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以F高校为例

2017-12-07 02:18李才森张建
关键词:题项学分制学习成绩

李才森,张建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实践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以F高校为例

李才森1,张建2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大学生;实践学分制;态度;行为意愿

实践学分制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大学生对实践学分制的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意愿三个成分,以F高校为例,实证研究可知: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认知水平不高,情感和行为意愿也有待加强。家庭背景、专业、年级及个人特长等因素对大学生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效果不显著。性别、学习成绩和学生干部任职情况则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对实践学分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愿。

一、研究背景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教育部等七部委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今,为广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创新实践模块。部分高校希望通过实践学分制,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实现大学生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努力成为科学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但是,与红红火火的实践对应的是,相关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并且研究进度慢、成果少。仅有的研究成果中,马元兴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校,从配套政策、操作流程和管理手段三方面对实践学分制的实施进行思考;乔玉香从宏观角度对创新实践学分制的意义和策略进行探讨,指明高校中校团委、学生处、科技处、教务处以及各学院在实践学分制推行中应扮演的角色;梁庆周以广西大学为例,对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推行实践学分制的做法进行探索,认为实践活动的组织应坚持长期与短期结合、集体与零散结合、结果与过程并重三原则,并建议对实践活动给予必要的监督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学分评价机制。综合来看,国内关于实践学分制的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实证研究。多数研究者都是采用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或者经验性研究,这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亟待以更多的实证研究逐步改变这种研究局面。同时,缺乏针对大学生主体的研究,忽略了大学生作为实践学分制直接相关主体的重要角色。本课题正是基于以上两点研究空白提出的,借以丰富实践学分制的研究成果,推动实践学分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是基于现实背景和实证分析基础上的应用性理论研究。研究以安徽省F高校推行实践学分制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更好地推进实践学分制为研究目标,综合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全面和真实性。实证量化作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强调数据可靠、方法实用、手段先进。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第一手信息资料,使用SPSS软件对回收后的有效问卷进行量化分析。本次调查选取安徽省F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群体,该高校已从2015年试行并于次年全面推广实践学分制。问卷调查对象全部为在校大学生,共500名。问卷回收后,对所有问卷进行整理、删选,共得出有效问卷472份,有效回收率为94.4%。定性研究,也即理论研究和访谈相结合的传统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注重阅读和“大学生实践学分制”、“大学生学习态度”、“大学生思想转变”等主题相关的博硕士论文、期刊文献,提取已有研究成果,再结合一对一实证访谈,对前述研究成果进行初步验证。访谈对象包括12名在校大学生、4名负责实践学分制的组织领导和一线教师。作为定性研究方法,访谈主要用于研究和解释微观问题时把握个体之间的具体差异以及现象背后的原因、动机和价值观念等,以对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和完善性做必要的补充。

就472份有效问卷来看,性别比例上,男性为194名,占41.1%,女性为278名,占58.9%;从年级层次看,大一学生为71名,占15.0%,大二学生为224名,占47.5%,大三学生为90名,占19.1%,大四学生为87名,占18.4%;从家庭背景看,来自城市家庭的有130名,占27.5%,来自城镇家庭的有116名,占24.6%,来自农村家庭的有226名,占47.9%;专业分布上,理学(含医学)学生有142名,占30.1%,工学(含农学)学生有55名,占11.7%,人文科学(含哲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学生为99名,占21.0%,社会科学(含经济学、管理学、军事学、法学)学生为176名,占37.3%;个人特长(含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体育等)方面,有四项及以上特长的有12人,占2.5%,三项的47人,占10.0%,两项的有78人,占16.5%,一项的有155人,占32.8%,没有特长的有180人,占38.1%;学生干部任职(含班干部、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等)方面,16人现任或曾任三项及以上学生干部,占3.4%,78人有两项学生干部任职,占16.5%,144人有一项学生干部任职,占30.5%,234人无学生干部任职,占49.6%。总体看来,调查对象分布均衡,样本选择较合理。

三、大学生对实践学分制的态度

按照态度三维结构模型,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愿构成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对实践学分制的态度应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意愿三维内容。其中,认知指大学生对实践学分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解与把握,情感指大学生在参与实践学分制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情感,或想到实践学分制时的情绪、情感,行为意愿指大学生个体是否有接受实践学分制的意愿,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并配合实践学分制的实施,以及计划为此付出多大的努力。

问卷中,分别设置了5个问题用于调查大学生对实践学分制的认知和情感。具体题项设计在表一中可以看出。每个题项有“非常赞同”、“基本赞同”、“一般”、“不赞同”及“非常不赞同”等五个选项可供调查对象选择。五个选项分别赋值5、4、3、2、1分,分值越高,表示调查对象赞同程度越高。使用SPSS对调查结果进行频数统计,并进行简单的均值分析,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1 大学生对实践学分制的态度调查结果

如表一所示,大学生对实施实践学分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知分值为3.03-3.14分,居于“一般赞同”与“基本赞同”之间,说明大学生能够认知到实践学分制对于大学生学习、成长及未来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积极作用是有限的。就认知的具体题项来看,大学生更肯定实践学分制对于专业知识的吸收与运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作用以及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相比而言,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认知程度稍低。个中原因,可能是前三项积极作用比较具体,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或者毕业季找工作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是现实意义;后两项则比较宏观,在大学阶段不容易被验证,属于长远意义。

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的情感在3.34-3.62分,也属于“一般赞同”与“基本赞同”之间,远高于认知水平。具体来看,在情感成分中,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的支持程度最低,为3.34<3.50,偏向于“一般赞同”,说明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的支持程度总体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行,影响实施效果。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实践学分制让大学生们很有成就感,大学生认为能够很容易达到实践学分制的要求,希望学校提高实践学分制的学分要求,并希望更多大学实行实践学分制,四个题项的得分都大于等于3.50,偏向于“基本赞同”,说明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持较为积极的情感。

基于个人身份特征对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的认知水平进行差异化分析,我们使用SPSS软件所提供的卡方检验进行分析。考虑到“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的认知水平”这一变量包含5个题项,我们设定每个题项的影响比重都是20%。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背景、专业、年级、性别、个人特长、班干部任职等因素作为自变量和作为因变量的“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的认知水平”各题项均显示无显著相关性。而学习成绩与各题项的卡方检验Sig值均小于0.05,表明学习成绩不同的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的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如表二显示。按照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不仅要头枕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实践和精力有限的条件下,学习成绩越好说明该类大学生用于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精力越少,对实践学分制有用性和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就越低,更可能的原因是,学习优秀者人为地把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分立对待,认为两者相互冲突,重视专业学习,而冷落课外实践。

表3 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的情感水平差异化分析

同样地,检验基于个人身份特征的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的情感水平的差异化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背景、专业、年级、个人特长、学生干部任职等因素作为自变量和作为因变量的“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的情感水平”各题项均显示无显著相关性,说明以上五个因素对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的情感影响甚微。性别、学习成绩两个因素与各题项的卡方检验Sig值均小于0.05,表明男女生以及学习成绩水平不同的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的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如表三,从性别来看,女性大学生更加支持实践学分制,并且支持程度远高于男性大学生,显然和女性大学生综合素质更高、学习积极性更强相关。基于学习成绩的差异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学习成绩由“优秀”渐进变为“较差”,对实践学分制的支持程度越高,可能原因在于学习成绩差的大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方便的不足,更希望通过参加实践活动锻炼综合素质,以弥补自身不足,缩小与学业优等生之间的差距。

四、实践学分制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为了解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行为意愿,我们同样在问卷中设置了5个问题。具体题项设计在表四中可以看出。每个题项有“非常赞同”、“基本赞同”、“一般”、“不赞同”及“非常不赞同”等五个选项可供调查对象选择。五个选项分别赋值5、4、3、2、1分,分值越高,表示调查对象赞同程度越高。

表4 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的行为意愿结果

从表四可以了解到,实践学分制对大学生的行为意愿影响较为显著,五个题项均在“基本赞同”与“一般赞同”等次之间,说明实践学分制实行后,大学生为达到学分制要求,会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把以校园活动和校外实践为主的实践活动和课堂上的专业课学习同等对待。这将有助于将大学生从纯粹的课堂学习和仅仅关注专业知识学习而忽视综合素质锻炼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拓宽大学学习的阵地,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内容。

表5 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的行为意愿差异化分析

采用同样的方式,检验基于个人身份特征的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的行为意愿。家庭背景、专业、年级、个人特长对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的行为意愿影响甚微。性别、学习成绩、学生干部任职分别与三个、五个、三个题项的卡方检验Sig值均小于0.05,与大学生对于实践学分制的行为意愿的差异化有关。结合表五进行分析,性别因素的影响效应稍显复杂,在“我会积极配合实践学分制的开展”、“我会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与“我会把实践活动和专业课学习同等对待”等三个题项上,女性大学生行为意愿分值高,但在“我会争取顺利完成学校要求的实践学分”与“我会努力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两个题项上,男性大学生表现出更强劲的积极性。学习成绩的影响较明显,成绩越好,积极性越低。最值得思考的是,成绩优秀大学生对实践学分制的行为意愿数值均低于3分,远低于平均值,参与积极性消沉。担任学生干部职务越多的大学生,反而越不愿意支持实践学分制,这或许和学生干部任务重、时间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有关系,亦或是学生干部觉得干部职务已经提供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没有必要再重复参与其他实践活动等原因。

五、总结与讨论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结果表明,大学生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到参与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能积极参与其中,完成学校实践活动学分要求。基于各项个人身份特征的分析,实践学分制对大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影响表现不一。其中,家庭背景、性别和个人特长等因素对大学生的态度有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专业、年级、学习成绩和学生干部任职情况则深刻影响大学生对实践学分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愿。

实践活动学分制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有关职能部门、二级院系和全体师生的通力协作和共同努力,也需要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开展实践学分制教育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才能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现实操作中,首先需要组织者在思想上重视学分制工作的开展,加强宣传和动员,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刺激他们喜欢、接受、配合乃至支持实践学分制的开展,并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可以预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实践学分制作为一项着眼于锻炼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有效制度,势必会受到更多高校的关注和采纳。但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对于实践学分制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扩展,本研究的研究成果也需要通过更科学的研究方式予以分析和论证。

[1] 房厚信.地方高校学分制管理需走出的误区[J].中国电力教育,2012(2).

[2] 房厚信.学分制下增强高师院校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实效性的对策[J].科教导刊,2012(5).

[3] 乔玉香,安立龙.高校实施创新实践学分制的意义及策略[J].高教论坛,2010(6).

[4] 乔玉香,胡章.关于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实践学分制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4).

[5] 梁庆周.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探索[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2(1).

[6] 马元兴.高等职业院校实践学分制的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7] 邓迎迎.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青少年研究,2010(1).

[8] 高燕.学分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文献资料,2007(14).

EmpiricalStudyonInfluenceofPracticeCreditSystemonCollegeStudents'ThoughtsandBehaviors:TakingFUniversitiesasExample

LI Cai-sen, ZHANG Jian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Fuyang Anhui 236041, China)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e credit system; attitude; behavior intention

The objective of the practice credit system i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quality and ability. The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practice credit system includes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will. Take F universities for example, a empirical research tells us that college students can realize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but the cognitive level is not high, and th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will be strengthened. Family background, professional, grade and personal strengths do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attitude and behavior. Gender,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tudent cadre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influence on the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will of college students.

2095-2708(2017)06-0063-05

G641

A

猜你喜欢
题项学分制学习成绩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欺凌参与者角色行为量表中国初中生版的修订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名落孙山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高职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研究变量的项目分析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自我辨识筛查方案临床验证研究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社会体育需求自编问卷的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