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国卿
(河南理工大学 太极拳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武术文化发展
申国卿
(河南理工大学 太极拳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伴随改革开放30年的稳健步伐,2008奥运前后的武术文化同样表现出了全新的发展特点。社会各界力量对于武术文化领域的聚焦与投入不仅形成了2008年以来持续不断的武术文化产业热潮,同时也构成了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武术全新发展动力。武术与市场经济的渊源由来已久,三十年的武术经济建设不仅创造了突出的社会综合效益,同时还带来了武术思想的解放与当代形象的提升。经济发展同样引发了有关传统武德的话题与思考。产业化不是武术经济的发展主旨;“爱国奉献、厚德载物”等传统武术精神对于当代武术经济建设仍极具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大环境,注定要把以武术等为旗手的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到全新的发展高度并且广传全球,造福世界民众。
市场经济;武术经济;传统武术;武术文化产业;武术精神;社会效益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一波以传统武术为亮点的文化产业宏流迅速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在改革开放30年和新中国建设60周年的时代背景之下,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武术文化似乎正日益呈现出一些明显不同以往的发展特点。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包括武术在内的美仑美奂的中国传统文化盛大演出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北京奥运会的催生和推动之下,08奥运前后的中国武术发展同样是重拳频出、高潮不断:就在奥运会举办前夕,2008年7月2日,“太极圣地”河南焦作发布通告,积极建设注资10亿元的太极文化产、学、研、贸基地,并以之作为该市“一山一拳”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的中心环节[1];2008年10月16日,北京奥运会余响未息之际,第十一届邯郸国际太极拳大会正式亮相,规划面积30.5平方公里,总投资6.6亿元的广府太极旅游景区显示了邯郸市以太极拳为龙头强力拉动全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宏阔视野与战略勇气[2];2009年1月18日,总投资66.25亿元的中、美武术文化产业投资项目签约仪式在河北沧州市举行,双方决定联合投资66.25亿元在沧州分期进行武术教育培训、武术交流旅游等武术文化产业项目[3];仅仅2个月之后,为提速武当武术现代进程,湖北省政府投资1.2亿元在武当山特区建设国际武术学院,大力发展武当武术国际培训产业[4];2009年7月26日,中央电视台与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共同打造的首家民族自主品牌职业赛事──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在黄山市体育馆正式拉开帷幕[5],作为一种完全独立于行政之外的市场化产物和首项真正属于中国本土的职业赛事,WMA不仅“是一次真正意义上使传统武术从产业体制方面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历史超越”[6],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以称之为武术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7];最具轰动效应的则是2010年8月26日,当天上午,中国武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功夫巨星李连杰“中国武术协会武博会形象大使”聘任仪式,同时授权其进行太极拳武术市场开发工作,李连杰的战略目标是力争在10至20年内使太极拳成为一项世界性的健身文化产业,并将推动太极推手在2026年前后成为奥运会项目[8]。
从太极拳到八极拳和武当武术,从武术之乡的各级地方政府到中外商业资本,从国际知名影星到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武管中心,在08奥运的推动和影响之下,社会各界人士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了当代武术文化发展领域,而各种社会力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综合努力又自然而然地融汇成了后08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的武术文化产业热潮。
2.1 春秋“剑士”体现的武术经济传统
中国武术与市场经济的渊源堪称历史久远,与经济相关的古代武术活动信息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文献记载,作为先秦社会重要社会群体的“士”是从平民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长于勇力与武艺的特殊阶层[9],春秋末期才开始文、武分途。他们平时作为卿大夫的家臣、门客,以一身武艺换取生活保障,有事则挺身而出,以勇烈与武功报效知遇之恩,当时有名的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等“四君子”皆以拥有众多各具异能的奇材剑客而称著。一般情况下,“士”根据自己的功夫高低和能力大小而享受相应的待遇,一旦待遇不如意,常难免会心怀牢骚,孟尝君的门客冯谖就曾因此而弹剑高歌,演绎出了“弹铗而歌”、“狡兔三窟”等著名故事,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高级别的待遇完全相符。《庄子·说剑篇》中描述的战国斗剑之风的盛行以及赵惠文王门下三千剑士的情况也表明,当时不仅养士之风颇为流行,而且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以剑技谋生的武林中人,这些被称为“私剑”、“剑士”的侠客们以剑技受人恩荫并为之效命,见义勇为,敢为知己者死,他们在宣扬了脍炙人口的武术侠义精神的同时也间接地实证了中华武林早已有之的武术经济传统[10]。在这一时期,一些武艺高强的世家,还以传授武术而著名,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追述其先祖的一支,“在赵者,以传剑论显”[11],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太史公这支赵国先祖,显然也应是长期以授剑谋生并因此而显扬史册。
2.2 两宋“瓦舍”承载的武术商业史迹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经济提升所带来的武术娱乐休闲功能日益突出,武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经济元素也更为丰富,这一特点在两宋市民阶层的武术活动中展现得尤其鲜明。两宋政府采取了积极发展经济的惠商、恤商国策,使得社会各阶层纷纷从事商业经营,商业经济意识深入人心,其商品经济因此呈现出了划时代的进步,同时也衍生了大量以练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12]。仅《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中记载的北宋都城开封知名武术艺人就有七十多名,《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记录南宋首都临安的角抵、相扑、使棒、射驽“诸色伎艺人”则多达八百余人,其中还有称为“女飐”的职业女子武术艺人[13]。宋代还出现了专门供卖艺演出之用的“瓦舍”和“勾栏”等游艺设施,它们为大批职业艺人提供了相对固定、正规的卖艺场所。此外,还有一些跑江湖卖艺的“路歧人”,他们不入勾栏、瓦舍,而是随处择地演练武艺,同时兼卖跌打损伤之药,聊以为生计来源。宋朝的“勾栏、瓦舍”在武术史上具有较大的象征意义,影响所至,已成为旧时武林中人卖艺糊口的代名词,而民国时期著名的老北京“天桥”艺人“摞地”卖艺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其绵延不息的流风遗韵。旧时在天桥卖艺的武林中人,虽然技艺高超、勤苦敬业,但仍然无法摆脱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艰辛的生活格调,大多都不能避免惨淡的结局和命运[14],他们的经历也集中地反映了旧社会以武谋生者的普遍状况和武术经济的相应发展水准。至于明清以来入镖局以走镖为业的传统武术营生,则更充满了餐风露宿的颠簸之苦和刀光剑影的生死相搏。
2.3 太极“轨迹”蕴含的市场经济意识
在武术的众多拳种流派之中,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播显然处于领先地位。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太极拳能够一直屹立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沿,绝非历史偶然。回顾太极拳演进的宏观轨迹,杨禄禅等太极先贤的超前市场经济意识清晰可见。太极拳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与其始终注意利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辐射效应,主要以当时的上层社会人群为传播对象等因素密不可分[15]。为了适应当时以上层人群为主体的大众健身需求,杨禄禅、吴鉴泉等还对其所传的拳法进行了删繁就简的针对性改革,从而使得太极拳在发展初始便拥有了当时上层社会的有利基础。杨禄禅在北京奠定基础之后,其孙杨澄甫与弟子李雅轩等又纷纷至上海、南京、成都等地拓展市场,从而点面结合、四处开花,实现了太极“拳传八方”的发展盛况。相关研究表明,民国时期,太极拳同样主要以当时收入较丰厚的人群为传播对象,因此,有学者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太极拳主要是在社会上层、中上层和中层之间传播的。”[16]现在看来,太极拳主抓上层社会及以收入较丰厚人群为主体的传播策略,显然充满了明确的发展眼光以及可贵的市场意识,而以北京、上海为主体的大都市的商业环境、经济沃土及其能量巨大的辐射与示范作用等,同样奠定了太极拳广为传播的市场经济基础。
3.1 市场经济视野中的武术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发展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至今已历经30余年风雨。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国武术经济的发展成果也有目共睹。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影《少林寺》的横空出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排山倒海般的武术热潮,各地人民的纷至沓来不仅造就了少林寺所在地登封的经济腾飞奇迹,在此基础上诞生的少林武术节也使得河南成为全球闻名的武术经济和旅游中心。据《登封市少林武术管理和发展情况汇报》统计,1991年以来,登封市依靠武术搭台的招商引资项目有200多个,贸易总成交额上千亿元,而登封市本地的62所武术学校,投资额高达8亿元。目前登封武校常年在校学员有5万多名,每人每年生活及其亲友探视旅游按7000元消费计算,仅此一项就可以带来3.5亿元的资金[17]。在少林武术节的引领和示范之下,河北沧州、湖北武当、河南温县等相继出现的各种大型武术文化节也同样收获颇丰,以传统武术为龙头和桥梁的武术文化节极大地带动了各武术之乡的经济发展、文化整合及其对外开放步伐,鲜明地展示了不同地域人民的精神面貌及时代风采,积极地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
3.2 市场经济凝聚的全新武术发展动力
2009年10月,阿里巴巴集团与王西安拳法研究会达成共识,双方联合在阿里巴巴推广太极拳并以之作为打造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18]。2010年8月27日,面对激荡在北京首届世界武搏会上的强劲的日韩之风,李连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真诚地表示:“一个国家经济的强大,才是该国体育文化强盛的根基,日韩都是利用强大的经济基础,推广自己的体育文化,我们中国武术为何魅力不强,说明我们的工作还不到位。”[19]此后不久,就在2011年4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与国际知名影星李连杰联合成立太极文化公司的报道迅速传遍了各大媒体。阿里巴巴是新时期网络文化的杰出精英,太极拳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似乎正构成一种武术文化当代发展的全新启示,而李连杰中国武术协会官方的武术形象大使的身份则更加牵动着各界人士的思索神经。中国武术的世界推广必然要求强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作为经济支撑,当前武术在市场经济道路上的产业化探索同时也是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长期困扰武术发展大计的经济瓶颈。一方面,包括入奥在内的中国武术全球化战略迫切需要坚实的产业化基础作支撑;另一方面,优秀的中国民族企业同样在苦苦寻觅传统文化的经典内涵与精神动力;与此同时,肩负弘扬武术文化时代使命的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士也正一如既往地为了武术的科学发展而殚精竭虑。通过市场经济这双无形而有力的大手,时代特点注定要把各方力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三者的结合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更凝聚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当代武术文化发展的全新动力!
3.3 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武术发展思考
3.3.1 市场经济呼唤的武术精神重塑
三十年改革开放成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全新的背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们的需求、欲望、价值、权益得到了空前的尊重,因此,极大地焕发出个体精神面貌的蓬勃与朝气,但同时也面临着诚信自律意识、公平竞争观念等普遍有待提高的突出问题。作为一项长期以民间为主要舞台的传统体育文化,当代武术经济发展一直都存在着先进与落后同在、精华与糟粕共生的传统特点,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期所引起的各种困惑与迷茫也交织其中,凡此种种,都决定了继承与弘扬“尚武爱国、厚德载物、兼容并蓄、刚健有为”等传统武术文化精神的积极意义。事实上,在跆拳道、泰拳、瑜珈等域外武技的惨烈市场竞争之下,国内武术界早已进行了长期的破局思索,习惯了小农经济状态的民间武术流派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也已经步调不一地开始了面向市场经济接轨的艰难转变。个体的生存努力是值得尊重的,现代经营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就武术的科学发展而言,只有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地对于传统武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提炼整理,只有团结进取、勇于奉献地发扬武术文化尚武爱国、刚健有为的优秀传统,只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地展现武术精神拳道合一、德技双馨的时代风貌,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市场经济愿境。
3.3.2 市场经济启示的武术发展要义
2011年3月25日,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在首届全国武协主席、秘书长联席会议上高屋建瓴地提出并阐释了“大武术观”概念。“‘大武术观’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富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不仅强调和追求武术发展的多元化路径,而且也强调追求武术发展的历史性、当代性和未来性价值的利用和开发。它不仅追求武术发展过程中不断满足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更追求武术发展当中满足世界人民文化交流的需要。”[20]
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日趋全球化的时代,从全球大环境来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特色窗口,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还肩负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形象的重大使命。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开展跨文化交流的最大瓶颈是缺少能被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信仰广泛认知和接受的文化项目。”[21]武术作为一种极具东方特色的“肢体语言”,不仅承载着西方世界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而且早已为不同国家的人民喜闻乐见,因此,在世界各地具有广泛的认知和传播基础。
曾经掀起了多次商业武术赛事高潮的“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主创团队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他们的初衷是计划打造一项“能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产品”。作为“中泰争霸”独家电视信号制作权拥有者的湖南经视认为:“超女之类的娱乐节目三四年就过气了,我们现在希望能做一些更持久和稳定的体育节目。”号称“娱乐了整个中国”的电视湘军,一向以敏感和决断而闻名,湖南经视毅然涉足武术产业,同样是看中了内涵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前景[22]。
产业化不是武术经济的发展主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为中国武术文化的当代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武术产业化发展同样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国武术文化。当代武术经济发展虽然仍存在着产业分散、规模较小、主体模糊、缺乏创意等种种不足,但是,历经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光辉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面腾飞与和平崛起正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造就的全新的时代大环境,注定要把以中国武术等为旗手的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发展起点并且广传全球,造福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民众!
[1] 孙军.我市筹建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N].焦作日报,2008-07-02.
[2] 佚名.邯郸广府古城旅游开发高层恳谈会北京举行[EB/OL].[2009-12-17].中国广播网.
[3] 孙毅.66.25亿元武术文化产业建设项目落户沧州[EB/OL].[2009-01-19].新华网河北频道.
[4] 海月,徐耀辉,王天梅.武当山将建国际武术学院[EB/OL].[2009-03-27].秦楚网-十堰晚报.
[5] 佚名.武首届WMA中国武术职业联赛团体赛开幕式在黄山举行[EB/OL].[2009-07-26].新浪体育.
[6] 佚名.中国体育产业从化高峰论坛 探讨功夫的发展前景[EB/OL].[2009-12-22].搜狐体育.
[7] 狐文.实录:从功夫到武术 中国体育产业从化高峰论坛[EB/OL].[2009-12-22].搜狐体育.
[8] 周欣.李连杰受聘武搏会形象大使力争2020助太极进入奥运[EB/OL].[2010-08-26].新华网.
[9]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5.
[10] 申国卿.《庄子·说剑篇》透露出的武术文化信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3):60-62.
[11] 申国卿.燕赵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02.
[12] 龚延明.岳飞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
[13]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07-208.
[14] 张次溪.天桥从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
[15] 申国卿.太极拳勃兴折射的武术生存状态变迁[J].体育科学,2009(9):92-96.
[16] 谢建平.二十世纪太极拳的变迁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24-76.
[17] 高亮,王世峰,赵珺.武术产业化发展 登封拟打造“世界功夫之都”[N].东方今报,2009-06-11.
[18] 王娟.太极文化紧握商业巨手[N].焦作日报,2009-10-26.
[19] 佚名.李连杰:武术发展不到位 经济实力打造未来根基[EB/OL].[2010-08-28].搜狐体育.
[20] 申国卿.太极拳发展特点的当代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43-47.
[21] 王霞光.“大武术观”促进武术大发展[EB/OL].[2011-03-28].人民网.
[22] 佚名.释永信代表:应将少林功夫列为国家跨文化交流项目[N].南方日报,2009-03-12.
Development of Wushu Culture in Context of Market Economy
SHEN Guoqin
(Taiji Dept., Hen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 Jiaozuo 454000, China)
With 30 year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Wushu culture has achieved new develop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The social focus and investment to Wushu culture has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industry after 2008 and its new driving forces in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30 years has created great social profits as well as enhancement of its imag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has triggered discussions about ethics of Wushu. Industrialization is not the development theme of Wushu and 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Wushu is still of great val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Wushu economy.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and 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arket economy; Wushu economy; traditional Wushu; Wushu culture industry; Wushu spirit; social benefit
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18-JCZD-014),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017-CXTD-03),河南理工大学2017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7JG032)。
申国卿(1973-),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太极拳与地域武术文化。
G80-05;G852
A
1672-268X(2017)04-0004-04
2017-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