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云
【摘 要】本文从实施背景、实施模式、具体实施措施、实施效果四方面探索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模式的创建,并从专业能力引导学生、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促进校企文化融合五方面重点分析“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模式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工匠精神 校企双制 工学一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B-0012-02
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模式,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学校践行“大国工匠”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办学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储备人力资源、创新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一、实施背景
(一)艰难的技工教育
人社部的数据显示,2011 年至今,全国技工学校已连续 6 年招生人数下滑。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的调查,技工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严重不足,选择中职技校的初中毕业生仅有 8.6%。究其原因在于技工学校本身的教学与企业严重脱节,学生毕业难找出路。具体表现在:有些学校设置的专业、开设的课程、讲授的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有些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滞后,专业实训难以开展;有些学校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等等。
(二)企业的“技工荒”
“招工难、稳工难”一直是困扰企业扩大发展的瓶颈。人社部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 2.25 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达 400 余万人。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高端技工荒,许多企业合适的工人“招不到、稳不住、留不下”。不只是“绝活”无人传承,即便机器人替换人后,缺的还是人,是能够驾驭一体化设备的高技能人才。现在招聘一个熟练的数字机床工,比招聘一个研究生还困难。
(三)校企合作的提出
为了推进技工学校改革创新,为企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国务院先后下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也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双制”模式,即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推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办学模式,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促进技能就业、技能成才。
二、实施模式
(一)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
实施方式大致有两种:1.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2.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则是技能提升训练。
(二)校企互动式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三)“订单”式合作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了学校与企业各自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有利于企业解决人才难的问题,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
三、具体实施措施
(一)让学生去企业实习,专业能力引导学生
技工学校专业包含的是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专业都与电有着密切关系,而电又不同于其他物质,看不见、摸不着,这就要求技工学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各种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操作要领,同时还要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理論、触电急救的基本技能。对机电专业来说,学校积极与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就掌握各种常用机电设备及电气线路安装、调试、故障检查排除等技术技能,正确运用各种工具、机具、仪器、仪表对各种机电设备及电气线路排障,以及人工呼吸法、胸外按压法等触电急救法进行了深入合作交流,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故障的检查排除技术操作和触电急救法。如电机的拆卸、电桥的调试、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法等。很多类似的专业技术操作,需要企业师傅“手把手”教学,这些专业技术的掌握,极大地勉励了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要不断加强服务技能和提高质量,对工作要精益求精。
(二)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目前,技工学校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普遍不足。对此,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这种教学团队由理论教学经验丰富的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体系、共研教学方法,共教专业课程、共评学生能力,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如电梯安装维修管理课程,上课时由企业兼职教师主讲,学校专职教师辅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改变教学场景,将学生带到企业看实物、看实际操作、看安装过程、看维修流程等,在实践教学的同时,渗透相关的理论知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既掌握了理论基础,又获得了实践操作能力。由于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就能直接接触企业、了解企业,岗位适应能力大大加强,学校的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供不应求,有些学生到企业工作不到三个月就转正,还被提升为小组负责人。对于企业兼职教师自身,不仅提升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同时还提高了教学讲授的水平;而学校专职教师不仅加强了实践能力,同时还了解了企业文化,熟悉了企业运作实际情况,可以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促进产学结合,形成知识、能力、技术、教学多方共赢。
(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服务于人才培养,是解决技工学校经费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学校先后与南通高科技创业园、西蒙电器有限公司、南通车行天下有限公司、南通淘金创谷有限公司等共同建立了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汽修、电子商务专业校外共享实训基地,利用企业原有厂房、基础设施、市场渠道等确保完成学生顶岗实习、教学实习、课程实训等实践教学任务,满足基地技能培训、技术人才的交流、产品生产与市场有效接轨。学校还与申菱电梯、爱登堡电梯有限公司、万力集团等企业合作,在校内建成机电、电梯实训基地和数控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初级技能训练的场所。与校外共享实训基地相比,校内实训基地的环境虽不如校外实训基地真实,但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比较方便,学生可以充分学习和训练。无论是校外还是校内实训基地运行,学校都与企业密切沟通交流,共同探索校企双方齐抓共管的新模式,为学生实践工匠精神提供平台和渠道,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坚强后盾。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立和有效运作,使得学生技能水平大大提高,中级工技能等级证获证率 100%,就业率 98%,并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频频获奖,其中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包揽了汽车赛项的三个一等奖。
(四)订单式培养,共同开发专业课程
根据专业设置方向,比如中高级电梯专业,学校已与高科技创业园、爱登堡电梯有限公司、申菱电器集团签订了校企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共同开设订单专业培养班,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包括实践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使学生提前掌握岗位能力要求的专业技能,实现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让专业人才培养走上快车道。“订单”的意义不仅在于“订人员、订数量”,更在于“订知识、订技能”,培养“工匠精神”,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真正解决企业“用工荒”。自 2002 年以来,学校“订单式”培养人才已累计 1592 人,其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累计为用人单位输送优秀毕业生 895 余人。这些毕业生到了单位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进入角色,为所在单位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以“企业文化”熏陶师生,促进文化融合
校企双制模式呼唤校企文化融合,学校将企业文化所要求的专注、敬业、持之以恒精神设置在专业教育中,邀请企业成功人士讲学,开展企业文化培训,让师生受益匪浅。同时,学校鼓励教师研究企业文化,不仅要深入学习企业文化的理论,还要去企业研习、感受企业文化,让教师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播者,确保在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企业文化。“质量就是生命”、“产品零缺陷”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教学过程中也要渗入“零缺陷”。比如,在教学“万用表的使用”的过程中,若量程選择错误,轻则出现数据测量不准确的结果,重则引起电器短路后果,造成人身伤害。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个现实的企业实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细小差错在实际生产中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不断强化“零缺陷”意识。课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特别是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参与技能大赛,让学生也融入企业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模式,成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又成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模式,真正实现校企双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互惠双赢”。学校与企业携手,共同培养“双师型”队伍、共同创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促进文化融合。对学校来说,加强了专业建设,丰富了教师实践经验,提升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关键职业能力;对企业而言,吸纳了紧缺人才,减少了资金投入,弥补了自身技术研发力量的不足,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员工培训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建华.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9(7)
[2]邓惠明.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3(3)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