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披文入情

2017-12-06 04:28董惠珺
学子·上半月 2017年16期
关键词:石钟山樊哙金圣叹

董惠珺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这句话提醒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透过文字,把握背后反映出来的作者精神。

一、语文课文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苏轼去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时,有这么一句“独与迈乘小舟”。而从后文的“舟人大恐”中又可以看得出来,与他们同行的至少还有一位“舟人(船夫)”的。可见,苏轼在这里说只和儿子苏迈去石钟山,并没有把舟人算在内,这是由苏轼所生活的时代风气所决定的,一般做这种富有文化意味的事情,是希望有同道在内的,而普通百姓无知无识,所以不在其列。“独与迈乘小舟”,里面包含着一种风格,一种胆识,一种精神。一个“独”字,能让人想见苏轼为获真知而富于冒险、勇敢无畏的精神。所以,后文虽出现了“舟人大恐”一句,并不顯得突兀。

令人回味的就是这句“舟人大恐”。这句话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两人乘舟夜访,看到的景象颇为怕人,这里既有如猛兽奇鬼般“森然欲搏人”的千尺大石,又有被惊起的栖鹘在云霄间的怪叫,还有像老人一般似咳似笑于山谷中的鹳鹤。这情形很是恐怖,而苏轼也一时被这种阴森怪诞的环境所慑,心惊肉跳,想着回返。可以知道,苏轼也有怕的,他怕的是这种氛围。但这里却没有提苏迈与船夫。原因何在?苏迈可能也会怕,但当时父亲在身边,即便他怕,也不会表现出来;船夫呢?长期生活于此,无论是立石还是飞鸟,他日常见惯了的,所以并不怕。这就在时,从水上发出很大的声响,就像洪亮的钟声一样不绝如缕。苏轼没有写自己的感受,却掉转一笔,来了一句“舟人大恐”,这就值得玩味了。

“舟人大恐”,言约意丰。背后隐含的就是“我不恐,我儿子苏迈也不恐”。父子二人的风范与神韵,姿态与精气,就在这四个字里表露了出来。“舟人”为什么会大恐?至少有一个原因是他没见过这种情景,没听到过这种声音,这与前面他面对司空见惯的怪异景象时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可见,舟人以往夜深时是不敢到这里来的。“我”与苏迈为什么不恐?关键要看“我们”是到这里来做什么的。“我们”是来探究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而在此之前,“我们”已了解到石钟山得名的几个解释,其中一个就是郦道元所说的“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这种解释已深入到我们意识中,所以,当听到与郦道元所述差堪仿佛的声音时,自然就牵动了内心的印迹,努力地想着去印证一下。求知之心占了上风,好奇之心占了上风,将要得到答案的探求和愉悦之心占了上风,哪会害怕呢?所以,后面紧跟了一句“徐而察之”,一个“徐”字,显得那么从容,那么仔细;一个“察”字,显得那么专注,那么用心。心存恐惧的人当然不会做到这一点。

二、披文入情是一种素养

有些文章,必须要精读。尤其是文言文。文言文承载了中国文化,大到思想观点、篇章结构、写作手法,小到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标点,都有我们可品味的地方。对于一个求学的人,这番工作是必做的。唯其如此,才能算是真正地理解了一篇文章,才能算是真正地把它消化了,才有可能提升你的语文素质,才有可能提高你的学识修养。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谈到他少年时的读书经历时,有一段记载很是动人。他先讲他阅读《水浒传》的情况。说开始他只读大字,等到读到金圣叹批注的小字后,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这本书。

他举了《水浒传》第六回中的一个例子:

“只见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十三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哪里去。”

金圣叹的批注是:“看此一句,便写得鲁达抢入得猛,宛然万人辟易,林冲亦在半边也。”金圣叹的批注非常高明,让我们看到了这看似平常的描写背后鲁达的性格。这样,一看批注,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就深了一层。但会读书的人就是不同,他还要联想,钱穆先生联想到什么了呢?他联想到了我们学过的《鸿门宴》中对樊哙的描写:

“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这中间有什么相似性呢?张良到了军门,目的就是要告诉樊哙情况,心情已是非常急迫了。但樊哙在军门外面,不知道里面的情况,心情却是更为焦急,所以,一见张良就抢先来问。本来他应该向林冲问情况如何,因为抢进来的太猛了,结果成了林冲先向他询问了。

这些写法,与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到的“舟人大恐”一句性质是相同的,这都是文学大家的笔法,一般人倘若仔细体会,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宛若窥见神明,生出不可接缘之叹。这是钱穆先生追述他二十岁前后读书经历的一段文字,先生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十分感激金圣叹对《水浒》的批注,这种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的读书方法,让他受益终生,以至于五十多年后仍念念不忘。他说,正如金圣叹所说“自己十一岁读《水浒》后,便有于书无所不窥之势”,而领略了金圣叹批注的钱先生也觉得自己自从十一岁读了金圣叹批注的《水浒》后,便开了一个对于书籍有了无所不窥之势的境界。

读书讲究以点带面,从一本书里窥见人心宇宙,从一句话中看到万象大观,从一个字里品出气象神韵,学生虽然经过这么几次阅读,但对这种读书意识和方法还很是蒙昧,不甚了了,所以指出一条路来让他们用一生去领悟,这样的工作还是需要做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石钟山樊哙金圣叹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访石钟山
金圣叹刑场别子
猛人樊哙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幽默到死金圣叹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点评中“犯”概念的探讨
记游寓志脉络清——《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游黄山记》比较谈
著名作家石钟山:幸福不用激情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