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娟
兴趣是心理科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选择性和内在倾向性,是随着意识的产生而出现的,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培养发展起来的。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运动兴趣实际上已经成为学生参加运动的内在动因之一,学生的运动兴趣一经产生,他们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力、愉快的情绪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
如何在初中体育课上培养起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浅析初中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巧设体育教学情景
在教学中合理的组织教学,创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在体育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讲授排球技术时,先让学生唱国歌,再让学生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时升旗仪式的录像,接着介绍孙传芳、郎平、冯坤、赵蕊蕊、陈中和等运动员和教练员勇夺世界多项金牌的动人事迹。这样下来,许多学生往往会被他们的爱国行为所感动。至此,教师就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应如何报效祖国呢?”那就是学好知识,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既达到了德育上的情感教育,也达到了引导学生热爱体育活动的目的。另外教师结合自身独特经历的感受来说明教材上的一些相关知识,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若历其事之感,同样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
游戏是最受孩子欢迎的。传统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学生无论是身体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提不起兴趣,因为传统体育教学往往就是跑步、做操、跳高、跳远那么几项,枯燥而乏味。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学要突出它的创新性、创造性。如果在体育教学中能融入游戏活动,必将为体育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让学生爱上体育课,视上体育课为一种享受。
不过体育游戏的特点与一般游戏的特点有所不同,要讲究教育性、游戏性、体力和智力性。因为体育毕竟是一门课程,即使是体育游戏也要能充分体现学科性和教育性。例如在体育游戏中要制定一定的要求和规则,这样的要求和规则对于学生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要求和规则不仅能保障体育游戏关系的调节,还能够让学生变得守规则,对学生以后走上社会遵纪守法也会有着潜移默化的长远影响。其二,体育游戏要讲究游戏性。笔者通过多年体育教学的实践,发现初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体育课具有游戏性。特别是初中的学生活泼好动,感性思维强,理性思维弱,更需要有兴趣的引导。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老师就可以将需要反复练习的单调技能训练编成游戏,从而让学生在欢乐的游戏过程中去接触教学内容,去训练技能。其三,体育游戏要讲究体力和智力性。因为体育游戏是个人竞技对抗,或是团队之间的相互竞争,学生都需要在智慧上、体力上付出“能力”。这种智力上的开发与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学生当下的体育学习,还是对以后在社会上的立足及人际交往,都具有举足重要的意义。
三、创新体育教学器材
新课程明确强调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运动兴趣,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每次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时候,由于受到学校体育器材设备的限制,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的体育器材会给学生带来的畏惧的心理。如,在跨栏腾空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练习达到一定的腾空高度,经常在跨栏板的前面,很多同学畏惧前面的跨栏板。观察到这一现象之后,笔者将跨栏板改为了橡皮筋拉线,学生的练习起来,胆量立马就大了起来,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有的体育器材不够新颖、充实,其选择性、实用性不强,让学生对在训练时兴趣不浓。发现这一问题之后,笔者通过“范型—变式—创造”来构建小器材创新设计和活动创新设计。把蕴藏在民间、民族、乡土的体育小器材,进行搜集、整理、变式、创新,不断“推陈出新”出有新意的体育小器材。如我们制作“纸球”:选择几张废旧报纸或已用完的练习本纸张,用手将纸搓成团,再在外面加上不同颜色的蜡光纸,然后用透明胶带裹住便做成了(或用一次性塑料带套装好裹紧);先截取一段彩带,将一头打上结,外面包住纸,做成球。再让一段彩带飘落在外面,当成尾巴,用透明胶带裹住便成了。再有,为了帮助初学乒乓球者更好地学习,师生可以共同制作“吊球”: 将乒乓球开一小口,内装少许沙或橡皮以用來增重或减速,用一根线一端拴一纽扣或一火柴棒,放入乒乓球小口内固定,将另一端吊于门框或其他处。乒乓球离地面的交度可依学生的身高设定。用来作推挡练习、攻球练习及组合练习,以培养少儿初学乒乓球的球感。
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不仅爱上体育课,学好扎实的体育技能,而且养成享受体育锻炼的习惯,让学生学有所得,终身受益。
学子·上半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