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盼
摘 要: 音乐欣赏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幼儿主动听音乐,通过感知、理解、欣赏和欣赏美学享受聆听音乐作品。幼儿学习热情主动直接影响音乐活动效果。因此,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师有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也是幼儿教师组织活动的基本任务。本研究通过从欣赏活动的目的、素材、设计、评价四方面阐述了如何调动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 幼儿教育 音乐欣赏活动 积极性 主动性
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实践中,教师们发现音乐教学的气氛是沉闷的,孩子们有时呆滞迟缓,有时兴奋,学习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这说明目前教师实施音乐欣赏活动存在一些误区,具体表现在:
第一,选择教学素材时不考虑幼儿的需要和年龄特点,以成人的角度审视幼儿的欣赏活动。
第二,让幼儿反复、机械地倾听,幼儿行为涣散。
第三,教师采用多种游戏方式,追求课堂教学中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和整齐划一,造成幼儿活动中过于兴奋,幼儿不能有效倾听,忽视对音乐感受力的培养。
第四,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只重视教学道具的准备,忽视教师的音乐素养。
第五,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良好互动,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幼儿,幼儿被动接受,使得幼儿不能坚持学习,失去对欣赏活动的兴趣。
这些都体现在当前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一些错误观念,挫伤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们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旧的活动欣赏方式,更新教学观念,以调动孩子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主动性,营造健康美丽的音乐欣赏的心理氛围。
一、定位目标
欣赏活动教学中某些教师重视单纯的倾听,缺少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不断倾听不但枯燥,而且不能唤起孩子对欣赏活动活动的兴趣,挫伤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欣赏活动教学应该首先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其次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再次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技能,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挖掘素材
所谓适宜的音乐素材,要同时考虑幼儿和教师两者:
首先,教师必须了解所选音乐材料本身的特点,如其音调、段落、节拍、强度对比、短语重复等方面的特点。只有老师在音乐的基础上熟悉素材,才会以积极的教学状态影响孩子。
其次,材料的选择与儿童对音乐欣赏的兴趣直接相关。选择时要注意孩子的可接受性,音乐的本质要接近孩子的生活,符合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接触实际的生活想象并使用动作执行。当孩子有个人经历的时候,就会有乐观的表现。
如:在设计中班音乐欣赏活动《肖邦降D大调圆舞曲》时,因为在教师在学生时代就熟弹这首钢琴曲,对这首曲子结构、风格和作曲的背景有一定的认识。另外,这首圆舞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是一只调皮可爱的小狗,曲子的旋律循环反复,以ABA结构描写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团团转悠的形象,听来趣味横生,很有意思,特别容易让孩子喜欢和接受。
三、设计活动
(一)营造欣赏氛围。
善于欣赏的气氛可以帮助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在活动组织中鼓励和帮助儿童积极主动地尝试表现。
1.创设再现音乐的情境。
创设情境是重现音乐描绘的场景,让孩子听到声音,仿佛身临其境,老师和学生在这种场景下仿佛参加了一场音乐活动。教师带孩子自然地进入音乐场面。如肖邦创作的《降D大调圆舞曲》,就是在花园中发生的趣事,欣赏这首乐曲时,教师在地上铺好地毯,地毯周围放满鲜花,创设花园的场景。然后和孩子們一起围坐在地毯上,进入活动,幼儿处在如此梦幻般的环境中,自然能够泛起遐想,激发主动欣赏音乐的热情。
2.采用故事法,让音乐活动变得有情节。
教师尝试从音乐本身的特点出发,选择并创造出一些结构、内容和情感与音乐一致的音乐作品,孩子饶有兴致地在听音乐内容,帮助孩子积极主动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讲故事时可以播放音乐,注意语调的音调、节奏、强度、声音、风格,尽可能地与音乐一致。通过音乐故事的形式,既激发幼儿的热情,又让孩子们进入音乐剧情,这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如:《肖邦降D大调圆舞曲》分为ABA三段,根据乐曲的创作背景,教师自编了一个小狗故事,A段快速、有趣,讲述了小狗在花园里玩咬尾巴转圈的游戏。B段优美中带着懒散,讲述了小狗玩累了,在草地上休息的故事。通过这个方法,孩子们很快就理解了音乐的内容和情绪。
3.利用图谱再现音乐情境。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适宜的图谱可以将抽象的音乐直观再现,实现音画沟通,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助于加深幼儿对音乐特点的理解[1]。在提示图谱的设计上,教师首先考虑到使用对象的年龄特点,运用简单、生动、具体造型的图画和字母呈现音乐的内容和结构,孩子们一目了然。另外,教师还根据音乐的特色设计提示图片,图片内容不在于将音乐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出来,而是掌握音乐最显著的概念或架构,予以呈现。如:《肖邦降D大调圆舞曲》就是一首回旋感很强,表现小狗转圈的场面,三段提示图片形状即设计为圆形,A段上用一只转圈的小狗表示。B段用几个富有代表乐曲内容的动作表示:伸懒腰、一只手抚摩等。最后一段又恢复到先前的A段。简单的图示让孩子了解了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二﹚方法多样,促进主动学习。
1.引导学生主动倾听音乐。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聆听音乐,欣赏音乐,而不限制孩子的思维[2]。教师在给孩子们欣赏《肖邦降D大调圆舞曲》的时候,事先没有限制孩子欣赏一首什么曲子,是哪一个大师的作品,讲的是什么样的事情。在没做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孩子一下子被音乐吸引了,听完之后,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讲述对音乐的感受。再次欣赏时,教师让孩子带着问题倾听。如让孩子听音乐前提问:音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听了音乐你会想到什么?用这些吸引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听音乐上。endprint
2.利用道具操作帮助幼儿主动感受、了解音乐。
音乐本身对于孩子来说很抽象,通过操作道具可以让抽象的音乐变得具体,容易理解。如在欣赏《肖邦降D大调圆舞曲》时,以一根绸带棒帮助教师解决难题。教师借助绸带棒的特性,通过快速地旋转绸带棒和优美地挥舞绸带棒,让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A段音乐的快速、活泼,B段音乐的优美、抒情。
3.用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之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外显[2]。幼儿对音乐的反应是直观的、自然的、即兴的。音乐欣赏不仅仅是听觉活动,让孩子的身体动作感觉到自我非常重要。如:孩子在听到《肖邦降D大调圆舞曲》的A段音乐时,就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运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在A段,孩子们用垛脚、转圈、摇头、动手腕等动作表现音乐的快速、有趣。在B段,孩子们两人一组模仿肖邦擦汗、摸狗、抱狗、亲狗和小狗吐舌头、伸懒腰等富有情景的动作。
四、适宜评价
教师们的教学评价要赏识每个孩子。“赏”,含有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的意思。“赏识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手段表扬、肯定孩子的闪光点,激励他们不断努力,追求“成功”,它是激励孩子追求“成功”的“金钥匙”。
教师应该欣赏每个孩子。“赏”,欣赏赞美的意义,“识”是承认、肯定的意思。“欣赏教育”是通过许多手段的赞美,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追求“成功”,是鼓励孩子追求进步的“金钥匙”。
(一)多用描述性语言评价。
针对活动中幼儿的点滴成功进行评价。“你想象得太特别了”、“你的动作让教师想到了音乐的情景”,诸如此类描述语言,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受到老师和大家的尊重,从而很自然地达成精神环境的和谐,强化教学效果。
(二)活动中的小道具作为评价奖励。
以生活中的小物品,为评价“画龙点睛”。如,在欣赏活动《肖邦降D大调圆舞曲》时,我将事前准备的小道具绸带棒送给了孩子。所有的孩子都,认真练习,观察老师挥舞绸带棒的动作,力求自己也能随音乐自由挥舞。
参考文献:
[1]林萍萍.在音乐活动中如何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6):65-66.
[2]陆珊珊.让幼儿成为身背快乐音符的小天使——在音樂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积极、主动性[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5):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