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霞
班本微课程是指以班级为基地进行的课程实施和开发。它是指以班级为基点,从各班幼儿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班级的各种资源,切实关注班级生态,通过对园本课程的再设计等操作策略,由本班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参与的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课程。
一、口袋里的小秘密——“口袋”微课程的由来
早晨入园后,孩子都喜欢到自己喜欢的区域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玩具進行游戏,孩子们三三两两,五六成群,玩得很认真。不经意间我发现,桐桐一个人躲在阳台的小椅子上,手插在衣服的小口袋了,似乎在里面摆弄着什么,口里还念念有词。小小的口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以我园中二班为例,我们进行了一次初步的调查:全班35个孩子,有两个孩子口袋里放了一小包餐巾纸,其他孩子的口袋空空如也。也许是晨间的保健老师一一检查了口袋?还是孩子们都没有这一习惯?这引起了我们老师深深的思考。
孩子口袋里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我和孩子们先以《收集东收集西》这个绘本为切入点,进行了一次“口袋里的小秘密”主题谈话活动,并联系保健老师,开放一周的时间,不检查孩子的口袋。孩子们的口袋丰富起来了,话题也多了起来。通过再次调查,不难看出,孩子们对生活中的材料充满了兴趣,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特征的孩子表现自己兴趣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们也有着共同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形式:热衷于一件事,不断发现一些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从活动的主体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现在这些“没有口袋的孩子们”过早地承载着父母的期望,承受着各种学习的压力;过早地远离童年游戏的快乐,失去接近和发现自然奥秘的乐趣。但我们认为,今天的孩子更健康、更聪明、更具潜力;更好奇、更敏感,更愿学习;更能反省,更具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更加渴望友谊,渴望走进自然,享受生活。
从课程的角度出发,是否缺少了什么?虞永平教授曾说:幼儿园课程是一个以儿童为核心的整体性的行动方案。当我们决定教什么或让儿童做什么时,最重要的一句不是我们想干什么,而是儿童想干什么和能做什么,我们必须关注儿童的需要和可能。我们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想获得什么?他们将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课程可以追随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一起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有些他们急于想知道获解决的问题,应被及时地纳入到课程和活动中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经验受到了真正的重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幼儿园的课程应该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应该是一种体验。
二、口袋里的新课程——“口袋”微课程的建构
通过“口袋里的小秘密”,这一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和活动,我们产生了“我的秘密”这一“口袋”课程下的主题活动。
活动开始前,我们和孩子一起讨论活动的线索,根据孩子的情趣和爱好进行分组。并结合孩子的经验,预料可能遇到的问题,尝试寻求解决的方法。
这是一项持续、自主的活动。教师适时引导幼儿讨论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和话题,然后根据幼儿的兴趣在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产生“我们的秘密”主题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孩子是活动的主人,共同讨论活动的发展方向,决定着活动的发展和进程。
孩子们似乎对秘密的空间特别感兴趣,于是老师和孩子一起选择场地,收集物品,安排时间,然后进行活动。教师帮助幼儿记录讨论的结果,引导幼儿和大家交流活动的进展情况或问题。
考虑到必须把操作、交往、表达、体验等活动把在突出的地位,我们采用分组活动和集体分享的活动形式来进行主题活动,并将活动室分为三块:分组讨论区、集体分享区和区域活动区,孩子们分组选择相应的区域进行活动和交流。
经过这次活动,我真正看到了孩子们内心中美丽的花园。秘密,这个具有隐私性又神秘的词语,很好地激发了中二班小朋友的好奇心。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想知道别人的秘密,也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秘密,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真正单纯的一面。
三、口袋里的新观念——“口袋”微课程的反思
从最初的“口袋”到现在的“秘密”,在带领幼儿探索秘密的过程中,无形之中拉近了老师和孩子的距离,让我们明白了他们的小脑袋到底装了些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呢?这样的活动,真正让我们懂得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爱好,有些孩子虽然调皮,但同样有爱心,有一颗童真的心。
从“口袋里的小秘密”到“我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的产生、建构和实践,是我园课程建设的一个小小缩影,是一个不断尝试与探索的过程,幼儿在不断的冲突与矛盾中将自己现有的经验与原有的认知进行联系、理解,并在与同伴比较、沟通和交流中使自己的认知结构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平衡到不平衡……如此循环向前发展。
让我们怀着深爱与尊敬之情和孩子一起留周围然的变化:下雨了,一起去听雨声;起风了,一起去追风;晴朗的日子里,一起去感受树林里光影的变化。春天草木萌动,夏天电闪雷鸣,秋天落叶簌簌,冬天白雪皑皑。和孩子一起去生活中寻找可以让他们永玩不厌的玩具,在自然中无拘无束地游戏,用感官去感受,用头脑去想象,用心灵去体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生活交流。
学子·上半月2017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