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芳
孙子兵法说:用兵之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所谓攻心计,指的是从心理上、精神上分析对方, 从而瓦解对方、达到目的的一种心理战术。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也应擅长“攻心计”,即教师应科学分析、研究和利用学生的心理、思想和思维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灵活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的流程,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致力于打造“给力”课堂,使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提升政治教学魅力;致力于打造“得力”课堂,使学生长能力,学习有动力。
一、以“悅”攻心,动之以“情”,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注重培养学生的有效注意力
制约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诸如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活动中的主导者,必须不断提高课堂管理艺术和教学能力。我要求自己做到“三带”和“三不”: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不辱骂学生,不体罚学生,不歧视后进生。当学生犯了错,我会运用或质朴丰实、或华丽典雅、或幽默机智、或稳重凝练的语言艺术,采用批评与尊重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特别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中巧用词语,通过比喻、夸张、反语、拟人等修辞形式创造幽默,使严肃的问题轻松化,浅近的道理引申化。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张弛有度,那你的有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以“趣”攻心,引之以“欲”,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文化生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我先播放了自己去各地旅游的一组组照片,课堂像炸开了的锅似的立刻活跃起来,随后我趁热打铁提出:“同学们去过什么地方旅游?旅游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化景点、风土人情有哪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仿佛再度进入了旅游胜地。有的说“敦煌的壁画恢宏壮丽”,有的说“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有的说“西藏的服饰和民居充满神秘色彩”……我也较轻松地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由于这种情景内容贴近生活,形式富有趣味性,每位学生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使他们获得探求真理与增长能力的最佳心态。学生的激情得以释放,思维的灵光不断闪现。
三、以“异”攻心,导之以“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新闻媒体报道:近年来,中秋国庆黄金周期间很多中国人到国外狂购奢侈品,这怎么看?”这一节外生枝的说法在课堂教学中制造了一次出乎意料的“冲突”,立即让学生兴奋不已。我随机应变调整预设,围绕这个话题把学生们分成正反方两组,展开辩论活动。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及时总结和拓展: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进行名牌消费,这是公民的权利,应该予以尊重。其次,适当适度的名牌消费也不为过,因为消费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消费。这将在第四课进一步学习。最后,作为中学生不应提倡,更不能攀比,应树立文明、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观。通过这样的处理,既满足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究欲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辨思能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四、以“实”攻心,求之以“真”,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当代高中生身处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他们见多识广,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敢于怀疑和否定。空洞的、虚假的、不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使他们对政治课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怀疑政治课的真理性和真实性,甚至产生厌学心态。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善于捕捉大多数学生心理上的“兴奋点”:即他们最关注的时政新闻、社会热点和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并将这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创设成与教学目标有着紧密结合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中借助一定的媒体,通过适当的形式呈现情境,在生活的情境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和认知去感悟、探索和概括,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政治学科的思维品质。
因此,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比如利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等),可以在充分发动后,让学生带着教师提供的或自拟的一些易于操作并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参考课题,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或个体或小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时,适逢中秋国庆长假,我就布置学生研究关于黄金周中“非科学消费现象及影响”的专题调查,回校后各小组汇总调查资料,分析、讨论和归纳有关信息,向同学、老师进行课题宣讲、答辩。虽然他们的报告稍显稚嫩,但能感觉到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到了收获的幸福、成长的快乐与肩负的责任。尤其是看到学生在实践中油然而生的思想时,更是喜不自胜。引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无疑会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塑造完善的人格个性,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成为学生人生中的一笔可贵的生活财富。endprint
学子·上半月2017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