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现状,分析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全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学习、对道德课程内容作适当增减、拓展德育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拜师礼”、诵读中华经典、给家长写一封家书、从事义工劳动和校内文体活动等措施,培养崇德尚礼的时代青年。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崇德尚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B-002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包含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仁爱孝悌、修身律己、诚实守信、天下为公、精忠报国等传统美德。因此,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职学生在德育课中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其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培养高素质时代青年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现状
(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部分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德育工作效果不佳,认为学生文化基础差,不如多让学生学技能,多动手,学得一技之长。同时,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规定:中等职業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这些课程许多内容基本与普通高校德育课的内容一致,理论内容深奥,对中职生来说十分抽象。比如《政治经济学》是大学教材的翻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缩写版。这些内容与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够贴近,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因此,有必要在德育课程中设置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逐步养成健全良好的社会品行。
(二)学生德育现状。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独生子女、离异家庭子女、留守学生比例很高,他们要么是长辈的掌上明珠;要么缺乏家庭温暖,孤僻自卑;要么缺乏父母正确引导,不懂尊老爱幼,不孝敬父母,我行我素。很多学生好吃懒做,怕苦怕累,内务卫生鲜有符合学校要求的。少数学生无视学校规章制度,胆大妄为,爬墙外出上网,通宵达旦。有些学生比较冲动,有时因为一句听不惯的话、看不顺眼的事就大打出手。部分班级中同学之间不团结,班团干凝聚力不强。部分中职学生缺乏基本的礼貌礼节,道德基础淡薄,他们对德育课程不感兴趣,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有抵触情绪,认为教师的教育是说教,因此学校的德育效果不佳。
二、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全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自古重视礼仪文化建设。通过深厚的传统文化营造实现道德之教化,这是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古代中国家庭礼仪包含许多日常生活中子女的衣、食、住、行、立、坐等各种生活行为和习惯,不能随意而行。我们应该学习其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下去。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只有“质”与“文”配合适当,把外表的礼仪修养与内在的品格修养结合起来,融于一身,才会变成一个真正有礼貌、讲文明。
(一)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中职学生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少,而更多地接触和接受西方的文化。例如,许多中职学生追求时尚,过西方节日(情人节、愚人节等),过生日设宴请客、吃生日蛋糕,流行追星,模仿明星个性、妆容打扮。这些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在家庭没有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教育,导致性格浮躁,脾气暴躁,责任心不强,自信心不足,为人处世能力和文明礼仪修养欠缺。因此,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适当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抵御崇洋媚外,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二)提升中职学生为人处世能力和文明礼仪修养的需要。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多数学生厌学,课堂上玩手机、吃东西、睡觉。很多学生毕业后,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或者频繁跳槽,不断换工种,或者嫌弃待遇低等,没能静下心认真工作。部分学生在社会上惹是生非,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见到老人摔倒不挽扶、不帮忙,自私自利、唯我独尊。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学生基本的礼仪文化素质存在欠缺,为人处世能力差。因此,有必要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点滴习惯做起,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先立德,再立身,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三、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全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德育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学习。入学教育先导入国学传统文化培训学习,培训内容方面可分类进行:第一,培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第二,培训新生入学融入班级大家庭的方式。教师要告知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彼此尊重,谦虚谨慎,诚实信用,以和为贵。第三,从践行日常生活礼仪入手,教会学生基本行为礼仪、用餐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让学生懂得“礼仪”的核心就是“尊重”,从而建立互相尊重的道德观和世界观。
2.对道德课程内容作适当增减。目前中职学校思想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没有必要学完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全部内容。要抓好德育,先教学生会做人,可增设《弟子规》《大学》经典课程。“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所应具备的一些礼仪与规范,因此培训礼貌用语、用膳礼仪、餐桌礼仪、交往礼仪等内容就非常必要和实用。“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总的教育目的就是教人如何做人。
3.拓展德育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传统德育课教学基本上照本宣科,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授课,效果不佳。对此,除了上理论课外,教师应组织学生到养老院照顾老人,开展关心老人体验周活动;开展“尊老敬老”标兵评选活动;开展家校联谊、“我为爸妈洗一次脚”活动;开展礼仪知识技能竞赛活动等。
(二)班级管理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尝试。在班级管理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一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正视现实,迎难而上,既不小看也不高抬学生。二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久久为功。要求学生从身边小事、日常规范、言行举止做起,从主动说“您好、谢谢 、对不起、没关系”等最基本的礼貌用语做起。三是有言在先,约法三章,化繁为简,唯善是从。抛开烦琐的理论和高深的道理,对好人好事和不良言行量化考核,当日公布,好的表扬,错的“劳动改造,戴罪立功”。四是班主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班干部带头积善积德,对口帮扶问题学生。五是正面激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六是与家长保持有效联系,有问题及时沟通,有好事及时报喜。对问题学生拧紧螺絲,对进步学生及时鼓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弃恶从善。具体的做法如下:
1.组织学生参加“拜师礼”。借助新生入学行“拜师礼”之机,让学生把“拜师礼”的感想利用班会时间进行分享,让学生认识“拜师礼”的真正意义所在,让他们牢记:一拜“师道尊崇立人立德”;二拜“传道授业教化解惑”;三拜“感念师恩天地为鉴”。一敲手,劝勉学子奋发图强,努力读书,学好技能;二敲肩,希望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挑起重担;三敲身,让学子们行为端正,做人做事有尺度。让他们承载学校老师希望,开启智慧,做一个聪明、好学的人。
2.诵读中华经典,历行《弟子规》,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为了让班级管理卓有成效,笔者把《弟子规》定为学生早晚读必读物之一,以此促进学生了解如何对待父母兄弟、如何尊师重教、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读书求学的道理。具体做法有:一是班主任带领,班团干带头,每天早晚由班干轮流带领班里同学诵读《弟子规》。二是历行《弟子规》,班级统一每人一本功过记录本,把一天自己从起床到晚自习自己的表现记录下来,利用晚自习进行分享。功:就是行善,过:指的是不良行为。要求学生做到“五个一”:牢记一句励志名言;学唱一首积极向上的歌曲;学会赞美别人一句话;每天做一件好事;每天节约一瓶水。功过记录本记载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得失,更是悬在自己头上的一根鞭子、一把利剑,促其行善,促其积德。三是每周写一篇周记并交给班主任批阅,主要写出本周德行方面有哪些做得好,还有哪些不足,今后如何改进。
3.给家长写一封家书。要求学生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家书,家长收到孩子的信后在信上签字再由孩子带回学校交给班主任。这封家书作为学生操行分的一个组成部分。(1)95% 家长收到孩子的家书,表示感触很深。“当我收到女儿的来信,阅读后感动到落泪,没想到她在短短一个学期中改变了这么多,变得懂事多了,懂得让家人开心,这让我非常高兴”;“在我收到孩子的这一封信,我就深深地感到我的孩子已经长大了”;“首先是感动,没想到昔日叛逆的儿子竟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再来是欣慰,为儿子的极大改变感到欣慰;最后是感激”……这些都是家长的反馈,说明学生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实践,能够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懂得了父母的辛苦付出,懂得了感恩,有效地改善了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2)90% 以上的家长表示孩子“长大了”,“变化很大”。第一,懂得和父母友好地沟通了,逆反现象有所减少;第二,懂得了关心父母;第三,懂得了感恩;第四,思想变得成熟了,学会了反思。这些变化说明通过课程教学与践行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学生个人得到健康成长。
4.组织学生参加国学培训并从事义工劳动和校内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南宁仁爱中心“幸福人生”“德行天下”培训机构国学讲座培训学习、做义工。通过传统文化学习,学生从原来不爱劳动到现在自愿参加义工活动,不怕苦、不怕累。班团干组织班里同学到福寿养院送温暖;参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汇报演出,参加学做中国菜厨艺大赛、灯笼比赛,参加学校首届礼仪知识技能比赛等。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不断进步,每月班级量化管理水平也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健敏.中国传统礼仪与道德教育[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
[2]许 燕.浅论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才智,2015(23)
【作者简介】蓝益平,女,壮族,广西物资学校高级讲师,专任礼仪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