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春义�┱晕木�
摘要:语文语感和语感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语感的形成需要语理的支撑,语感的培养需要重视学生良好的语言素材和语言模型的积累,重视诵读,重视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语感;语理;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0-0063-01
从教学论角度看,"语感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1]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2]
语文学习中要重视语感,要研究语感的形成。语感的形成需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其一,学生有良好的语言素材和语言模型的积累。诸如句型和段落组织的基本形态,文章模型,学生比较熟悉,阅读自然就沿袭着这个模型套下来,读书就省劲了。此外,表达也是这样,这些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积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反应。
其二,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读书广博和生活历练形成了若干基本思考和认识,甚至包括文本里面容载的基本内容,都是学生所熟知的,阅读反应自然就快一些,而且阅读中容易与作者產生共鸣。
其三,学生形成良好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语文学习的思维往往是跳跃性的,原因在于阅读者的头脑中容易建立和已知阅读经验及生活积累之间的联系,由一个阅读关注点很快就跳跃到了一个曾经熟悉的阅读语境和生活情境中。而跳跃思维依靠的是联想。
如上是形成语感的基本语理。只有清楚基本语理是什么,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首先,语感的培养,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的语言素材和语言模型的积累。教材中的选文大都是语言的典范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无论古今,都堪称上乘之作。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者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更要引导他们敏感地接受语言艺术的熏陶。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再也不能做支离破碎的分析,应先期切入文本,在语言百宝箱中搜寻具有独特魅力的珍宝,然后确定几个语言品析点,再结合语境带着学生一起涵泳。在看似平淡处感受语言的张力,在语言华彩处感受语言的震撼力,在语言含蓄蕴藉处感受语言的深层意蕴。让学生在一番敏感体验后,感别人所无法感,道别人所不能道。
俄国作家鲁克巴金说:"阅读就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建立仅仅依赖教材里的选篇是无法达到的,语文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建立理想的课外阅读体系:从单篇阅读走向非连续文本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从碎片化、娱乐化阅读走向经典阅读、传统阅读;从固化的阅读走向主动选择性阅读;从聚焦一点的阅读走向广域阅读。学生只有通过广泛的、大量的阅读,才能培养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像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从而增强文化底蕴、情感态度、思想审美等语文综合能力,形成敏锐的语感。
典范语言的积累,诵读是一个好方法。学生诵读经典诗文,不仅是在传承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触摸时代的的脉博,更要形成阅读和写作所需的语感,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古为今用的语言迁移方法。
其次,语感的培养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有的文章,单从字面上是无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要联系生活经历,仔细揣摩语言丰富的内蕴。生活知识积累多了,对文字的理解就更丰富,而且更有情味。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社会交往、各种传播媒体等,学习语文,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我喜欢周杰伦的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方文山的歌词文化底蕴深厚,唱着周董的歌,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内蕴。有一则广告语笑话就很典型:一人爬墙出校,被校长抓到了。校长问:为什么不从校门走?答曰: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校长又问:这么高的墙怎么翻过去的啊?他指了指裤子说:李宁,一切皆有可能。校长再问:翻墙是什么感觉?他指了指鞋子说:特步,飞一般的感觉。第二天他从正门进学校,校长问:怎么不翻墙了?他说:安踏,我选择,我喜欢。第三天他穿混混装,校长说:不能穿混混装!他说:穿什么就是什么,森玛服饰。第四天他穿背心上学,校长说,不能穿背心上学。他说,男人,简单就好,爱登堡服饰。校长说我要记你大过。他说:为什么?校长说: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做主。
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的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积累知识,积累生活,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进而丰富语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C]//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7.
[2] 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和作法[J].上海:语文学习1990(9)8.
作者简介:
宇文春义,男,38岁,二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14年。赵文君,女,34岁,二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15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