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竹漂活动由民俗走向竞技的历程、成因及启示

2017-11-29 14:23
体育教育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赤水民俗竞技

吴 凡

1,2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贵州 都匀 558000; 2.云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独竹漂活动由民俗走向竞技的历程、成因及启示

吴 凡

1,2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贵州 都匀 558000; 2.云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采用实地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以贵州赤水苗族独竹漂活动为研究对象,深入探析独竹漂活动由民俗走向竞技的历程、文化形态变迁及成因,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科学化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思考。民族传统体育要实现由民俗走向竞技,自身需具备一定的文化特色条件,还需要民间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由民俗走向竞技有利于获得更好的发展,但也需认识到,这并不是它唯一的发展出路。

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体育;独竹漂活动;水上竞赛项目;文化变迁;民间习俗

独竹漂活动历史悠久,于2011年在贵州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会上(以下简称全国民运会)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笔者曾先后两次深入独竹漂的发源地赤水进行调查,对象包括赤水各时期独竹漂传承人、赤水大同古镇独竹漂基地、赤水市图书馆、赤水市体育中心等,并亲历了2012年端午节赤水大同举行的一年一度纪念屈原的独竹漂活动,力求深入探析独竹漂活动由民俗走向竞技的历程与成因,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科学化发展带来启示。

1 独竹漂活动的发展历程

1.1 生产运输民俗阶段(1950年以前)

这一阶段,贵州赤水社会发展落后,缺乏陆上交通,当地苗族民间普遍存在将木材、竹材扎成筏子通过赤水河运往外地的生产运输模式,这为独竹漂活动提供了衍生机制。据《遵义府志》记载:“四川马湖、永、播而下产楠木,历代南中不宾,斧斤不得而入焉。明洪武初年,建置城郭都邑,册封蜀王。营建藩府,皆取蜀材。”[1]另据《仁怀文献辑存》记载:“明永乐四年,少监谢安以采木至石夹口十丈洞,亲冒寒暑,播种为食,二十五年始还。”[2]以上记载佐证了历史上官府到赤水采木的这一基本事由,而对于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运输习俗方式,《赤水县志》有较清晰的记载:“明代至清初主要是木材排筏。随着楠竹生产的发展,至清代中期,除木筏运输外逐步发展竹筏运输。民国时期,竹木排筏运输形成专业,并建立排筏运输工会。”[3]由这些史料基本可以断定独竹漂活动是在当地早期的生产运输劳动习俗中形成的。

为了进一步还原独竹漂活动的形成,笔者又亲往赤水大同河进行考察。大同河是赤水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也是当地筏运竹木的重要河段之一。据赤水大同运输工会的陈姓老人介绍:早年赤水不通陆路,赤水所需的食用盐等生活物资主要靠船从四川经赤水河运进来,而川黔大量的竹材、木材又通过赤水河向外销运。由于赤水河上游水急、道狭、滩险,故运输竹木时要事先在下游选一河面开阔、水流较缓的地点进行“关箱”(即在河道两边找两个坚固的巨石,先在它们上面各雕琢一个“石鼻孔”,后用牢固的绳索拴在两“石鼻孔”上,以拦截上游漂下来的竹木筏子或散漂下来的竹木);然后,工人在上游将竹材、木材通过散漂或捆成小排筏撑行而下;最后,到关箱的地方把它们收拢、捆成大排筏运输。在收散漂下来的竹子时,工人会拿着带钩的稿竿在楠竹体上行走,以便将漂向一边的楠竹钩拢。

综上,基本可以认定独竹漂活动应缘于明时期发生在赤水境内的“水运皇木”习俗,并在后来当地水上工人长期河运竹木的劳动习俗中逐渐形成。

1.2 节日民俗阶段(1950-1976年)

这一阶段,贵州赤水苗族民间普遍存在端午节举行划龙舟、划独竹漂活动。据当地老人反映,赤水自古就有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1949年新中国成立,台湾未被解放,1950年端午节在赤水市政府的组织下,由一些身怀独竹漂技艺的水上工人用竹筏在赤水河扎成“台湾岛”,然后他们扮成肩背荷枪实弹的解放军,威风凛凛地划着独竹漂“解放台湾”,此后赤水民间端午节一直承续着划龙船、划独竹漂祭祀屈原的习俗。

到“文革”时期,国家反“四旧”,赤水民间的一切旧习俗被禁止。在此情形下,当地将端午节祭祀屈原的独竹漂活动改在每年的7月16日来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十周年活动,独竹漂活动不仅没被禁止,反而在当地民间盛行。

1.3 陨落阶段(1976-1998年)

“文革”后,赤水民间原被禁止的传统文化逐渐复苏,而独竹漂活动却犹如星辰一般陨落于当地。有研究认为:一是在当地陆路飞速发展下,竹材的运输方式由水运转向陆运,致使孕育独竹漂活动的文化根基遭到破坏;二是考虑到安全,当地政府禁止开展。

然而,据笔者实地走访得知,由于“文革”后赤水一些盛产竹木的地方仍没通陆路、又就近河边,所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通过赤水河运输竹材的现象仍屡见不鲜,故独竹漂活动的文化根基遭到破坏的说法不够准确。对于考虑安全禁止开展一说,赤水体育中心的独竹漂梁姓传承人却反映:“政府也没有禁止开展,是毛主席去逝后,就没有进行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的活动,后来拨乱反正,政府没有组织,下面也就没有了相应活动。”

综上,“文革”后缺乏当地政府及社区文化带头人的组织是独竹漂活动陨落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成为了当地新的象征秩序,当地已不能寻求开展独竹漂活动的合理口号。

1.4 竞技体育阶段(1998至今)

1998年,贵州第四届省民运会将独竹漂活动从赤水民间挖掘出来获表演银奖,1999年,独竹漂获第六届全国民运会综合类表演金奖。此后,独竹漂又相继在贵州第五、第六届省民运会及全国第八届民运会上夺得表演桂冠,使独竹漂独特的运动技艺不断得到提高,其竞技、娱乐、健身等现代价值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2009年4月,贵州第九届全国民运会筹办委员会在遵义举行了全国独竹漂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向全国普及独竹漂活动。同年7月,在贵州麻江举行了全国独竹漂邀请赛,赛中暴露出独竹漂运动器材、裁判法及比赛规则上的问题。此后,在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贵州省体育局等多部门的协调下,将独竹漂比赛器材更换为标准的工业材质,并对其比赛规则、裁判法进行反复的、更具体、更严格的修订。2010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正式下发《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总则和细则》,独竹漂成为了2011年全国民运会的新增竞赛项目,标志着独竹漂活动基本完成了由“地方”走向“全国”、由“民俗”走向“竞技”的变迁历程。

2 独竹漂活动的变迁

独竹漂活动由民俗走向竞技,为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文化活动的时间、空间、参与人群等要素都发生了改变。随之,独竹漂活动的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及精神形态都发生了调适性变迁。

2.1 物质形态的变迁:由天然的竹材向标准的工业材质转变

赤水民间的独竹漂活动是依托当地传统端午节祭祀屈原的心理行为表达,冀望仙人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它是当地农耕背景下的产物。2012年端午节,赤水民间在大同河岸边举行了摆放猪头、抛粽子、烧香蜡纸、诵祭文、划独竹漂等一系列浓重的祭祀仪式活动。楠竹作为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必须提前准备,据当地独竹漂的万姓传承人介绍:“活动要粗大的好楠竹,才有足够的浮力来承受160斤以上体重的人,一般活动前一个月就要到附近山上挑选,砍后背到活动地点放干。”可见,赤水民间活动器材具有取材天然、就近、可行的特点。

独竹漂活动来到全国民运会,文化活动的时间、空间、参与人群等要素发生了改变,天然竹材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其一,运输不便;其二,浮力不足,难以承受大个子队员的体重,不利于竞赛公平。“任何体育竞赛,都崇尚公正的原则,执行人人都必须遵守的共同的‘游戏规则’,保障每个人都站在起跑线上的平等权利。”[4]故更变器材是保证每位队员公平参赛所需。据赤水体育中心的独竹漂梁姓传承人介绍:“2009年4月贵州麻江举行全国独竹漂邀请赛,从贵州买了100套竹子,竹材有8米长,不好运送!我专门想办法把它锯断,运到后再用木头、钉子把两节接起来,结果在使用中有的行、有的不行,特别是北方几个省的队员体重太重,他们一踩到竹子上,水就要淹到膝盖上来了,阻力太大,后来北方好几个队的队员都弃权了……后来,就下定决心和浙江联系生产标准器材。这个标准器材分成三段,由几种材料混合加工而成,即使破了,它在水中还承得起人……2011年全国第九届少数民运会,贵州就将它列为正式比赛器材。”

2.2 制度形态的变迁:由民间习俗向科学赛制转变

贵州赤水民间开展的独竹漂活动是祭祀性的民俗活动,活动实施主要依靠当地民间的经验习从,这种习从已内化为他们行为、心理的一种认同力量,让活动的实施不需要繁枝缛节性的章节条文来约束。据参加“文革”独竹漂活动的杨姓传承人介绍:“以前划竹杆没有什么规则,当时都是划着玩的。”如今,虽有一份《独竹漂比赛规则》,但内容共计几十字,只对比赛人数、比赛轮次、比赛起点、比赛终点、比赛开始信号、比赛胜负认定方式、奖励名次及金额方面一笔带过,而比赛竹材规格、比赛中可能会出现几种违规现象的认定与处罚等没在规则中体现。当笔者问参赛队员会不会因比赛竹材的大小、笔直程度不一致而发生争执?他们说:“这个大家都不会介意,只是为了娱乐,输赢没有关系。”可见,赤水苗族民间的独竹漂活动,参与活动者内心已基本达成“娱乐”为目的这一共识,在这里规则只是象征性秩序。

然而,独竹漂活动走向全国民运会,它不再仅限于在赤水民间开展,比赛的主要目的也由娱乐、祭祀转向挑战生命运动极限、击败对手,这时民间内部习惯法已无力承担当下竞技需要。换句话说,独竹漂活动要由民俗走向竞技,必需将有可能引发比赛结果争议的每一个细节、环节都清楚地写入具体的章程、法则中,以供统一遵照执行,从而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2006年贵州省民委、贵州省体育局专门安排省内有关专家起草了详尽的多章节、多文字的《独竹漂竞赛规则》(试行本)和《独竹漂竞赛裁判法》,并于2009年开始试运行,并在多次比赛实践中不断地检验、修正与完善。

2.3 精神形态的变迁:由追求自然和谐向追求竞争超越转变

长期以来,农耕生产是赤水民间的主要生活方式,他们在与大自然的不断较量与摸索中,逐渐感知与获取自然规律,慢慢养成了尊重自然与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据悉,以前当地民间划独竹漂都是非常缓慢的,以保证在划行中不掉入水中。尽管现在赤水民间端午节独竹漂活动的竞赛性变强,但参与者在比赛中仍有出于身体本能的一种自然表现,难觅像现代竞技为了击败对手所作的精心战术安排印迹。无疑,赤水民间祭祀屈原的独竹漂活动反映出的是当地人对自然和谐追求的精神实质。

当独竹漂来到全国民运会,参与者是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精挑细选的、训练有素的高水平运动员,大家要在同一判罚尺子、同一水域条件下一较雄雌,展现的是一种打破自然、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精神。显然,精神形态的转变是独竹漂活动实现由民俗走向竞技的必然,即“借鉴现代体育奋发与竞争的精神价值将是民族传统体育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核心与关键”[5]。为此,2009年7月,在贵州麻江下司隆重举行了《全国龙舟暨独竹漂邀请赛》,有来自北京、海南、贵州等全国12支队伍角逐,竞赛项目分为60m、100m、200m直道竞速、4×60m、4×100m迎面混合接力。次年6月,又在遵义举行了贵州首届独竹漂大奖赛,有来自贵阳、遵义等7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比赛分别进行了60m、100m速划比赛及4×100m接力赛[6]。这些重要比赛促成了独竹漂活动的精神实质由自然和谐向竞争超越的转变。

3 独竹漂活动由民俗走向竞技的成因

独竹漂活动由民俗走向竞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

3.1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独竹漂活动由民俗走向竞技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1935年中国红军“四渡赤水”时,曾用竹筏子作为渡河脱险工具,当地政府为了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专门派能工巧匠在赤水广场墙壁上雕刻了多幅红军利用竹筏子渡河的情景图,画面栩栩如生、直击人心。到解放初,当地利用独竹漂表演“解放台湾”。到“文革”,当地又用独竹漂举行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十周年的“7.16”活动。上述经历使独竹漂活动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其进入民运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据参加第六届全国民运会独竹漂表演的杨姓传承人回忆:1998年贵州要举行省民运会,上面(领导)找到老局长(已逝世),说赤水能不能搞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表演项目?老局长就想到了这个项目,因为红军“四渡赤水”和“文革”时期的“划竹竿”,老局长都知道,后面1999年第六届全国民运会这个项目的名称就是“四渡赤水出奇兵”。

3.2 独一无二的运动形态模式

独竹漂运动是先将一根直径约为18cm、长约8m的楠竹执于靠近河边的水中(小的一端在前),由人赤足、双手正握直径约5cm、长约4m的竹竿从楠竹体粗的一端慢慢移到楠竹体上,再利用手中的竹竿划动河水漂行。在漂行中,既可利用手中的竹竿左右划水竞速,也可做“一字漂”、“换跳”、“金鸡独立”、“倒划”等各种表演动作,素有“水上芭蕾”、“一苇渡江”的美名。可见,它独一无二的运动模式极具观赏性、竞技性,非常契合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为其走向民运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0月份,上海市石化行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利润均呈下降走势。临近岁末,预计上海市石化行业经济运行仍处于收缩态势,需求总体呈下降趋势,化工市场难有好的表现,上海市石化行业完成全年预期目标面临严峻挑战。唯有直面下行压力,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诸多不确定因素,加大调结构、促增长、保稳定的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在今年最后两个月,全力冲刺,方能确保全年任务完成。

据参加第六届全国民运会独竹漂表演的杨姓传承人回忆:“独竹漂98年在第4届省民运会表演后,领导们说这个项目必须要好好创造,好好抓一下,因为这是全世界、全国独一无二的项目,又有表演意义,又带有体育性,又是一种纪念红军四渡赤水的、具有传承意义的新体育项目,他们的意思是到一定程度把这个项目打造成国家体育项目……99年第六届全国民运会表演时,风很大!当时那些领导都担心得很哟!他们说这么大的风是不是能完成?……当时十个裁判都打了满分,他们说这个太好了,这么大的风浪,一个都没有乱,都没有跳水,这是独一无二的水上项目,必须评满分,得了个金奖。回来后嘛,领导们就更加重视。”

3.3 当地民间力量的缔造

贵州赤水民间是独竹漂活动发生、发展的土壤与根基,为独竹漂活动由民俗走向竞技起到了缔造作用。赤水民间河运竹木的生活方式衍生了独竹漂活动。到新中国成立初,赤水民间又让独竹漂活动成为当地的社会文化娱乐习俗。独竹漂成为全国民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前,赤水民间艺人不仅在当地兴起独竹漂文化节,他们还去遵义、贵阳、都匀等地传授独竹漂技艺,使独竹漂活动的普及性、竞技性及娱乐性得到提升。

可以说,正是赤水民间力量才使独竹漂活动独特的运动形态特征得以向世人呈现,也正是赤水民间力量才使独竹漂活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丰富自身存在的文化意义,才让独竹漂活动的社会性、竞技性与娱乐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可见,当地民间力量的缔造为独竹漂活动走向全国民运会寻找到了它自身拥有的文化天赋。

3.4 各级政府的协力推动

纵观独竹漂由民俗走向竞技的整个历程来看,各级政府是推动独竹漂走向全国民运会的关键因素。从将独竹漂由赤水民间挖掘出来,到推入省民运会、全国民运会表演赛事获得金奖,到向国家积极申报独竹漂项目、安排行内专家制定竞赛法规、举行全国教练员与裁判员学习班、成立独竹漂训练基地、在贵州一些高校进行科学化训练、举行全省性和全国性的独竹漂比赛,再到对独竹漂器材的更换、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的进一步论证与完善,最后到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将独竹漂确定为第九届全国民运会的新增竞赛项目,其间各级政府的协力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3.5 第九届全国民运会的历史契机

2005年,贵州政府筹划申办第九届全国民运会,并在有关意见中指出:“水上竞赛项目除巩固龙舟项目的优势外,将表演项目独竹漂改为竞赛项目,并将其列为水上竞赛项目重点发展,争取推向全国民运会。”[7]此后,贵州政府积极向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提交承办第九届全国民运会的函,并于2007年4月取得承办权。同时贵州政府向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提交了将独竹漂列为第九届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的立项申请,并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立项暂行规定》(2004)对独竹漂进行了规则的编写、赛事的普及、器材的标准化处理等,最终使独竹漂成为了第九届全国民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可见,第九届全国民运会是独竹漂实现由民俗走向竞技的重要历史契机。

4 独竹漂活动的启示

4.1 民族传统体育的先天文化特色是实现其由民俗走向竞技的基本条件

如同独竹漂一样,我国诸多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在农耕社会生产民俗活动中逐渐演化而成的,因其演化的历史、方式、路径不一,其自身具有的文化内涵、价值、形态、运动方式等先天特色是迥异的。事实表明,文化的历史越悠久、内涵越丰富、社会根基越稳固、运动形态与方式越独特,就越能引起政府与社会大众的兴趣、关注与重视,就越有机会进入国家举办的民运会赛场。独竹漂之所以能进入全国民运会赛场,与其先天文化特色是分不开的。因此,某民族传统体育是否适宜走全国民运会的发展道路,得分析其自身是否拥有一定的先天文化特色,以规避误入瓶颈。

4.2 政府是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由民俗走向竞技的关键

由于文化发展的终归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故文化在发展进程中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的干预、管控与主导。回溯独竹漂从民俗走向竞技的整个历程,如果说赤水民间是孕育独竹漂文化发展的一撮土壤,那么各级政府则是培育独竹漂文化的施工员,比如从独竹漂在赤水民间的红火开展、到隐退、到走向全国民运会无不受到政治的作用。全国民运会作为国家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赛事平台,民族传统体育要实现由民间民俗走向这一发展平台,更离不开各级政府对其进行有序有规律的推动。比如,项目的申报、比赛规则与裁判法的制订和检验、全省性与全国性赛事的举办、器械标准化处理及裁判员与教练员的培训等。

4.3 地方高校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由民俗走向竞技的主要实践阵地

通常地方高校邻近少数民族聚居地,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立了一定的地缘关系。地方高校可以凭借着较强的师生资源与科研资源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科学化发展进行理论上、实践上的探索。贵州政府在将独竹漂活动推向全国民运会的历程中,重点将靠近水域的遵义医学院、凯里学院作为独竹漂训练基地,经过这些高校训练出来的运动员成为第九届全国民运会独竹漂比赛的排头兵。因此,可以大胆推绎,未来中国本土高校将成为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竞演舞台的主要实践阵地。

4.4 民族传统体育由民俗走向竞技需要当地民间形成文化生态自觉

民族传统体育从民间走向全国、全世界,是中华儿女弘扬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重要路径与策略,是为了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间更好地活态发展、更好地保留人类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更好地全方位服务于人类社会[8]。民间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生、发展的土壤,要形成文化生态自觉性,在尽可能保持文化本真的前提下,让其在民间民俗中稳固地传扬下去,不能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放弃自己优秀的文化基因。独竹漂活动由民俗走向竞技的历程表明,越是在民间传承得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越有好的现代发展前景。

4.5 民族传统体育由民俗走向竞技有利于其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悠久农耕历史文明的国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自然和我国农耕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经久不衰。直到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生产方式逐步脱离原始,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遭到严重破坏,一时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无法寻求到新生存途径,普遍发生衰微。此时,全国民运会不仅为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还让其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前景。如独竹漂正是依托全国民运会从赤水苗族民间复苏,并逐步向贵州各地及全国各地发展普及开来,时下已成为贵州及全国一些城市的全民健身文化与商贸旅游文化的载体。

4.6 民族传统体育由民俗走向竞技并非唯一的发展出路

一方面全国民运会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路径,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又不能将进入全国民运会当作唯一的发展出路。目前我国已被挖掘整理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近1 000项,其中少数民族体育近700项,显然全国民运会无法吸纳如此庞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系。并且从独竹漂由民俗走向全国民运会的经历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想要进入全国民运会不仅需要自身拥有一定的先天文化特色条件,还需要民间与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因此,不能把民族传统体育由民俗走向竞技当作唯一的发展出路。时下,民族传统体育既可选择融入民间节庆生活,也可成为地方民族特色商旅文化载体,还可成为全民大众休闲健身文化。

[1] 仁怀政协学习文卫委.仁怀文献辑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827.

[2] 陈季君.明清时期黔北皇木采运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6):6-8.

[3] 王铭铭.地方政治与传统的再创造——福建溪村祠堂议事活动的考察[J].民俗研究,1999(4):12-30.

[4] 胡小明.论中华体育精神的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3):5-8.

[5] 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1):65-67.

[6] 韦丽春,蓝建卓.贵州赤水独竹漂的历史渊源及功能价值[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1):19-20.

[7] 梁小平.独竹漂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A].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20-28.

[8] 刘晓菲,李樑.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概念、特征与分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62-64.

Development of Bamboo Floating from Folk Activity to Competitive Sport, Its Causes and Enlightenment

WU Fan1,2

(1.Sports Dept., Guizhou South Nationality Normal Inst., Duyun 558000, China;2. Sport Dept., Yunnan Normal Univ., Kunming 650092, China)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bamboo floating of Miao nationlity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folk activity to competitive sport, its cultural form changes and causes. In order to develop into a competitive sport, the folk sport should have cultural features and need help and promo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local people.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becoming a competitive sport is a better way for folk sport development but it is not the only way.

traditional folk sport; competitive sport; bamboo floating; water sport; culture change; custom

贵州2015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2015B227)。

吴凡(1978-),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G852.9

A

1672-268X(2017)04-0066-05

2017-06-29)

猜你喜欢
赤水民俗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漫画民俗
赞贵州赤水诗四首
赤水市委离退局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活动
赤水情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