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芬
摘要:數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效益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离儿童的生活太远,离现实太远。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的原型,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素材来理解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原来是那样的亲切与可近。
一、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上数学课就是对生活的再次体验和认识。我们不仅仅要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还要落实生活化的教学思想,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的生活化,让学生每学到一点数学知识都会不知不觉地把这些知识放入到生活中去理解和掌握。除了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大量的生活实例,甚至可以模拟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开展学习。例如,在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测量和绘制工作。让学生测量自己课桌桌面的尺寸然后自己设定合理的比例,把课桌面画出来。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学习数学,既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引用能力。并且,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热情,这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借助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努力把数学知识置于实际情景中去,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如何让学生正确有效地理解“余数”“试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等概念和知识呢?可依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安排他们去分苹果:9个苹果平均分到4个篮子里,那个分剩下的不够再分的苹果数就是“余数”,篮子里试着放苹果的过程就是“试商”。“余数与除数”大小关系又如何呢?经过学生的试验、讨论和教师的必要指点,学生不仅能说出“除数乘商加余数等于被除数”,还能直观地理解“如果余数比除数大”,就是分剩的苹果比篮子数多,那么每个篮子至少还可以分到一个苹果,因此得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样的结论。新知的由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也就感觉比较轻松,并感受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的乐趣。
三、通过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师应打破从概念到概念、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应用僵局,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教学作用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观察、分析具体事物的意识。数学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设计有意义、有乐趣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果园里有15吨苹果要运到水果交易市场,租一辆4吨的货车运费要500元,租一辆1吨的货车运费要200元。请你帮运货公司设计一种合理的运货方案。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更可喜的是他们体验到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这对形成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四、生活化的教学评价,让学生体会学习乐趣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进一步地了解与考核,并通过积极地鼓励与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对教师来讲,实施教学评价不应一味地追求评价的选拔性功能,还应该充分重视起其发展性功能。而在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时,不能仅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将多种评价方式有机整合在一起,进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科学全面的评价与指导。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还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评价,教师可以将学生学习、探究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关记录,并对学生探究学习中采用的方法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此外,在考核方面也要做出适当地调整,应对学生学习水平进行综合考核,并对学生的实践解决、应用能力做出重点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1]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2).
[2]柯惠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1).endprint
学子·上半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