范画的影响,“一不小心”就临摹了范画中的某些部分,甚至是范画的全部内容。《指南》中明确地提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还指出:“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所以,领会《指南》的精神,探寻“无范画”的美术活动成为我们目前研究的一个方向和重点。比较幼儿园三个年龄段幼儿的绘画特点,考虑到目前中大班的孩子已逐步形成对范画的重视和依赖,我选择了小班幼儿作为本阶段“无范画”美术活动的研究对象。
那么,是不是“无范画”就是完全没有老师或幼儿的示范呢?如果需要示范又该把握怎样的“无范画”精神呢?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究中,我们渐渐摸索出了一些规律和指导策略,在此作一个分享,抛砖引玉,供大家探讨。
一、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无范画”美术活动
(一) 根据活动内容和幼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
1. 无范画
对于一些简单的有关形状、线条和色块的绘画可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反复尝试来逐步掌握或拓展。如在《大大的草坪》《大雨小雨》等活动中,幼儿可以在了解了小草和大小不同的雨点的形态后,尝试自己用不同的线段表现出来,在没有范画的情况下,虽然孩子们在第一次画时会画出软软的、细细的、没有方向感的线条,但在欣赏和评析时孩子们会这样介绍自己的作品“这里的草坪还没长好”、“这里的雨太小了”,而在下一次操作时,他们会尝试画出有“茂密小草的草坪”、“下着密密的雨”的作品。
2. 难点示范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契机、合适的教学策略,在绘画活动中,用来示范有难点的部分,留下大部分的空间,让孩子自由地表达与想象,那么既能让孩子有“据”可“依”,又能让孩子自由想象与创造。如:在小班绘画活动《甜甜的棒棒糖》中,教师需要示范的是学习画螺旋线的方法,引导跟着老师空手画一画,再请个别幼儿上前示范作画,至于棒棒糖画什么颜色,棒棒糖画的大与小、多与少,螺旋线绕的松紧,就要孩子们自由地想象与创作了。
(二) “无范画”不等于“无要求”和“无目标”
一讲到“无范画”,大家往往会想到:教师介绍要画的画后,就让孩子们自己画,画成怎样是怎样,最后教师只要挑出符合目标要求或有创意的作品进行评析和欣赏就行了。这样的“无范画”教学可称为“放羊式”,虽然表面上看着热热闹闹,对幼儿几乎无限制,似乎保证了幼儿的自主性,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有悖于《指南》的精神的。在《指南》中对艺术领域中的美术教学是有具体要求和目标的,如在“表现与创造”中,目标1“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3~4岁幼儿要“经常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目标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3~4岁的幼儿要“能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画出自己想画的人或事物”。所以,“无范画”是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的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不以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的创作,不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无范画”的美术教学同样有目标和要求,甚至因为要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探索空间和时间而细化目标,在要求上也会更具体。
二、 以灵活的指导贯穿“无范画”美术活动
(一) 丰富幼儿经验,引导幼儿进行表象加工
丰富的经验是幼儿进行绘画活动的原材料。《指南》指出要“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如观察不同树种的形态、色彩等”。为了使幼儿更好地用绘画进行自由表达,可以在具体的绘画活动前做好大量的铺垫工作,让幼儿在自主观察、自由交流及自主操作中积累有关对象的特征经验,以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便于幼儿在绘画中更加大胆的表现。
1. 身临其境
如果绘画的内容是一些熟悉的场景,可以让幼儿置身于相应的场景中,切身感受想要表现的景物,通过观察与交流,了解其特点。如小班绘画活动《魔法泡泡》中,我们让幼儿在绘画前吹泡泡、观察泡泡,讓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直观地了解泡泡的形态和泡泡在阳光下颜色的变化。在讨论中,虽然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语言能力不足,但他们还是能自然而然地说出“泡泡是圆圆的”、“有大泡泡,有小泡泡”、“太阳公公照了,泡泡变成彩色的了”。在此基础上导入幼儿自主画泡泡、学习“给泡泡围上彩色的围巾”,虽然并无教师的示范和范画,孩子们还是明确了要画什么,能大体感知要画出怎样的感觉。
2. 实物观察
如果绘画的对象是特定的物体,就可以通过实物的观察,便于幼儿发现和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如小班绘画活动《好吃的苹果》中,我们就通过引导幼儿三次观察逐步掌握“苹果”多层次的特征,并让幼儿把苹果的外形特征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虽然教师并没有提供范画,孩子们还是逐步画出了自己喜欢的“口味”苹果。实物观察法的运用在每个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在实施时应根据本年龄段幼儿的具体感知觉特点预设不同的目标,采用有趣的游戏形式开展。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绘画表现处于“涂鸦期”,那么观察就不能仅限于看一看、说一说,还要设计生动有趣游戏情境让孩子看看、摸摸、闻闻、尝尝,全方位地观察感知物体。endprint
3. 图片欣赏
针对有些较难接触到的场景和实物,则可以采用图片欣赏、PPT、动画视频的方式,使幼儿了解观察物体的特点。虽然无法接触到实物,但多图片的运用可以从各个角度展示场景和实物,而根据活动重难点所在选择适当的放大图片又可以突出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幼儿了解相关细节。如小班绘画活动《秋天的树林》中,虽然活动前教师和孩子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也请家长带孩子去欣赏了秋天的樹林,但在活动中交流和回忆无法再现幼儿当时看到的场景。所以通过上网下载一些“秋天的树林”的图片和树叶飘落的视频,并制作成PPT,幼儿既可以欣赏到一片树林的壮观之美,又可以看到放大图片中树枝上叶子的具体形态,还可以看清树叶在秋风中飘落的各种姿态。有了丰富视觉体验,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指导、幼儿模仿树叶飘落的身体动作表现,孩子们对叶子的大体外形和飘落姿态有所了解,就能在无范画的情况下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看到的叶子和叶子飘落的情景了。
(二) 开展情境游戏,提供幼儿创作的抓手
没有范画供幼儿参考和模仿,怎样让幼儿习得一些必要的绘画技能就成了在美术活动指导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所以用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基本的技能、技巧可以达到不示范也能学一学、练一练的目的。比如:在小班绘画《会跳舞的线》活动中,在讨论“音乐中的线条娃娃在怎样跳舞时”小班的小朋友纷纷用动作表现,有的像小兔、小鹿一样蹦蹦跳跳,有的像毛毛虫、小蜗牛一样慢慢爬行。请小朋友们给线条连上不同的头偶,让不同线条娃娃在纸上跳起不同的舞蹈。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下,尽管没有教师的示范和范画,小朋友们也会根据线条上不同的头偶在心中匹配上不同的拖线方式,尝试拖出不同的线条轨迹来表现小动物们跳舞的场景。好的游戏情境的渲染、游戏环节的设计可以巧妙地把幼儿带入生动的故事中,幼儿会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各种不同难度和要求的技能,并主动要求一次次地练习,渐渐掌握要点,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创作意图。
美术活动是幼儿的另一种语言,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当幼儿还不能或不善于运用口语和文字语言的时候,他们天生会用肢体动作、声音和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幼儿的美术创作是幼儿思维活动过程的记录,更多的是用来表达思想,交流体验,而不是为了完成一幅“作品”。幼儿美术教育也不是专业美术教育,幼儿作品的价值在于童真、童趣、童心,幼儿美术技能是在大量表现表达的机会中自然成熟的。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幼儿园美术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0—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