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明
“两转换”促进“两转化”
——渝西川东地区发展对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建设的作用
□张发明
渝西川东地区“崛起”还是“塌陷”,关系到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能否建成。重庆直辖以来,川渝合作促使渝西川东地区动力机制和合作态势的转换;渝西川东地区加快发展,必将促进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经济要素聚集形态和聚集程度的转化。
在区域经济竞争、合作、竞赛三种动力机制中,竞赛无疑是最佳动力机制,它兼有竞争与合作之长优,而规避了竞争与合作之短劣。
竞争,就是为达到本行政单元率先发展的目的而采取的你输我赢的行动。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竞争不可避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竞争的本质和普遍规律。竞争这种优胜劣汰的根本属性,在本行政单元超越其他行政单元的行动中,汇成了促进区域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因此可以说,竞争是区域发展动力之母。当然,有竞争就必然有失败、有打击,可能导致区域行政单元之间关系恶化、区域发展陷入散乱无序状态而减缓整体速度。合作,就是为达到本区域共同发展目的而采取的联合行动。合作强调“共同目的”、“联合行动”。只有合作,才能“1+1>2”,形成区域发展高地。当然,也正因为目标、行动的一致性,才有可能因此而削弱各个行政单元的内生动力,进而减缓本区域应有的发展速度。竞赛,就是为达到本区域的共同发展目的而按照一定规则采取的竞争性行动。它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你追我赶向前进,强调的是共同发展的目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规则、团结一致的行动。竞赛,既具有竞争性的动力,又具有合作性的方式。竞赛,没有成败输赢,只有高低快慢,所有的成果都是在一定规则下的“正能量”。
竞争与合作是一对矛盾,而竞赛则是这对矛盾斗争过程中的优势合成。目前,渝西川东地区区市县正处于“竞合”阶段,就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或者在某些方面有竞争在某些方面有合作,或者在某个阶段有竞争某个阶段有合作。下一步,在川渝合作机制作用下,通过采取行政法规、统一规划、违规惩罚等手段,迫使渝西川东地区区市县遵守“游戏”规划,促进渝西川东地区动力机制从“竞争”向“竞赛”转化。
纵观渝西川东地区的合作态势,是一个从拉裂,经缝合,到融合,向聚合的转化过程。
重庆直辖初期,渝西川东地区相关区市县暗自较劲,互不认输。这个时期,竞争多于合作,甚至出现过不当竞争,加上在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的强力拉动下,经济要素分别向各自“极核”聚集,渝西川东地区呈现“拉裂”状态。虽然成渝、成遂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对渝西川东地区具有一定的“缝合”作用,但是仍然改变不了“拉裂”的现实。川渝合作机制建立后,渝西川东地区相关区市县相应建立了合作机制,渝西川东地区形成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态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一起分享成果、共同抵御风险,促进了区域“融合”发展。
随着渝西川东地区逐步崛起,渝西川东地区将形成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河谷”中的“河漫滩”。不久的将来,一旦相关区市县经济体量跨入“高能级”,渝西川东地区将步入体量大、增长快的良性互动阶段。到那时,川渝行政界限已经弱化,交通、水利、能源等资源配置实现一体化,渝西川东地区的合作态势将呈现出强强合作、共生共荣的“聚合”之势,渝西川东地区也将逐步成长为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河谷”中的“台地”。
川渝合作促使了渝西川东地区的“两转换”,增强了内生动力,带动了区域发展。渝西川东地区加速“崛起”,必将促进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早日建成。
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建设的过程,就是以政府的公信力、号召力、推动力和发展机会、资本增值、试验示范的吸引力,以及改革创新的驱动力聚集发展要素的过程。根据经济要素聚集的形态来看,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主要表现为“点、线(带)、网、面”四个阶段。
成渝高速公路通车之前,企业聚集主要以城镇为依托,城镇之间缺乏快捷的交通串连,经济要素是相对孤立的“点”。就是交通相对便捷、经济相对发达的成渝公路、成渝铁路、国道319沿线,城镇仍然脱离不了“点”的事实。
随着成渝、成遂渝特别是渝蓉高速公路相继通车后,渝西川东区市县相互之间、与成渝两大经济核心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经济交流陡然增加。企业不仅聚集在城镇周边,而且逐步聚集到高速公路沿线,高速公路沿线经济迅猛发展,成渝之间逐步形成以成渝高速公路为依托的成内渝经济带、以成遂渝高速公路为依托的成遂渝经济带,以及必将形成的以渝蓉高速公路为依托的成安渝经济带、以成资渝高速公路为依托的成资渝经济带。
成渝、成遂渝、渝蓉、成资渝高速公路都是以成渝两大经济核心为起止点的、东西向的“线(带)”,只有南北向高速公路的建成并与之相联,才能形成“网”状。目前,川东地区的遂洪(遂宁-洪雅)、遂内(遂宁-内江)高速公路已经建成,加上渝西川东地区正在建设的南大泸(南充-大足-泸州)高速公路,将形成“三横三纵”的高速公路经济网。
城镇和企业依托高速公路形成“网”后,随着各种政策的落地生花,将促进“线(带)”、“网”发展壮大,加上网格中发达的农村、农业经济,最终形成“面”状的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
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发育过程即聚集成点、联点成线、壮线成带、织线成网、填网成面的过程。目前,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正处于从“线”到“带”、从“网”到“面”的过渡阶段。加快渝西川东地区发展,是缩短这个过渡阶段的重要举措,将促进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内部经济要素产生“鲶鱼”效应和“核变”效应。
纵观渝西川东地区的发展,以重庆直辖、川渝合作机制的建立为标志,大致可分为“平面期”、“塌陷期”、“隆起期”三个时期。
重庆直辖前,渝西川东地区同属于四川省管理,随着成都这个经济中心的辐射递减而趋于平面。重庆作为四川的第二大城市、计划单列市,统揽区域发展能力仍然不强,改变不了“平面”的现状。重庆直辖之初,川渝分头而治,由于重庆基础薄弱,主要是集中资源要素加快主城和“两翼”地区发展,无暇顾及渝西区域的发展;加上由于成渝两大经济核心的快速崛起而导致渝西川东地区经济相对“塌陷”。应该说,这个时期非常短,随着对川渝合作重要性形成共识而结束。川渝合作机制建立后,川渝两省市都特别重视渝西川东地区的发展,都把渝西川东地区作为“试验区”、“示范区”或“门户”、“窗口”来打造,加大了对渝西川东地区的支持和投入。随着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出台和四川省“多点多极支撑”为渝西川东地区快速崛起注入了“强心剂”和“助推剂”。渝西川东地区各区市县抓住机遇,必将促进渝西川东地区加快“崛起”。
与之相对应的,渝西川东地区在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经济要素聚集程度纵切面图中分别呈现出“平面区”、“塌陷区”、“隆起区”三种形状,有关专家学者为此提出了成渝经济区“平面型”、“哑铃型”、“橄榄型”三种模型。我们相信,加快渝西川东地区发展,将有力地促进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经济要素聚集程度从“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化。
当前,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渝西川东地区不但要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要素优势,而且要通过打造投资兴业的洼地、宜居宜业的福地,努力增强资源要素聚集能力,着力建成经济发展的高地,促进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从规划蓝图早日变成美好现实。
作者: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胡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