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星
爱因斯坦的话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可以说:“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那么怎么让想象像一股清风注入语文课堂,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孩子们语文思维的主阵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在教学中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地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一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课堂成了学生想象的天空。
二、在氛围中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地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但有的教师组织阅读教学,使学生失去自主性,教学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进行“独裁”式。有的教师组织语文教学对学生不加约束,也不给予启发引导,任其自然,学生在学习中有问题不去提,教师也不加引导,一切由学生决定,进行“放牛”式。无论“独裁”式,还是“放牛”式,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我们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更新观念,十分明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学生是主角,是主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没有“学”,无所谓“教”,“教”完全是为了学,要服从于、服务于学。因此,我们教师只有目中有学生,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愿学、乐学,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我觉得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容易接受知识,记忆也比较持久,于是,我力求做到上课时不训斥学生,而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中接受知识。如有的同学上课时在发呆,精神不集中,我就说:“谁跟孙悟空云游四海了?”当有的同学开小差,做别的动作时,我就说:“谁下岗了?”大家顺着我微带笑意的目光一看都笑了,那位同学也不好意思笑了,同时又恢复了正常的学习。这是一种巧妙地批评,也是一种教育,但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真所谓两全其美。其次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喧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三、在活动中给学生一片思维的空间
学生普遍对单调的教学方法感到烦闷,容易引起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中下等学生,他们由于各方面的能力较差,对于单一的教学手段、方法,大脑几乎停止运转,常常处在“陪太子读书”的状态,从而影响了学习质量。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发扬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脑、眼、耳、口、手多种感官并用,克服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的满堂灌现象。如教《草》这首古诗时,先引导学生理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二句詩句后,我在黑板上用绿色粉笔画了一些长得欣欣向荣的小草,当教到“野火烧不尽”这一句时,我又用粉笔在草上画了火苗。当学生说野火烧不尽的原因是地下的草根没烧着、烧尽时,我把草叶儿全擦掉,只剩下草根。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谁能上来用图来表达第四句的意思呢?”同学们全被吸引住了,大家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跃跃欲试。经过老师的引导。终于有学生画出来了,那就是草芽儿。
学子·上半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