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文初窥

2017-12-07 06:39师蒙丽
文教资料 2017年24期
关键词:祭文

师蒙丽

摘 要: 祭文是一种古代用于祭祀活动的文体,起源于祝辞,其文体的成熟定型经过了较长的发展过程。祭文从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哀祭文和祝祭文两大类,二者因所祀对象、应用场合不同而有不同特点。

关键词: 祭文 祝祭文 哀祭文

一、祭文的起源与发展

祭文是人们在祭祀时,表示祝祷或哀悼的一种文体。

祭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祝祭活动。“昔伊耆始腊,以祭八神。其辞云:‘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则上皇祝文,爰在兹矣”(刘勰《文心雕龙·祝盟》)①。这是上古神农氏带领着人民祭祀掌管农神的祭辞,“泥土返回自己的位置吧,水也归到山壑间去,危害庄稼的昆虫不要兴起,让草木归生于薮泽中去吧!”是现存最早的祝祭文辞。

上古时期祝祭活动十分普遍,人们常通过祭祀和祝祷向神灵乞求福祉、消除灾难。“牺盛惟馨,本于明德,祝史陈信,资乎文辞”(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祭祀时除了要献上馨香的祭品外,还要用庄重典雅的文辞向神灵表达尊崇之情,陈述祭祀的心愿。这种祝祭“文辞”就是早期的祭文。但由于时代久远,且当时文化和书写载体尚不发达,保存下来的此类文辞不多,但推测应该都是类似的简短韵语。

夏商周时期祭祀活动更加细化和规范化,有专门掌管祭祀的官职。祭祀天地、宗庙、神祇,不同祭祀场合都有专门写就的庄重典雅的祭文。“及周之大祝,掌六祝之辞。是以‘庶物咸生,陈于天地之郊;‘旁作穆穆,唱于迎日之拜;‘夙兴夜处,言于祔庙之祝;‘多福无疆,布于少牢之馈。宜社类祃,莫不有文。所以寅虔于神祇,严恭于宗庙也”(刘勰《文心雕龙·祝盟》)。

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祭祀活动的下移,可以私人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祝祷水旱灾害、祭奠亡灵等,祭文在内容和情感的生活化、私人化方面得到发展,其文学性得到加强。“若乃《礼》之祭祝,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祭而兼赞,盖引伸而作也。”(《文心雕龙·祝盟》“中代”指汉魏晋时期,“兼赞言行”即对所祭者德行、生前经历的记述和评价,祭文除告祭的功能性之外还增加了更多感情的成分。后来祝辞的内容不断丰富,尤其是在追思、寄哀方面被不断扩大,逐渐越出祝辞的范围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体。

祭文在汉魏时期逐渐成熟定型,至唐宋已十分兴盛,其文学性不断增强。如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中所说:“古者祭享,史有册祝,载其所以祀之之意,考之经可见。若《文选》所载谢惠连之《祭古冢》,王僧达之《祭颜光禄文》,则亦不过叙其所悼之情而已。追后韩柳欧苏,与夫宋世道学诸君子,或因水旱而祷于神,或因丧葬而祭亲旧,真情实意,溢出言辞之表。”②后世文人学者的参与使祭文的文学性、感情性得到长足发展。不过祭文并没有脱离应用文的范畴,仍然是用于祭祀的实用型文体。

关于祭文作品,目前见诸记载最早以“祭”为标题的祭文作品是南朝梁任昉《文章缘起》中记载的后汉车骑郎杜笃《祭延钟文》③,不过这篇《祭延钟文》已经亡佚。现存可见较早的祭文作品有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潘岳《为诸妇祭庾新妇文》,陶渊明《祭程氏妹文》、《自祭文》几篇。

二、祭文的类别

祭文是一种应用型文体。从内容和使用场合的角度大体可以分为祝祭文和哀祭文两类。祝祭文主要用于祭祀神灵(包括天地、山川、宗祠等神格之物),又称为祷祭文或告祭文。哀祭文主要祭祀亡故亲友,也称为悼祭文。祝祭文多用于吉礼,哀祭文用于凶礼。二者在情感和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祈祷之式,必诚以敬;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文心雕龙·祝盟》),“大抵祷神以悔过迁善为主,祭故旧以道达情意为尚”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祈祷神灵的祝祭文多为悔过迁善,要虔诚恭敬,哀祭文因所祀对象多为亲旧故友,因此以寄托哀思,表达真情实意为主。祝祭文与其母体祝辞联系较深,有较强的礼制、文化价值;哀祭文带有较强的抒情性,文学价值更高。

(一)祝祭文

祝祭文多是用于祭祀神灵,祈福禳灾的。官方的祭祀活动有国家为主体的祭祀,还有地方官员祭祀。古代国家的祭祀主要有天地、社稷、山川、城隍、宗庙等,以国家的名义向上天祭祀。民间也会在节期开展祭祀活动。正式的祭祀活动会有祭文或祝辞,多是由文士起草,主祀人员在祭礼上诵读或焚烧。这些祭文、祝辞大都保存在国家诏令集和参与写作的作家文集中。如韩愈、王安石、欧阳修、苏轼、曾巩等,凡是做过翰林学士或知制诰等职的文士,文集中都收录了大量的祝祭作品。这些作品有些是任职期间为国家祭祀典礼所作,有些是任地方官期间主持祝祭活动所作。其中以祭祠庙、山川和祈雨、谢雨的祭文为最多。

与祝祭文相类的还有青词、密词、醮词、斋文、表等,它们都是祀神的祝辞,内容形式相类,与祭文相区别的是所用场合和所祀对象不同。如青词是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符箓,醮词是道教徒斋醮时祭告天帝的词章,斋文和疏是释家设坛祝祷的文辞,其宗教性更强。

(二)哀祭文

哀祭文多用于对亡故亲友的祭悼,也有自祭和祭古先贤的。古人十分重视丧葬,“生有贺,死有吊”,丧葬祭奠的礼节非常多,因此围绕死亡丧葬产生了一系列文体类型,如哀辞、吊辞、诔文、祭文等。

“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⑤祭文最初只是用于“告飨”的祝祭之辞,如《仪礼》中的丧葬祝辞:“哀子某,来日某,隮祔尔于尔皇祖某甫。尚飨!”“哀子某,圭为而哀荐之。尚飨!”“尚飨”即请亡灵享用祭品。后来祝辞的内容不断丰富,并用以寄寓哀伤思念之情,逐渐发展成有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文学性的祭文。

祭文主要用于死者丧礼或墓祭,一般是由死者亲友撰写、祭奠,也有代写、代祭之作。内容主要有“赞言行”和“寓哀伤”两个方面,即追述死者生平、功德,表达哀悼怀念之情。以欧阳修的集子为例,《文忠集》所收哀祭文有祭友人、同僚的,如《祭郑宣徽文》、《祭梅圣俞文》;有祭亲人的,如《皇妣太夫人祭文》。在形式上有些是作者亲自持文吊祭,如《祭程相公文》;有些是不能临祭而遥祭或遣人代祭的,如《祭薛尚书文》《祭尹子渐文》。有用于丧礼之上的,如《祭谢希深文》;有在亲友祭日悼念的,如《祭石曼卿文》⑥。由于哀祭文抒情性的特点,可以用来寓哀、抒怀,因此为文人所乐为,其文学性得到很大发展。如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祭石曼卿文》、袁枚《祭妹文》等都是感人至深的祭文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思想價值。

在文體方面,哀祭文用于祭悼亡故亲友,文体分类比较明确。与其相类的有吊文、哀辞、诔文等,由于适用对象、功能各有不同,也比较容易区分。诔文以述功颂德为主,通常用于德高望重的死者;哀辞多为幼年夭亡者而作,以陈说哀痛之情为主;吊辞是对遭遇凶丧灾祸的生者的慰问。但它们在内容上往往是相通的,因此文集分类并不严格,有些文集将哀辞、吊文与祭文收在一起。

三、祭文的写作和应用

祭文是用于祭礼的应用型文体。祭祀者预先写好祭文,在祭祀时诵读。祭文与祭品一样是祭礼的一部分,“读之而告其灵,焚之而示诸幽。”(徐昂《文谈·哀祭》)⑦祭文的内容和作者由应用场合而定。朝廷大型祭祀活动祝辞一般由专门负责制诰文书的翰林学士或知制诰起草,有比较规范的体例。《宋史·礼一》载宋真宗时曾刊定祭文范式“又诸祭祝辞皆临事撰进,多违典礼,乃命至增撰旧辞八十四首,为《正辞录》三卷。既复命知制诰李宗谔、杨亿、直史馆陈彭年详定之,以为永式”⑧。地方祭祀由官员主持,欧阳修、苏轼等的祝祭文大都是做地方官时为当地祭祀所作。民间丧葬祭奠或节期、祠庙祭祀也有一些常用祭文,多由当地有威望有文化的人代笔、代诵,模式比较简单固定。现在有些地区和部分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在丧祭中写祭文、唱读祭文、焚祭文的传统。

祭文的写作模式,较为完整的包括小序、正文和铭文三部分。如“维年月日,某谨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某之灵”,相当于小序,言明拜祭的时间、谁人来祭、祭谁的问题,有一定的用语格式。中间是主体部分,或述德或写哀,表达致祭之情。祭文结尾常用“尚飨”一词结束。这样的行文结构也体现了祭文应用性的特点。

唐宋以后,祭文的体式和写法都更加自由,更注重抒写真情实感,更贴近生命和生活的本色。大多祭文以四言为主,采用骈偶句式,风格典雅凝重。相比较而言,哀祭文的抒情性、文学性更强,语言和体制都更加灵活多样,祝祭文的体制则比较单一,风格更加典雅、简洁。

注释: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91.

②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4,54.

③张海鸥,谢敏玉.悼祭文的文体源流和文体形态[J].深圳大学学报,2010(2).

⑤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54.

⑥欧阳修.欧阳修诗文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⑦王水照.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883.

⑧[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1631.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宋]欧阳修等撰,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杨天宇著.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王水照编.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张海鸥,谢敏玉.悼祭文的文体源流和文体形态[J].深圳大学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祭文
曲阜历代祭孔祭文(祝文)浅析
明代作家方鹏祭文研究
论李流芳的序文、游记、像赞、祭文创作
《王勃集》的編纂時期
——以日本傳存《王勃集》卷三十所收《族翁承烈致祭文》爲中心*
基于叙事学理论分析2019年公祭伏羲大典祭文的文本特征
感伤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祭拜戏祖唐明皇之祭文简释
康熙帝谕葬靖海侯施琅将军祭文再现福建
唤醒祭文的抒情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