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红云
摘要: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需要滴水穿石的毅力,从平凡事做起,让学生在社会中找准位置,知道认真求学,努力进步,做社会主义好儿童。同时,教师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孩子产生主人翁意识,自觉关心班集体,爱护同伴,自觉讲卫生,有礼貌。有责任感是学生做人之本,是学生立足社会之本。学校社会要齐抓共管,互相交流,使每个学生将来都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责任感;活动;学校;社会
责任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履行职责的具体表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一个人对人、对事尽上了自己的责任,就可以说这个人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感。人的责任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教育环境下渐渐培养起来的。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心各方面均处于成长阶段,教师要把握机会,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为成长对社会有用的人打好基础。
一、让责任感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陶行知在《教书育人篇》里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所以,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就应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使学习成为孩子自觉的行为。
值日生、小组长、班干部等的设立,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有事可做,有责可负,特别是“值日生”的“承担责任”,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集体的主人,为集体做事是应该的,每天的打扫卫生,检查红领巾,是否有同学迟到等等都可以列入值日生的管理范畴。对于班干部,教师布置任务时要说清楚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事情,比如学习委员重点管理什么,体育委员有什么职责,教师要分工明确,让班干部有努力的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建立相应的学习互助岗、板报宣传岗、卫生监督岗、安全巡查岗、课外兴趣岗等,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使全班没有“闲人”和“客人”。人人都是小主人,在班级管理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二、借助活动树立责任意识
培养责任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由知到行的渐进过程。既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讲述道理所能奏效的,也不是幾次具体的情境感染就会成功的,它需要意志的支持和实际锻炼。
小学校经常会开展“体育运动会”“文化娱乐周”“争当植树能手”“快乐的读书节”“XX演讲比赛”“校园十佳歌手”等等活动,小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因有了多彩的校园文化而变得有趣、生动。学生们根据自身特长,踊跃报名,在各项活动中展现自己的魅力,使自身成长的同时,也使学生的班级荣誉感、班级责任感得到了增强。身为班级一分子,为班级争光,逐渐成为孩子自身的责任。
有时候,班级荣誉的获得需要班主任的鼓励与指导,需要同学的帮助。比如在一次“校园才艺大赛”上,班级参赛的其中一位歌手由于胆子小,很紧张,班主任给出定心丸“XX同学,别担心,对你来说,能站到舞台上拿起话筒就是成功,能拿到奖更好,拿不到也别担心。”教师指指旁边的文娱委员,“班上扛把子的有她呢!”胆小的放下了心理负担,从容上阵。而参与比赛的文娱委员那边呢,几个同学有的端茶,有的帮着整理演出服装,有的细声叮嘱着什么,下面观众席上,更有班级的啦啦队们举着牌子,摇旗呐喊助阵。
这不仅表现了参赛者的责任感,从侧面也反映出班级同伴间的互助友爱、有责任感的体现。选手们在台上竭尽全力,奋力拼搏,同学们自觉明确职责,教师、选手、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取得良好的成绩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责任感的外在表现。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也得到增强。
三、给孩子营造一个学习良好责任感的氛围
俗话说得好:说千言道万语,不如做个好样子。教师、家长、社区要三位一体,共同给孩子营造一个有责任感的良好氛围,人人做好本职工作,人人凭良心做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为自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做好准备。
教师、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要求学生不迟到,自己就不能迟到,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就要按时改好作业本,及时给学生做好学习的反馈与指导。教师时时刻刻严于律己,有责任感,学生好模仿,久而久之也会有责任感。同样在家里,父母言出必行,爱护子女,孝敬长辈,尽为人子为人父的责任,父母的作为孩子看在眼里,会落实到行动上,自动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社区的清洁工每天按时打扫大街,银行、邮局的工作人员按时作息。社区给学生的感觉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人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学生的位置在哪里,在学校,在于学习。这符合行知思想,更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
陶行知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小学生是否具有责任感,将决定着整个中国是否有责任感。当过马路老人需要帮助时,孩子是否能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当国家有难,作为中国人是否能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当某一日人类有难,作为地球村的一分子,是否能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积极化险为夷。endprint
学子·上半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