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形·丰意·养气

2017-12-06 05:00吕虹
学子·上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养气塑性

吕虹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语文教师的课堂追求:应练好基本功,塑好课堂之“形”;传承并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注重休养与反思,充盈语文之正气。从而完成师生精神质量的共同提升的目标。

关键词: 塑性;丰意;养气

程少堂老师创立语文味教学流派,倡导做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鼓励语文教师把自己培养成“文人”,以胜任语文教师这一岗位。程老师列举了“文人语文”的十个“重”(思想、功底、生成、积淀、生命……),这也可以看作是为语文教师量身定制的专属标准,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去参照。

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里的“偷”字并不带贬义,是“模仿、学习”之意。我觉得这句话用在语文教师的成长上同样有效,模仿成功之课,学习名师大家。我将这句话中的个别词语稍作改动——“语文教学有三偷:浅者偷其形,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然这三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组包含的关系,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练好语文基本功,塑造规范之“形”

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基本功的含义越来越广,教师基本功包括的范围越来越大。如果说中小学教师应是杂家,那么语文教师尤其如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需要我们重新看待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1.板书功底。过去所说的基本功,无非是三字一画(钢笔、毛笔、粉笔字和简笔画)和语文基础知识、普通话表达能力等。但随着电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尤其是写字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滑坡,较之于老教师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熟知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名师,书法造诣也相当高,或娟秀或遒劲的板书能把学生一下子吸引到汉字的神奇世界里去。语文教师除了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外,还要在“三字一画”尤其是粉笔字上下功夫,不仅追求其美观,更要注重其规范。现在语文教师提笔忘字、笔顺错误的现象比比皆是,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2.解读能力。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还应该包括文本的解读能力。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如果教师在文本解读上缺少必要的常识,那么语文课就容易变得教条化、肤浅化,尽信参考书,则会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钱梦龙先生认为,语文课上的解读应该是教学解读,它有别于社会解读和文学解读。我们并不提倡那种越深越好的文本解读,但没有教师的深度解读,就无法选择合适的教学解读。教师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解读方法,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认识,才可能像程老师所说的那样“敢讲和会讲‘不像语文课的语文课”。

3.课型招式。语文课有其完整而科学的课型,虽然上课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万变不离其宗,语文课和英语课、数学课毕竟是有区别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语文教师来说,掌握几种常见的语文课型尤为重要。无论是钱梦龙老师“三主四式”导读教学、余映潮老师“板块式阅读教学”还是韩军老师“三环节强化语言教学”,他们的课堂都有完整的结构,有明确的目标,有重点的内容,有训练的环节。如果只是看到了他们在课堂上从容自如而误以为好的语文课就是随心所欲的话,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写文章讲究先“入格”再“出格”,做教师也是如此,只有当招数烂熟于心后,方能做到“无招胜有招”。

二、重视传承和挖掘,丰富课堂之“意”

课堂中的“意”,不是从数量上来说的课堂容量,而是“意蕴”,即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语文课堂理应成为洋溢着思想、情感和文化的殿堂。

1.思想的圣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有思想的语文课才能把握语言的精髓,仅有知识传授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语文的思想性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倾向,更有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的体现。虽然教材中的选文时代不同、文体不同、风格不同,但我們都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从中获得丰富的启迪意义。语文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发掘课程赋予的思想内涵,将它们结合在教学设计里,呈现在课堂教学中。要警惕那种空洞的道德说教,思想性不是语文的附着物,它和教材水乳交融,它在课上潜移默化。我们也反对那种肆意歪曲文本,以追求轰动效应的另类解读。语文课的思想性与教材有关,更与教师有关,做一个有思想深度的教师,方能透过语言的外壳直视思想的本质。

2.情感的绿地。一片片绿地产生了氧气供人呼吸,在语文的绿地中,那氧气就是情感。语文教材、语文教师都应是情感充沛的。教材本身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喜怒哀乐,每一篇作品后面都寄托着一份独特的情感。同样是鲁迅的作品,有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愤慨,有对“长妈妈”的同情怀念,也有对“孔乙己”的“哀”与“怒”。在课堂上,教师也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全心地投入,与课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会产生穿越时空的奇效,让学生与作者同声共气,才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语文课往往不是知识容量最大的课,而是情感体验最深的课。

文化的圣地。语文课承载了学习母语、传承文明的重任,这就决定了语文课除了要传授语文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灿烂文化的情怀。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里都有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春望》《岳阳楼记》让我们感受到了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归园田居》《爱莲说》让我们领略了雅士隐逸山林的情趣,《泊船瓜洲》《乡愁》让我们体味到了游子思乡怀人的情结。而通过翻译而来的外国作品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其他文化的窗口,它们与中华文化相得益彰,相映成生辉。

三、注重修养与反思,充盈语文之“气”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有形有意更有气,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也就是程老师所说的“文人语文”。我想,这“气”至少要包括:

1.底气。语文课应该怎么上,经过了数十年的争论与实践,我们越来越趋于认识上的统一,那就是“用语文的方法来教语文”,教师要不断去学习语文教学的理论,从传统中学,也从前沿领域中学,寻找一条适合语文教学又适合自身特点的语文教学之路。不论是语文教师还是语文课,都应该是富有语文味儿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师就是语文”。

2.大气。我国古代做学问有小学、大学之分。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而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语文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字词句章的纯技术分析上,那么便是“小学”,这样的语文课无疑是狭隘的,它只追求“语”的深,而忽略了“文”的广。优秀的语文课必然是将两者融为一体的,既要重视语言知识、文章知识的讲解,更要把语文和我们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有了大气的观念,才会有大气的教师、大气的课堂。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中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对一位大气的语文教师而言,古今中外、人生百味,皆是语文。

3.活气。语文教学是“渗透了教师的生命体验的教学,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教学始终离不开人的发展,“目中无人”的教学是非人道的教学;语文学习也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薄思考,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把课上得尽可能生动一些,多一些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喜欢语文课。教师和学生充盈了生命的活力,课堂里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师生才能共同完成生命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养气塑性
基于应变梯度的微尺度金属塑性行为研究
硬脆材料的塑性域加工
铍材料塑性域加工可行性研究
石英玻璃的热辅助高效塑性域干磨削
基于ADINA的黏土广义塑性模型二次开发及验证
论《筱园诗话》中的“积理养气”
健康上手指南!不要做弱鸡小公举!初秋补血养气So Easy!
具有塑性各向异性的高强度UOE钢管成型与屈曲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