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当学生在面对现实情境时能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和推理时,他们会自发产生疑问,这样的疑问能够推动他们的积极探索,能够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向未知的领域迈进,而在探索中学生会积累宝贵的数学学习经验,从而让他们的学习丰富起来,立体起来,真实有效起来。因此这样的良好开端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推动他们的数学学习迈向新的高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会不满足,从更高的层次来探索
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让学生学会不满足,不满足于仅仅会做一类问题,不满足于用单一的方法来做问题,而是要深入探析问题的根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从更高的层次来看问题,站在这样的立场上,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也会自然地延续。
例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计算”单元有这样一个思考题:六1班有48名学生,其中的3/5喜欢唱歌,2/3喜欢跳舞,没有学生既不喜欢唱歌又不喜欢跳舞。既喜欢唱歌又喜欢跳舞的学生有多少个?不少学生在读题后立即指出可以用48×(3/5+2/3-1)或者48×3/5+48×2/3-48来做,在追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学生说不清楚原因,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来验证这样做是不是合理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有些学生通过画图找到了理由:由于喜欢唱歌的人数和喜欢跳舞的人数之和大于总人数,所以一定有一些学生是两者都喜欢的,所以用两者相加再减去总人数得出重复的学生人数。在这样的线段图刺激下,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他们提出了“有没有其他方法”“为什么要说没有学生既不喜欢唱歌又不喜欢跳舞这个条件”等问题,这样的问题将我们的探究又延伸下去,学生面对线段图,又找到了不同的思路,一种是用喜欢唱歌的人数减去只喜欢唱歌的人数(用所有人减去喜欢跳舞的),另一种是用喜欢跳舞的减去只喜欢跳舞的。对比几种不同方法,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更上一层楼”了。至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发现如果没有这个限制,那么喜欢跳舞的和喜欢唱歌的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重复,那么两者都喜欢的人数就是不确定的了,这样的认识让我吃惊,如果不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做“引子”,学生的认识绝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没有因为知晓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失去了继续探究的动力,就满足于能够找到正确的结果,而是继续去探寻算理,寻找不同的方法,并尝试举一反三,这样的学习必然会深化学生的数学认识。
二、学会不放弃,从不同角度来推理
面对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生应该具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很多时候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时,这样的深入探索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会为他们积累生动的数学学习经验。
在教学“与百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时,我给学生带来了这样一道拓展题:六1班举行一次演讲比赛,当一名男生上台时,台下的男生是女生的80%,当一名女生上台时,台下的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8比7,那么六1班共有多少名学生?不少学生面对这么多条件的时候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于是我鼓励学生从条件入手来画图找其中的关系,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来攻坚,于是学生在小组中研讨这个问题,有的尝试用方程来解,有的画线段图来试图找到关联。到了集体交流的时候,学生有了不少发现,用方程来尝试的学生找到了数量关系,虽然方程比较复杂,但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顺利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画线段图的学生抓住份数来思考,他们发现一名男生上台后男生人数是4份,而一名女生上台时男生人数是7份,虽然每份的人数不同,但是男生人数一定是7的倍数,并且减去1后是4的倍数,这样的发现让学生将男生人数锁定在21人,同样的道理女生人数被认定在25人。
经过深入探究,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从不同角度出发,运用不同领域的数学规律解决了问题,这样的成功会给他们带来激励作用,能够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学会不服输,从不同渠道来求证
学生的学习品质是我们容易忽视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遭遇困惑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留个伏笔,让学生先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自己从多个角度去求证,这样给学生的探索留下空间。
例如在“认识百分数”的学习中,全课总结的时候学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一种运动饮料的营养成分表上发现了超过百分之一百的百分数,然后其余学生试图帮忙解释的时候发现问题还不止这些,所有营养成分的百分率也无法说明,对此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成分表有问题,也有学生认为其中有我们没有把握住的奥秘,针对这样的情况,我特意卖了一个关子,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然后约定在下一课上来探讨这个问题。课后不少学生兴致勃勃地探索了这个问题,找资料,向别的数学教师请教,这样在交流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學生有话想说,急于将自己知道的跟大家分享。我想这种学习状态正是我们期盼的,也是推动学生纵深学习的重要方式。
总之,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驱动下的数学探究,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原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有效的探究,以此提升他们数学学习的实效。
学子·上半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