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佩婷
摘要:建构“苏式课堂”听上去似乎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有新的任务和使命,和其他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不完全重叠又不彻底背离,同时不失本质,因为要寻找、把握、凸显一种神秘的特质,保持地域性的活力,然后在这片独特人文风格与深厚的底蕴影响下,努力克服现代课堂教学中同化的弊病,培养出同样充满灵气、精致又懂得思考的孩子。
关键词:苏式课堂;传承发展;情智教育
弗兰西斯·培根有句话我非常喜欢:“如果说老人的经验是宝贵的,那么青年的纯真则是崇高的。”这“纯真”从何而来?又该如何保持?我试着在灵动开放的“苏式课堂”中寻找答案……
北宋景祐二年,范仲淹创建苏州府学,要求学生“通经致用,且开算学、水利诸科,被誉为‘苏湖教法”,首创“苏式教育”模式,为苏州文运之昌盛奠定了最早基础。号称实学思想家的顾炎武“提倡认真读书、实地调查以求经世致用”。《安定学法》的首创者胡瑗先生以“明体达用”为指导思想,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创了分斋教学法,第一次创立分科教学和必修、选修制度,对后世的教育尤其是苏州的教育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八十多年前,叶圣陶先生从甫里小学的教改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提出“他们(学生)的本质是创造的”教学观点。
一、“苏式课堂”立足于反思和挖掘
苏教版第三册《水乡歌》可以说是充满现代感的江南水乡新歌。整首诗热情洋溢,积极上进,围绕着水乡的“三多”——水多、船多、歌多展开。课前可以请学生搜集关于苏州水乡图片和文字资料,对苏州这座水城有更近的了解。复习导入部分这样设计:唐代诗人杜荀鹤游历苏州后,给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句《送人游吴》,诗句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是啊,江南水乡温湿而恬静,难忘水乡的小桥流水。你看,那一叶叶小舟满载游客在如绸的碧水中轻轻驶去,不时有船娘的船歌飘来,两岸亭榭楼阁,黛瓦粉墙,翠柳红桃,倒映水中。随处吴侬软语,别有风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水乡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水多、船多、歌多)过渡:水乡美就美在这里的“水多、船多、歌多”;水乡美就美在它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它像一首恬雅的诗歌。这节课,让我们再次品读《水乡歌》。
二、“苏式课堂”立足于质朴与灵动
“活实和谐,祛魅归真,将教学中众语喧哗、花里胡哨、故作神秘的地方剔除。祛魅的目的是归真,回归到质朴的教学本真。”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马建兴老师理解为,精简的教学内容、洗练的教学结构、简洁的教学方法、明快的教学节奏。我特别赞同这种说法,因为“白水明田处,碧峰出山后”的清简风格的确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具体来说,以导入设计为例,可以通过有效地师生对话或者运用简单的图片展示,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导入,其目的性很明显,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温习旧知,同时又开门见山地引出新授的教学内容,从对话和图片这些媒介中学生的认识能自然有序地过渡到生活中,这样的引入也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否则就喧宾夺主了,言简意赅地为后面的学习探索埋下伏笔,做好铺垫,让学生自主地考虑与课文内核的联系,不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水无常形,因势则变。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苏式课堂”需要灵巧和变化吗?毋庸置疑。教学需要灵动,需要教师生动活泼地教,更需要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不管苏州水的滋润让人形成什么性格,给教学艺术带来什么影响,我们都能水中汲取无限的变异性,同时以创造性的形式反映出来,化为教学手段的一枝一蔓。
特级教师张学伟老师曾执教过《鹬蚌相争》一课,用寓言来教“吵架”,在“吵架”中悟道理,语言的训练与道理的感悟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值得品味。语文课程要着眼于语言文字的运用,有的老师一提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跟烦琐的语言训练画等号,这是不对的,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很善于利用文本情境,让学生摆脱抽象枯燥的语法知识训练。张老师就充分利用了这则寓言故事的趣味性,设置了一个听说读写训练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掌握了知识,提升了情感。他首先发掘读写结合点,让学生体会文本中“干死”“饿死”的语言特点,通过“吵架”使其理解鹬蚌双方的矛盾冲突。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其次,因势利导,优化结合,填补文本的空白,提了两个问题:1.当鹬蚌被捉到渔夫的篓子里面后,它们是如何吵架的?2.渔翁又会对鹬蚌说些什么?这一练习有两个优点:一是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主题,二是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对语用能力的提升。最后,创设读写结合点,体悟寓言道理。这一系列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体验角色,激发写作热情,而且能够检测老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使语文实践简单有效。
“苏式课堂”要时常能让人感受到丰盈感,这种新鲜感和“模范式”教学形式大相径庭,因为其底蕴深厚,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也不容忽视,沉稳、从容不迫的性格正如静水深流这一极致的形象化。虽然教学本义是一致的,但“苏式课堂”应该更追求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多元化的发展,特别是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因此我认为小学阶段,教师或班任应该更重视初步的非逻辑思维、平等合作意识、相对系统的知识学习、保存学生活泼开朗的天性这几方面的教育。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能接触到各种电子设备,所以并没有必要或者专门培养他们的信息技能,这是无意义的劳动,反而应该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和现实社会,树立积极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好的教育不是扭曲孩子,也不是压制他们,而是看到他们无限的可能性,加之引导,启发。
三、“苏式课堂”立足于包容和开放
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里,只要是经历人口迁徙和时代更迭,就会带来一次教育、文化的创新和变化,苏州当然也不例外。在人口頻繁流动、信息高度发达、技术日渐完善的今天,我们更需关注它的开放性。开放的前提是包容,思想走极端的激进派认为“苏式课堂”必须排斥一切非苏式的课堂风格,无论有益无益。这种想法无疑是很狭隘的,一味局限地故步自封、盲目排外,那么“苏式课堂”恐怕早就变成了明日黄花,消失在了教育历史中。海洋文明这种既认同本土宗族,又接纳外来文化的精髓的文明形式似乎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从全局着眼,“苏式课堂”应具有包容和开放统一,相辅相成的特征。“苏式课堂”注重内化,要求教师要认真传授教材中的经典知识,但不排斥外延,反而在这基础上积极接纳介绍当世时局时事的变化,关注学有余力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但不漠视学困生的基本发展状况,既不盲目止步于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不反对尝试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如果抱着一种积极的、包容的、开放的心态来关注课堂,实践反思,允许新旧共存,一同发展,那么在这种教育影响下的孩子思维应该也是多元化的,学习质量和能力水平也会在时间的见证下日趋精进。因为求新并不是要偏离正道,恰巧是要在正道上走得更远,当“苏式课堂”的教师通过不断的教育创新和实践,最后从中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教学策略,并将这种新颖独到的教学设计应用到课堂中,才会最大程度上实现和谐、高效的情智教育的统一。
薛法根校长说过:苏式课堂的味道,应该有点“甜”,那是一种淡淡的书香。苏式课堂是一个读书的地方,“腹有诗书气自华”,苏式课堂的文化气息源自每个苏州教师和莘莘学子的书卷气。我所理解的“苏式课堂”传承与创新起飞,幽默与睿智并存,在反思中品味“挖掘”的价值,在“质朴”中感受“灵动”的洗礼,在“开放”中回味“包容”的魅力,在实现教育价值这条漫漫长路上将会越走越远……endprint
学子·上半月2017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