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研究综述

2017-11-29 14:23王相飞
体育教育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网络化学报

王相飞, 李 进

(1.武汉体育学院 期刊社,湖北 武汉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06年以来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研究综述

王相飞1, 李 进2

(1.武汉体育学院 期刊社,湖北 武汉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对2006年至今的体育学术期刊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体育学术期刊研究的主体集中在各大体育院校,研究内容相对集中在期刊网络化、国际化、专业化、编辑审稿业务等领域。在对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的研究中存在着研究不够全面、缺乏一定的前瞻性等问题;在国际化研究中缺乏深度和广度,对国外个案样本的研究较少,缺少如何提升国际化对策的研究成果。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探索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期刊传播形态的改变,深入研究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受众角度入手进行体育学术期刊的研究。

体育学术期刊;期刊网络化;期刊国际化;期刊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

在当前世界全球化以及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作为体育科学理论载体的体育学术期刊面临多种机遇和挑战。本文以2006年以来,中国知网上关于体育学术期刊研究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力图梳理近十年来体育学术期刊的研究脉络和研究特征,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在新时期的研究提供参考。将“体育学术期刊”“体育科技期刊”作为关键词,以2006年之后作为搜索时段,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搜集到正式发表的文献118篇,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进行适当筛选,排除无关论文13篇,最后获得相关研究论文105篇。

1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研究的现状

1.1 体育学术期刊的研究主体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研究主体主要来自各大体育院校,总体来看这些机构占比超过六成。近十年,上海体育学院作为单位机构发表的体育学术期刊研究论文最多,有16篇,占比达到15.2%;其次是武汉体育学院,共发表论文10篇,占9.5%;沈阳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各发表论文6篇,各占5.7%;广州体育学院发表5篇,占4.8%;成都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在近十年中的体育学术期刊研究当中各发表4篇论文,各占3.8%。其他机构和个人发表论文40篇,占比38.1%。从刊载来源看,各大体育院校学报,体育学术期刊等是主要的刊载出版主体,其中《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刊载量最多,有7篇,占6.7%;其次是《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学报》,各刊载6篇,各占5.7%。在研究的基金支持方面,近十年来,有3篇体育学术期刊研究论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有1篇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软科学项目获得支持;1篇获得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支持;其余论文为其他基金支持或无相关基金支持。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体育学术期刊的研究主体主要来自体育院校的相关科研人员,他们作为体育学术期刊的主要受众和使用对象,有相应的发文需求和研究动因。刊载来源也主要集中在各大体育院校的学报学刊。体育学术期刊研究作为期刊研究的一部分,关注体育科学发展是其自有的特点属性,但作为本质上的期刊研究,体育学术期刊研究者应加强与其他类型或一般性学术期刊研究者的交流探讨,从而学习借鉴其他类型学术期刊的研究经验,提高体育学术期刊的研究水平。各大体育院校的学报学刊为体育学术期刊研究者提供了科研成果的发表平台,但作为出版编辑学领域的期刊研究,其成果更应发表在业务讨论更为集中、专业性更强的出版编辑类学术刊物。体育学术期刊研究者应明确自身的研究定位、锚定研究方向,努力让研究成果在更专业的学术平台上刊载,使体育学术期刊研究的专业性获得更广泛认可。

1.2 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化研究

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化研究,早期集中在期刊网站研究领域。王子朴等[1](2007)提出建立体育学术期刊门户网站的构想,以期应对期刊网络化、学术评价体系多元化、审稿人资源不平衡、一稿多投、学术不端等行为的挑战。王宏江[2](2008)将体育学术期刊网站分为自主型和依托型,我国大多数体育学术期刊拥有的是依托型网站。车建平[3](2007)、王宏江[4](2007)认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改变了科技信息的编辑出版方式。数字化、网络化突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阻隔,实际上淡化了“刊”和“期”的概念。电子出版使体育学术期刊向着刊、库、网的方向发展。但我国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仍处在趋势明显但水平偏低的状态。张旭东[5](2008)在其硕士论文中将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资源划分为作者资源、编审资源和出版资源。为了提高网络化环境下体育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应整合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资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成熟,除门户网站外,网络论坛、博客、微信平台等,都为体育学术期刊的多元发展创造了条件。郑植友[6](2009)认为,网络学术论坛具有共享信息资源、交流学术思想、传播学术成果、积累学术资料与观点的功能。卜元君[7](2015)认为体育学术期刊应建立相互关联的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利用其分享能力,快速传播信息,利用微平台加强与读者、作者的互动,健全监督机制。李国立[8](2014),梁徐静[9](2016)对体育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进行了研究。李国立指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版权保护困难。梁徐静认为在数字化出版中,体育学术期刊运作流程缓慢,缺乏特色。二者都认为,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经营模式不明确,出版标准不统一。并将整合出版平台,融合期刊内容与新媒体特色,加强编辑思想观念转变作为促进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途径。李国立还认为应健全数字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

1.3 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研究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水平较低,国际化研究方面还不够深入。李爱玲[10]等(2007)认为数字化和网络化可以推动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可以促进国际体育学术交流,国家管理部门应为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韩璞庚[11](2012)指出,我国学术期刊主要面临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及工具化冲击。冯卫[12](2010)、张慧[13](2015)、钟炼[14](2007)、谭广鑫[15](2016)等发现,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论文质量不高,被引用数低;英文期刊数量少,缺少高水平发表平台;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较少;刊物特色不突出,出版周期长。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应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强化创新意识,实现编辑、审校工作的国际化。其中冯卫指出要系统性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国际化程度、编辑质量和印装质量。钟炼主张缩短出版周期,并且提高期刊网络化数字化水平。谭广鑫提出抱团取暖,探索“域出版”模式,建立“体育期刊发展联盟”的方法。李爱群[16](2011)认为应尝试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将中国优秀体育科学成果推介到国际化的平台上。乔艳春[17](2012)提出人才强刊,以国际化标准培养一专多能的优秀编辑;开放办刊,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发展模式。

1.4 体育学术期刊的编辑业务研究

李勇勤、张晓义[18](2009)等在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较多。2009年至2016年,中国知网收录了5篇其关于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研究的文章。在最新1篇研究成果中,李勇勤等人运用IPA方格图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参加2015年全国体育学术期刊研讨会的编辑进行分析研究。其从人文关怀、人力资源管理、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功能的视角出发,认为进行编辑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能够优化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内部人才结构;提供改进管理问题的依据;形成体育学术期刊的特色,提高编辑个体对编辑部的归属感与工作投入程度。并提出了建立特色管理模式;建立结构优化的团队;建立满意度测评的机制等对策,以期提高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绩效[19]

李秀萍[20](2009)、田郁玫[21](2006)、王瑛[22](2015)、张赢[23](2011)认为,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应有良好的理论业务素养、学术科研素养、职业道德素养。而要提高这些能力,需要强化编辑人员终身学习意识,提升编辑科学理论水平;加强培训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编辑职业素养;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建设,树立责任意识;深入训练、科研一线。同时,郭长寿[24](2012)认为,观看体育赛事是体育学术期刊编辑提高业务水平的主要途径,能够为编辑策划启发新思路,选择指引新方向,营造新平台,创新开拓新领域。

张赢[25](2010)指出,为了不断提高体育学术期刊学术质量,围绕编辑审稿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王淑华等[26](2009)借用生物多样性理论,对体育学术期刊审稿人群体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审稿质量、效率、偏向性、代价等几种指标可以对审稿人进行类别划分,对不同类别的体育学术期刊审稿人作不同的对策处理,达到提高送审的质量和数量双重目的。在体育学术期刊的编辑策略研究方面,李爱群、黄玉舫[27](2011)提出,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都是围绕增加信息量而进行的,而信息密度、广度、深度、信息报道角度、信息传播速度则是科技信息发表及传播有效性的5个重要内容和衡量指标。

1.5 体育学术期刊的经营管理研究

有效的经营管理是我国体育学术期刊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在作为出版物重要经营内容的广告经营方面,我国体育学术期刊明显对此方面开发重视不够。陈曼[28](2010)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制约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开展广告经营的主要因素是在现有机制环境下,体育学术期刊无须广告开发便有不错的生存环境。从业人员缺乏市场意识、经营模式陈旧、对受众和市场研究不足、期刊没有形成品牌优势以及对期刊商品属性的误读都是影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开展广告经营的因素。吴坚等[29](2012)通过分析我国体育学术期刊质量与经济效益现状,发现体育学术期刊存在严重的“重质轻效”特征。

陈曼(2010),付志华[30](2010),刘宏涛[31](2013)认为,体育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体育学术期刊的品牌,既是彰显其学术价值的金字招牌,也是决定其学术份量的无形资产。体育学术期刊的品牌一旦形成后定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对于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大有裨益。对此,付志华强调了期刊应注重处理好选题策划、栏目策划、编辑加工以及社会活动策划的细节[32]。

1.6 其他方面的研究

王瑛[33](2015),张业安等[34](2016)基于专业化视域对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刊名、栏目、内容进行审视,发现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专业化水平相对不高。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应以优势促特色,以特色促专业,通过刊名学科化、定位差异化和栏目特色化提升其内容专业化水平。在体育学术期刊的实际作用研究方面,张美云[35](2016)、谭杨[36](2015)、刘自慧等[37](2014)指出,体育学术期刊具有培养体育科研人才、传播体育前沿理论知识、促进思维创新等作用。同时体育学术期刊与高校学科建设有着密不可分、共同进步的关系。李勇勤等[38]还对体育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我国体育学术期刊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情况;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情况;国内外体育学术期刊研究特点与启示进行了研究。

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近十年来,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编辑业务、现状描述等方面;同时也涉及体育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价研究、作用研究、评议制度研究、经营管理研究等。这些研究涵盖范围广,学术成果丰硕,为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撑,但研究本身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是在网络化与国际化方面。

2.1 网络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研究中,部分研究者未能准确理解网络出版的内涵,将借助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开展的纸质期刊数字化工作等同于网络出版的全部,或将网络出版局限于网站建设,因而对于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出版的研究不够全面,提出的建议也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采编审发的网络一体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期刊网络化”(张旭东,2008)。

网络选题策划和自主网络传播等方面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还欠缺;部分研究没有突出体育学术期刊的自身特点,以至于研究结果雷同于普通科技期刊。因此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发展必须立足于体育的特性,凸显其多元、包容、实践等特点,目前的研究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39]。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化研究缺乏前瞻性。在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研究的早期,赵蕴,王相飞[40](2003)、王子朴(2007)、车建平(2007)、王宏江(2007)、余军(2008)等在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站建设、网络化编辑审稿、编辑个人素养能力等领域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彼时的期刊网络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相关研究缺少一定的前瞻性。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了最便捷也最受欢迎的传播手段[41],但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研究者缺少对这一技术手段的关注,自然也没有对这一技术带来的传播形态变化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特别是关于体育期刊如何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的技术传播手段扩大刊物影响,提高刊物质量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

2.2 国际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与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成为制约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短板”。我国学者在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方面的研究,没有深入探讨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入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的问题[42];部分研究集中在英文摘要、引文等细节方面[43];在如何提升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水平的对策研究方面,明显研究不够[44]。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进展缓慢,充满诸多困难与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中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研究,借鉴国际经验,探寻中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和出版定位,全面提高国际化办刊能力,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45],有助于我国学术期刊更好地完成“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重大使命。

3 体育学术期刊研究的未来趋势

近十年来,针对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研究涵盖范围广阔,但也相对集中在网络化、国际化、专业化等领域[46]。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多种全新媒体技术的涌现,对体育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未来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研究仍会在网络化上进一步深入。机器写作、分布式新闻、个性化新闻等前沿技术的成熟推动了媒体向智能化演进,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将带来新的传播形式和新的媒介形态,新闻传播业态的全面转型不可避免[47]。作为大众传播的子集,体育学术期刊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技术潮流,顺应受众阅读方式的转变,将网络化研究深入拓展到新的媒体技术层面。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水平较低,这也是我国体育学术期刊未来发展与研究的重要方向。当前,部分学者已经从期刊英文引文、摘要、编辑质量等细节方面进行了研究[48]。这相比于过去空泛的谈论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有了进步。在国外知名体育学术期刊的个案研究领域,我国研究者仍缺少相应成果,这是未来研究可供突破的方向。

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研究者在现状描述、文献计量分析、经验总结等方面成果较多,但针对体育学术期刊发展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缺乏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研究样本多集中在核心类期刊领域[49],缺少针对非核心类期刊的研究成果。体育学术核心期刊体现了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较高水准,但同类型的非核心期刊仍有数量上的优势[50],同样值得探究。针对非核心期刊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整体发展水平。

4 结语

近十年来,随着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研究呈现出研究领域广泛但内容相对集中的研究趋势。我国学者在期刊网站建设、国际化进展、期刊专业化发展、编辑出版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新时期体育学术期刊的研究上,应着眼于受众需求,积极研究新媒体、新技术对于体育学术期刊出版传播的影响。随着新媒体发展,读者从读报读刊、网络阅读,再到读屏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的出版方式已经与读者的阅读方式相去甚远,体育学术期刊应积极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同时,从综述来看,体育学术期刊的研究集中在传者的一方,期刊的网络化、国际化、编辑业务等关注的都是传播者本身,基于读者受众的研究视角是缺失的[51]。在当下,体育学术期刊竞争激烈,缺少对读者受众的研究会导致对受众需求的误判,从而失去受众。所以研究者可以转换一下视角,从受众视角对体育学术期刊进行研究。

[1] 王子朴,王晓虹.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体育学术期刊门户网站建构[J].中国体育科技,2007(6):31-36.

[2] 王宏江.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现状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48-48.

[3] 车建平,杨帅.网络环境下体育科技期刊编辑模式变革的思考[J].出版与印刷,2007(1):14.

[4] 王宏江.论数字化出版对体育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结构的优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1):41-44.

[5] 张旭东.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过程中资源整合与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6] 郑植友,覃立,谭广鑫.“体育在线”网络学术论坛发展历程回顾与价值解读[J].中国体育科技,2009(6):136-139.

[7]卜元君.4R理论下省级体育学术期刊在“微时代”中的发展研究[C].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2015:4068-4069.

[8] 李国立.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现状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4(6):74-76.

[9] 梁徐静.基于新媒体语境的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J].新闻知识,2016(8):71-74.

[10] 李爱玲.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34):417-420.

[11] 韩璞庚.我国学术理论期刊的国际化问题:理念与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2):1-3.

[12] 冯卫,黄晓春.国际名刊给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办刊的启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1):120-123.

[13] 张慧.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被SCI/SSCI收录的《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版)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10):87-90.

[14] 钟炼,宋丽,于凡兰.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3):20-22.

[15] 谭广鑫.体育科技期刊网络化和国际化探索的困境与对策[J].编辑学报,2016(2):162-163.

[16] 李爱群.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1-3.

[17] 乔艳春.提升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主要路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55-757.

[18] 张晓义,李勇勤.对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的必要性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296-297.

[19] 李勇勤,高奎亭,尤传豹.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基于IPA方格图[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1):41-45.

[20] 李秀萍.体育科技期刊编辑素质浅论[J].四川体育科学,2009(12):134-138.

[21] 田郁玫.体育科技期刊编辑学术素养的培养途径[J].冰雪运动,2006(12):87-90.

[22] 王瑛.论当代体育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2):55-57.

[23] 张赢.体育科技期刊编辑审稿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冰雪运动,2011(1):50-52.

[24] 郭长寿.观看体育赛事是体育科技期刊编辑提高业务水平的战略路径[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1):150-152.

[25] 张赢.体育科技期刊编辑审稿剖析[J].冰雪运动,2010(6):35-38.

[26] 王淑华,张翔.体育科技期刊审稿人群体的多样性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3):39-40.

[27] 李爱群,黄玉舫.科技信息传播“五度”及体育科技期刊编辑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4):502-504.

[28] 陈曼.我国体育学术核心期刊栏目设置与广告经营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29] 吴坚,冉强辉.体制改革视域下体育科技期刊质量与经济效益的思考[J].中国出版,2012(4):32-34

[30] 付志华.体育学术期刊创建品牌期刊的若干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2):17-19.

[31] 刘宏涛.打造体育核心期刊品牌策略的研究[J].出版广角,2013(4):64-65.

[32] 付志华.细节成就品牌:体育学术期刊“打造”品牌期刊的实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126-128.

[33] 王瑛,张业安,冉强辉.论体育学术期刊的专业化及实践路径[J].科技与出版,2015(6):45-48.

[34] 张业安.体育学术期刊专业化的理论框架及核心要素[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125-131.

[35] 张美云.体育学术期刊在我国体育发展中的作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3):25-28.

[36] 谭杨,李可.研究生体育理论教学中电子体育学术期刊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75-76.

[37] 刘自慧,赵子建,张雪.体育学术期刊对高校学科建设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4(4):88-89.

[38] 李勇勤,王永顺,孔垂辉,等.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研究进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3):15.

[39] 袁庚申,杨康,高雅静.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21.

[40] 赵蕴,王相飞.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的现状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10-612.

[41] 企鹅智酷.智媒来临:2016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EB/OL].[2016-11-14].http://mp.weixin.qq.com/s/oYPRsng 4KWHmL4aXAuECqA.

[42] 张业安,冉强辉,王磊.SCI收录体育期刊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6):9-14.

[43] 娄虎,颜军.比较国内外体育科技期刊英文摘要中语句的异同[J].中国体育科技,2007(2):140-143.

[44] 刘晓.落差、趋势与反思:全球化时代的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1-85.

[45] 邹文华.国内外体育学术期刊比较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5):92-94.

[46] 袁庚申,赵智岗.10年来体育学术期刊研究特征分析与发展展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4):362-366.

[47] 喻国明,谌椿,王佳宁.VR(虚拟现实)作为新媒介的新闻样态考察[EB/OL].[2016-12-07].http://mp.weixin.qq.com/s/52eBnLfJqDYH5DizWPvWlQ.

[48] 张永保.从人大复印资料分析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现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3):28-30.

[49] 李贺.从体育类核心期刊看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出版[J].阴山学刊,2016(3):47-50.

[50] 江国平.非核心类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及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1):27-28.

[51] 黄璐.从作者视角辨识中国体育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J].出版科学,2011(4):52-55.

Review of Researches of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in China Since 2006

WANG Xiangfei1, LI Jin2

(1.Academic Journals Dept., Wuhan Sports Univ., Wuhan 430079, China;2. Graduate Dept., Wuhan Sports Univ., Wuhan 430079, China)

The researches of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in China are mainly about online publicati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diting of th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written mainly by researchers of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online publication researches, the researches are not complete;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es provide inadequate foreign research cases and few countermeasures. In the future research, more researches should be done about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and should be more in the view of the readers.

sports academic journal; online publication of journal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journals; research of journals; new media; publicity form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TY091)。

王相飞(1976-),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新闻传播研究。

李进(199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新闻传播研究。

G80-05

A

1672-268X(2017)04-0090-05

2017-06-23)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网络化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借助军民协同创新发展,构建网络化模拟军事训练体系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雷达学报》入选“第5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地铁网络化运营乘客信息需求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