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效益研究

2017-12-09 00:29温应才
考试周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

温应才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已经突显出来,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首先分析区域教育信息化现状,围绕“国家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总体目标,提出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步骤与方法,阐述提高“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效益策略,旨在为今后其他区域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及提高效益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

一、 研究背景

教师的素质决定教育的质量,世界各国历来十分重视中小学教师能力培训,我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一刻也不能滞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是我国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和工作方针。“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格局初步形成,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与教师当前工作岗位需求密切联系,教师培训以后取得的成效应用于提高課堂教学水平之中。培训是把教师当做资源的投入产生活动,因此,培训本身必须追求成本效益,它体现在培训设计和实施的效率与效果上。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国家有关政策性文件反复强调的基本要求,提高培训效益有现实意义,也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要求,龙岩市永定区需完成3368位教师培训,针对如何提高培训效益,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能力,让受训教师尽快取得实效。笔者通过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与体会,旨在为今后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提供帮助。

二、 区域教育信息化现状

(一) “三通两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通过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面改薄”等工程,区域内中小学校所有教学场所均实现光纤上网,班级配备电子白板或者液晶电视互动一体机等多媒体设备,教师实名制注册个人学习空间并登录省级基础教育资源网平台,全区中小学校专任教师配齐办公电脑,为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设备使用率不高

根据学校摸底调查情况,2015-2016学年城区中小学校课堂多媒体设备使用率78.3%,乡镇中小学56.4%,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使用率仅41.8%。究其原因为:有部分设备故障频发、没有及时维修,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不高,设备应用水平低,教师无法找到适应自身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等。

(三) 适用的教学资源不足

市级、区(县)级教学资源库还没有建立,区教育城域网可供教师下载使用的教学资源少,大部分老师只能从网络上寻找资源,往往存在不适用的问题,影响了资源使用效果。

(四)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小学教师基本上掌握Word、Execl、PPT、音频处理等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但是,软件应用水平有差异,城区中小学教师应用设备能力强,部分农村中小学年纪大的老师使用设备水平低。

(五) 现代教育理念有待加强

区域内中小学校长通过参加省市级业务提高培训班,现代教育理念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中青年教师每年参与省市级举行的各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活动,也能将新课改理念运用于教育教学中;然而,还有部分教师平时很少主动学习业务知识,教学观念陈旧,不能适应新的课改要求。

三、 “能力提升工程”总体目标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教育部于2013年决定组织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工程目标是: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四、 实施“能力提升工程”步骤与方法

根据“能力提升工程”要求,原则上到2017年底每位教师要完成8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教师全员培训完成后,须提供网络培训50学时及网络研修与教学实践30学时合格证明,才能办理培训结业证书。全区中小学教师人数众多,覆盖所有学科,时间紧、任务重,需认真做好实施预案,才能使工程有序推进,提高培训效益。

(一) 加强领导,部门协调

成立“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领导小组,由教育局长任组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人事部门,成员由人事、中小教职能股室、电化教育及教研部门组成,各部门分工明确,互相协调。人事部门负责牵头,并制定培训实施方案;教研部门负责教师培训管理,并承担区级培训信息平台的建立与管理,具体组织实施管理人员和校长、骨干教师区级培训,组织参训教师登录平台注册,监测、汇总、分析培训有关信息,协助做好证书管理与发放,负责教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的组织与督促工作,协助培训机构做好校本研修指导和实践成果的测评工作;电教部门负责推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承担优秀应用成果评选及培训绩效评估等任务,每年组织辖区内教师参加省级“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三优联评活动、省级与市级创新大赛及师生电脑作品竞赛等活动,指导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区建设。endprint

(二) 编写区域“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实施方案

人事部门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围绕教师需求制定详实的实施方案。内容包含:领导小组及培训机构,培训进度安排,管理人员、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校本教研实施,应用成果测评办法,经费保障,激励机制及成果应用推广机制等。

(三) 建立保障机制

1. 资金保障:全员培训每位教师需完成80学时学习,并通过相应的测评考核,按照培训经费(3元/学时、人)的标准,将全区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经费,在当地教师继续教育经費中优先安排。

2. 成立专家队伍,提供人才及技术支撑。“能力提升工程”是一个专业性及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区域教育主管部门需组建一支为该工程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的专家团队,才能使工程顺利实施。该团队成员可以由各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信息技术教师侧重技术及设备应用培训指导,学科教师注重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过程。同时,聘请“班班通”工程中标企业的技术人员,开展设备常用故障排除方法的培训与指导,提高学校设备维护能力,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

(四) 遴选培训机构

培训采取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网络培训学习和以校本研修为主的教学实践两部分组成。省教育厅委托有关机构组织专家按照教育部建议的评审标准,遴选出若干能够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和培训课程标准,提供满足不同学科、不同起点教师需求的课程资源的培训机构来承担本区域教师提升工程培训任务。根据区域学校实际情况,围绕自身培训目标与需求,选择培训质量好、价格优惠的培训机构与提高培训效益密切相关。

五、 提高“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效益策略

(一) 做好教师培训需求评估

通过实地考察、教师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一线老师在各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低的原因,掌握各学科教师实际应用需求,并将这些问题和需求进行分类梳理,供培训、研讨、公开课、示范课、专家讲座等提供对策。按照“以评促用、以评促学”的原则,开展训前诊断测评,做到对症下药,是培训的基础工作。需求评估应侧重于关注知识、技能和态度,培训需求是教师个体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能力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所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培训需求评估是发现和确认这一差距的过程,是规划培训工作和设计培训项目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基础。

(二) 分层次开展培训

首先,组织“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及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参加专项培训,使他们明确“能力提升工程”目标任务、培训特点和能力测评要求,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第二步,开展全员培训。中小学校长是学校实施“能力提升工程”的第一责任人,要有计划地安排本校教师参加培训,围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个专题,开展全员培训。

(三) 创新培训模式

培训形式不单纯靠统一面授形式,要提倡网络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既要发挥工作坊主、名师工作室、教师博客、教师微信群、QQ群等信息技术平台的作用,同时,也要开展专家讲座、名师讲坛、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多种运用数字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教学实践培训活动。强化情境体验,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边总结,从而提高培训效益。

(四) 加强校本研究

通过“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应用能力,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列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学校应组织学科教研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营造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运用的良好氛围。

(五) 及时整改,并进行考核评估

通过随机抽查科任教师应用信息化设备上课的情况,将其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的比例及应用水平跟培训前进行比较,考核其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是否提升,能力是否提高。同时通过评估考核,对提升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补缺补漏,完善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教育主管部门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内容,同时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相挂钩,并列入中小学办学条件评估和校长考评指标体系,以此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六) 推广“能力提升工程”优秀应用成果

应用成果评优是推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抓手。通过评优活动发现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学科教师,建立一支信息技术应用骨干队伍,挖掘一批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成果,提升生成性资源质量,充实和更新区级教学资源库。

(七) 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将“能力提升工程”纳入到教育督导范畴,注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对学生学习所产生影响效果评估,注重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评估,针对各学校各学科教师应用能力的实际情况,调整培训方法及思路,将督导的结果运用于工程后续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实现教师能力提升可持续性。

(八) 参与“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

教育信息化关键在应用,而应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必须走第一步。从2014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其目的在于以应用为导向,以资源为纽带,以教师课堂应用为中心,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资源库建设不能单靠国家或省级统建,市、县(区)、学校各个层次均需要有自己的资源库,这样才有针对性,使用效率才会高。例如,某一个学校的科任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状况与教材版本,然后从互联网选择所需资源放在班级资源库,就可以大大提高使用效率。通过参加“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作为在实践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一个平台,也深化了“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内容和成果,及时总结“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成效,无疑对“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效益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六、 结束语

研究表明,制定详实的“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方案能有效促进教师研修和工作坊活动的有序进行,及时诊断和评估能解决教师在研修中出现的问题,对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实践中发现,教师培训效益提高的关键在于组织领导小组是否将职责落实到位,按部就班,各司其职,同时也与教师积极性,学校信息化硬件条件及工作坊主和专家组指导奉献精神密切相关。然而,需将培训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并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融合的能力提高成为长期目标,如何提高培训效益,仍需在实践中不懈探索。

参考文献:

[1]樊文芳.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3]省教育厅闽教人[2015]86号文件.《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

[4]杨永东,杨慧河,张建忠.如何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小学电教,2015,(06):5.

[5]省教育厅.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优秀应用成果评选办法.

[6]赵建华.姚鹏阁.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中国电化教育,2016,(04):103.

[7]杜占元.深化应用 融合创新——为实现“十三五”教育信息化良好开局做出贡献.中国电化教育,2016,(06):3-4.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