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英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优化教育方面,显示了其最优化的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1.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在以往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灌输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灌输,学习兴致不高,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它以新颖的教学思路、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多元化的感官刺激,打破了以往教学中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时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内容,不仅让学生了解民间古老的戏曲形式,而且还能让学生通过视频切身体会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使其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书本文字和画面体验结合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
2.拓展知识,创新能力。在古诗《观沧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步骤:一是导入环节,海浪的声音与轻音乐作为背景铺垫,解读文章,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诗歌阅读中,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一种诗歌的阅读方法——朗读、想象,进而体会诗的意境。二是将多媒体与课本相结合,以图文相配的形式去了解感受意境。同时老师进行一个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引导学生,现在,假设你就是文章中的主人公曹操,在碣石山上登高而望,海风撩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消失于天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情不自禁的放声吟诵《观沧海》。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朗读、体会的情境,在视觉、听觉、心理的多重渲染下,再次诵读这首古诗,使学生情绪达到顶点,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三是课后让学生以寄情于物的手法写一篇散文,或一首现代诗,,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无疑使创新如虎添翼,将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到实处。
3.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把信息技术与语文的课堂教学融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交流沟通,来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网上相互答疑解惑、在线讨论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精神。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方式
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使实践教学的内容问题化,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方式转变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拓宽学习的内容,开辟学习的空间,完成课堂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型,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时间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整合。
1.搜集声像资料,有效应用多媒体手段服务教学。如今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设备,建立了多媒体教室,一系列信息化教学设备走进了教室,互联网通到了校园。利用这一优势,将互联网与课堂结合,使其服务于课堂。
2.自制相关课件,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教学中,有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实际,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有效的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将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自学提示等要点整理出来,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集声音、图像、文字、习题于一体,制成一个PPT,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品读优美语言文字的同时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3.利用现成网络资源,开放课堂活化教学。新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进行改造、重组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整合并开发课程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网上合作与交流,共享网络资源来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浏览大量信息,了解更多知识。例如,教学王鼎钧的《那树》一文时,引导学生从网上搜集环境被破坏的资料。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直观的数字、惨不忍睹的图片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被破坏的严重性,不由自主地立生并增强了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科学整合,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强调的是,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关系上,语文课程是主体性的,信息技术是辅佐性的。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传统教学的规律,不能让信息技术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教育部.語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