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曦
摘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和不断实施,对各个阶段的各科教学均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在高中教育阶段数学学科属于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与小学和初中阶段相比,教师需着重训练和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掌握解题技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中数学如何进行问题解决教学作浅析,同时制定一些恰当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在新形势下,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应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而且问题包括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问题,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此,高中数学教师需高度重视问题解决教学,带领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分析和探究数学问题,以此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一、 培养学生思维框架,消除定式思维影响
在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从学生的思维方面着手,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框架,在解题时消除定式思维的负面影响。高中数学教师可利用平常的谈话,根据学生实情设计问题,先考虑他们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思维,当整体学生均显露出思维框架之后,再明晰冲突,以此避免显露不完整的情况。教师也可设置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引领他们构建正确的思维框架,找到合理的解题思路,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例如,在“函数”教学实践中,二次函数属于高中数学体系中的关键内容,二次函数中最值尤其是具有参数的最值求法,对于学生来说都比较困难,教师可借此精心设计问题,帮助他们突破定式思维的局限。已知函数f(x)=x2-2x-3,如果x∈[-2,0],那么函数f(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什么?解析:学生可根据题意画出函数在定义域内的图像,可发现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直线x=1,以此可知y=f(x)在[-2,0]上为减函数,故当x=-2时最大值f(-2)=5,当x=0时最小值f(0)=-3。如此,教师引领学生顺利解答数学问题,并恰当指出这类问题的要点,借此调动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和动力。
二、 着重培养问题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
在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中,导致教学效率一般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使用科学恰当的手段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课时需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在讲述到关键知识点时要多问“为什么”、“谁还有其他方法解决问题吗”等。不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还应引领他们和教师一起分析和解答问题。在这样的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模式下,不仅可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可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
比如,在进行“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时,教师可以生活中的实例楼房建筑提出问题:空间中直线与平面有多少种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实物,从而直观准确地归纳出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直线与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活实例以及对长方体模型的观察、思考,准确归纳出两个平面之间有两种位置关系: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两个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条公共直线。如此,使用类比的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他们产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和积极思考,使其快速理解掌握新知识,且形成创新思维。
三、 强化数学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需强化对他们数学思维的训练,鼓励他们使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在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目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尝试利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需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实情,在讲授部分知识点时精心设计部分一题多解类的题型,引导他们在分析问题时思维得以发散,并通过想象或联想拓展自己的解题思路,实现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
举个例子,在教授“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时,教师可使用题目:解不等式3<|2x-3|<5,就能够引领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解题。解法1:根据绝对值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求解,当2x-3≥0时,不等式能够转化为3<2x-3<5→3 四、 总结 在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从培养学生思维框架和问题意识着手,帮助他们消除定式思维影响且形成创新思维,并通过强化数学思维训练,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最终掌握高水平的解题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天怡.对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实效性的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6,27:273. [2]李沛峰.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误区及出路探析[J].科学中国人,2016,30:284. [3]邱慧彬.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