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春
【摘 要】本文以《货郎图》在《古代商業的发展》的应用为例,围绕宋代李嵩的《货郎图》设计一系列问题来进行论述,以培养学生挖掘历史图像信息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历史图像与史料相结合来实证历史真相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图像 历史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B-0079-02
近年来,图像史学在历史学术界兴起。其中,英国学者彼得·伯克的《图像证史》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我国在图像史学领域研究也逐步兴起,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的热门领域。学术界的动态成果也反映在高考中。
2014 年 3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
在 2017 年高考的全国卷试题中,图表类试题占有一定比例,三套卷中有 10 余幅图表。其中,在全国 Ⅰ 卷中,有 4 个表格、1 幅图像,分别为 25、26、33、42 和 34 题;在全国 Ⅱ 卷中,有 1 幅图像、1 个表格,分别为 42、24 题;在全国 Ⅲ 卷中,有 2 幅图片,1 个表格,分别为 24、31、26 题。2016 年全国 Ⅲ 卷的第30、34、40 题共有 3 幅图片。高考体现国家意志、指导教学。我们如何在应对高考的同时,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呢?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现不揣浅陋,祈请方家斧正。
一、教学思路分析
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对宋代商业的发展有如下表述:“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教材用简练的语言阐述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此外,教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还配了交子、清明上河图等图片来说明。教材对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了详尽的阐述,但是对宋代农村商品经济的状况只有寥寥几个字“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这样学生对农村商品活动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这些字眼上。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全面理解宋代商品经济,笔者围绕宋代李嵩的《货郎图》设计一系列问题来进行教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笔者出示图 1,并介绍这幅画的情况,指出这是南宋画家李嵩的作品。李嵩(1166—1243 年)南宋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少年曾师从木匠,后为李从顺养子,学习绘画,得从顺遗意。曾一度与养父共侍朝廷,任内廷画院待诏。李篙擅画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更擅风俗画。其作品大多表现朴实无华的民俗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与讲述画家个人经历,引导学生学会在看到历史图片时能尝试从中去了解历史图片的作者,从而审视历史材料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在这一环节中,渗透唯物史观这一学科素养。
出示图 2 和图 3。提问:仔细观察图片,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历史信息?这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哪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教师总结:画面描绘货郎在乡间售货的场景。晴朗的秋天,村外的古柳树下,老货郎站在货担中央,手摇蛇皮鼓招徕顾客。货担上装着各色农具、日用品、食品、玩具,还有喜鹊、八哥等活物。村子里的人们簇拥着赶来,场面热闹。这反映了宋代商品活动向乡村推进的草商业活动已经深入农村地区,给当地的传统自然经济带来影响,农民越来越多地被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
引用材料:
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社会产品供给增加,市场成长空间扩大,“商品生产有了更广阔的基础,商品流通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市场关系以各种方式越来越深地渗透到广大丘陵山区,山区小农的商品意识增加,其生产活动愈加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
“诏诸州勿得苛留行旅赍装,除货币当输算外,不得辄发箧搜索。
禁两京诸州不得挟持搜索, 以求所算之物……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
【设计意图】观察图片,让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提取的历史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使学生了解宋代农村商品活动的状况,并且通过史料印证,理解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商品种类的增加、货币的变化、商业活动的限制被打破,而且还应该包括商业活动在农村的推进。而商品经济向农村地区的推进是基于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种类增多、市场扩大、宋代政府的惠商和恤商政策等基础之上。通过图片信息提取并与史料相结合,来体现史料实证学科素养。
问题:商品活动向农村推进会产生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推动农村初级市场的形成,促进农村与城市的交流和互动,进一步推动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回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宋代商品经济在农村和城市两个空间之间的双向互动,渗透时空观念学科素养。
问题:同学们,请你们再仔细观察图 2 中货郎的形象是否是对现实中流动的商贩货郎的描绘?请说出理由。
教师总结:从前面的观察中我们倾向于认为,这幅画描绘了真实的乡村情境。但是,这看似真实的情境却蕴藏不尽真实之处。如图中,货郎担子是两个大竹筐,这竹筐没有围边,而且货郎头上、胸前、手腕上也缀满了小东西。货郎与小贩在贩卖过程中需要行动便捷,可是画中的这位货郎这样的装饰肯定是寸步难行。由此可以判断这不是现实中流动的商贩的描绘。从另一方面讲,李嵩的《货郎图》也不是凭空构想所能画出,货郎担上的百货,尽管有些我们现在还叫不出确切的名字,但大部分商品还是真实存在于当时。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即所谓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如同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见的两位货郎,分别站在“孙羊店叮”外大路的两边。如图 4 所示,这些货郎绝非是某个货郎的个人写照,而是当时社会生活中职业货郎的典型形象。所以,如果我们需要把《货郎图》作为史料来证明宋代乡村商品经济的状况,它只能当作二手史料,也就是说,文艺作品只能作为辅证史料,而不能直接作为第一证据。
【设计意图】通过判定货郎形象的真实性,指出不同艺术作品中的货郎形象不是特指某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而是当时社会货郎形象的典型代表,是货郎个性的集中体现。使学生从中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史料要准确、史料的来源要广,树立孤证不立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渗透史料实证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何 姣.宋代山区开发与商品经济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2]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徐 帆.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