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鹏��
摘要:新课标主要强调要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是创新精神,另一个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是思维创新和要有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以创新实践为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理解领会新课标改革精神,对学生进行这两个方面的培养。从“创新教学”开展以来,我进行了这种方法的尝试,目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是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而创新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探索;交流;培养;研究;理解
新课标将课程目标体系分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就是发展性领域中的两个方面。新课标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因此,教师要更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解决问题,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新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现在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材中设置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素材。因此,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提出问题”尤显重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带着“旧问题”来到教室,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提出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有利于学生向难题发出质疑和挑战。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提出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虽然要求学生学习具有合作交流精神,但是首先还需要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让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让思维具有深刻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向科学挑战的精神。
二、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问题”的现状分析
现在教学中仍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学习都比较刻苦,但提不出问题,没有问题意识,这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弊端。
数学知识的学习大多用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作为主题,教学内容应该是很活泼的,但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于新课程改革有些滞后,导致学生学的知识越来越多,而问的问题却越来越少,以致学生不善于发现、提出问题。
新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教师还是重视“基本概念的讲解,抓住中考知识重点,讲解解题技巧,解答学生质疑”,造成学生只会模仿,不会自主探究;学生会只会“死学”,不会提出问题的境况。
三、 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摸索和总结经验,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合理利用新教材的“弹性”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提出问题”,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浅显、有偏颇,教师也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切不可泼冷水,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积极给予解答、引导。这种能力的培养可逐渐渗透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在讲授新课时,可引导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而不是教师直接将结论传授给学生,另外在例题讲解、课堂练习、课堂小结等环节中可创造一种“提出问题”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积极动脑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必须读懂教材,吃透教材,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比如,问问题的引入与提出:问概念、问定理;问定理、公式如何应用,应用的条件等等,通过这些训练,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从基础中提出问题,进而从课本中发现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再如,做习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做法要比书上的更简单,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给予鼓励,同时还要引导他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再思考,让学生独立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才能体现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合作交流。
经常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的“议一议”或“想一想”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想法,也许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和亮点。
解决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就是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了更好的理解,自然就会提出新问题。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变换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这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 新课程改革中,“实践与综合应用”
这一内容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并列,足见新课标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联系在一起,它为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提供了一种课程渠道,同时也为我们创造性的应用教材提供了一个平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一领域内容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
教材中给出的一些“课题学习”的课题,大都与本章所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应给予重视。比如,新课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4.3节安排了以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为主题的课题学习。通过这个课题学习,学生不但经历了对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以及对所得结论进行解释和反驳的统计全过程的初步体验,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创造性的课题学习。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后安排了“关于淡水量的计算与思考”,根据这一素材,结合当前我县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用水问题、环保問题,我们确定了“水资源的研究”课题。六个学习小组,分别从世界以及中国水资源与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我国的工业与农业用水情况、世界及我国面临水的危机、我国大型水利工程、邹平的水资源、邹平的水利工程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但充分感受到现实生活离不开数据,而且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与计算,真正感悟到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五组的同学通过对邹平的水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向全校发出了《珍爱生命之水,人人有责》的倡议。在这次课题学习活动中,学生们还进行了一些社会咨询、实地调查、部门走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根据实际情况,捕捉研究课题。比如,去年我校修建高标准的操场,我们在进行集体备课时,认为这是一个让学生进行课题学习的良好时机。通过集体备课,确定了课题名称、课题研究目标。半个月之后,学生交给我一份完整的总结报告,学生将各项内容填写认真、科学准确外,最后用红笔加了“感悟”“疑问”两栏,在“疑问”一栏中学生根据思考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为什么使用的材料造价这么高?等等一系列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学到了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作为参与者,他们都收获了课堂以外的知识和能力。
我们开展这些数学课题学习,一是新的课程标准给了我们引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学校推行的“有奖游学”活动(“有奖游学”是我校“生生科代表、师师科主任”的育人管理制度下推出的一种激励制度:学习和德育双达标的小组,可以获得外出游学的奖励),为学生开展课题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有一种意识,那就是要在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些要始终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