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惯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探索

2017-12-07 06:39石菊红吴建军孙兆奇
文教资料 2017年24期
关键词: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石菊红 吴建军 孙兆奇

摘 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为分析框架,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惯习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水平的直接体现,场域直接影响行为者的惯习。宿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从构建良好的宿舍“场域”出发,培育学生良好“惯习”,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院风和校风,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 场域 惯习 舍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学生自身素质与高校育人环境密切相关。除了课堂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对学生开展教育和引导。学生宿舍作为高校育人环境的重要场域,是大学生思想情感交流、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德养成、人际交往锻炼的主要实践阵地,宿舍功能发挥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大学生“惯习”的形成。如何紧密结合大学实际,充分利用学生宿舍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氛围,构建科学的教育引导体系框架,这是我们一直关注和探索的课题。

一、理论分析

场域、惯习、资本是布迪厄实践理论里的三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实践是行动者在场域中通过惯习的指导,为了获得更多资本而采取的行动。根据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惯习、资本和场域会直接影响实践效果,行为者的实践动力来源于惯习和资本,惯习和资本都在一定社会场域中产生,三者之间相互影响。

1.场域。场域是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1]。本文提及的场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践空间。在高校整个教育场域中,除了课堂、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以外,学生宿舍作为场域,其独特的隐性教育功能不可忽视。有什么样的场域氛围,就会有什么样的惯习,随着场域的不断改善,学生会不断调适自己的惯习,当二者之间相互契合时,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行为。

2.惯习。惯习是一个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不断随经验而变,从而在这些经验的影响下不断地强化,或调整自己的结构[2]。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来看,“惯习”是实践目标。来自于不同场域的大学生通过共同教育场域的创设,经过价值导向和行为约束,使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日常惯习。

3.资本。布迪厄实践理论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及符号资本。这些资本是行动者开展实践的工具,并且这四种资本形式在特定场域中可以相互转化。高校场域中,主要通过增加大学生的“文化资本”,提高大学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即非正式的人际技术、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程度、格调与生活方式)[3]。

结合布迪厄的实践理论,黄昀博提出了教育场域的十个结构要素,分别是育人目标;参与教育活动的行动者及其惯习;资本;主体位置及社会关系网络与环境;时间;教育规则及制度;信息传播;价值理性;实践理性;教育实践活动[4]。根据以上理论,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教育场域,以培養“良好惯习”为目标,促进价值的实现。

二、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简单而言,就是人的“价值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实践”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场域—惯习理论为分析框架,从认知、认同、实践三个方面下功夫,丰富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

1.探索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加强价值认知。

目前在价值认知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核心价值观,却不能理解、领悟其本质,而且空洞的理论说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需要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下功夫。

(1)教育内容要与能力提高相联系。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自己能力的提高和未来的发展,因此设计教育内容时,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急需提高的能力进行正确分析,以此为基础探索教育内容,并将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全过程。比如,结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对学生开展教学技能训练,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强化学生能力。

(2)教育方法要与学生实际相吻合。改变传统说教方式,探索学生互助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微信、QQ等平台,借鉴问题导向的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将大道理变成小践行。

2.构建有利于学生价值养成的场域,培养情感认同。

(1)构建设计系统科学的教育场域。“人”是教育场域中的主体,在设计场域时,应追求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充分调动学生周围各个教育元素的作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价值观养成的教育环节和教育活动,同时发挥榜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全过程中。

(2)设定场域规则。不仅包括教育规则,还包括教育主客体在整个场域设计中的定位。在规则设定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从规则的设立到实施到监督,充分发挥在场域中的自主性,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会日益增强。

(3)实施培育协作机制。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明确规定,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做好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育人作用”。从现实情况看,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与思政课教师联系较少,二者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缺乏配合,这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所以,在构建场域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同辈群体的作用外,还要加强与教师的联系,构建协作育人机制。

3.着重培育学生惯习,强化行为认同。

(1)量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惯习的培养要以价值观为引导,具体到学生就是指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绝不是对这几个字的简单记忆,而是要结合工作将这八个字变为可以量化、可以操作、可以考核的实际行动,比如制定可以践行的班级、宿舍公约。通过这种方式将日常学生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一方面要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明确学生承载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认知是培养惯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对自己现有的惯习系统具备科学的认识,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会不断自我反思、自我调适。所以,在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引导学生经常性地开展自查与互查,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

(3)掌握学生成长规律,建构内生性价值认同。大一至大四阶段不同,学生的成长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学生良好惯习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过程的培育,所以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政教育工作规律。在此基础之上,才能逐步建构内生性价值认同,付诸实践。

三、案例分析

从场域—惯习理论可以看到,体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水平的主要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惯习”,教育的具体场域是影响惯习的直接因素。笔者所在单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并构建高校宿舍育人场域:“大学生舍风培育工程。”

目前,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工作思路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要以“大学生舍风培育工程”为载体,构建以宿舍为主体的教育场域。该培育项目将价值观养成教育贯穿其中,通过宿舍载体的特殊性和教育优势,探索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途径。该项目设计思路主要分为四个层面:

1.第一层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导,重践行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目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重培育轻践行,学生大道理都懂,但小事情不会做。针对这一现实问题,该项目在设计过程中主要侧重践行。通过实证研究探索,设计规划了学习交流篇、自查互查篇、语言交际篇、教学技能篇及业余活动篇,每一个主题项目都有策划、有措施、有考核,真正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到学生工作实际层面。

2.第二层面:以宿舍为载体,注重形成宿舍教育场域。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舍风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因素。从时间和空间看,以宿舍为单位开展思政教育,在组织和操作上更灵活,便于随时召集;从内容上看,宿舍单元虽小,却承载了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效果上看,宿舍教育场域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集体约定,宿舍成员互为教育主客体,共同合作形成了潜移默化的氛围和影响力。而且从学生管理方面来看,舍风好,班风就好,班风好,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院风和校风。

3.第三层面:以“惯习养成”为目标,践行好核心价值观。

惯习不同于习惯,是学生理解、选择和行为的过程,是一种综合品质。在整个项目设计中,强调营造一种共同的惯习系统,在活动开展中,大学生可以不断调整惯习,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尤其是个人层面的目标能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通过惯习实现。

4.第四层面:以学生为本,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这五个层面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实际,涵盖学生学习、生活各个层面的行为养成和能力培养,学习交流篇通过宿舍学霸的引领,构建良好学风;自查互查注重问题导向,将自查互查教育贯穿其中,目的就在于将学生日常养成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从他律逐步走向自律,实现修德;语言交际篇意在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技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将热点问题贯穿其中,引导学生关注、理解党和国家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产生情感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教学技能篇主要针对师范生特点,大二下学期开始在宿舍内开展说课环节,并与中教论课程相结合,增加学生讲课机会,提高学生教学技能;业余活动篇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宅”、“手机控”等问题,引导学生放下手机,走向操场。

以场域—惯习理论为分析框架构建出来的宿舍教育场域,究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价值?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将主流意识形态回归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实现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笔者认为,大学生舍风培育工程的构建,最大价值在于充分利用学生集体中最小单位“宿舍”,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该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更易于学生传播和理解,探索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134,197.

[3][美]乔纳森.H.特納,著.邱泽奇,张茂元,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469.

[4]黄昀博.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育人结构与功能[D].西安:西北大学,2010:208-209.

[5]肖志远,郭凡良.布迪厄“场域—惯习”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实事求是,2015(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探索及有效性研究——以山西师范大学‘宿舍式微教育模式为例”(项目编号:2016ZSSZ006)、2016年度山西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大学生舍风培育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通讯作者:孙兆奇

猜你喜欢
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