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人生哲学
——《火之战车》的文化隐喻分析

2017-11-29 14:23杨昊霖高姊婷
体育教育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亚伯拉罕战车体育

杨昊霖, 高姊婷

(1.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体育教学部,山西 阳泉 045000; 2.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跑者人生哲学
——《火之战车》的文化隐喻分析

杨昊霖1, 高姊婷2

(1.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体育教学部,山西 阳泉 045000; 2.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火之战车》是反映跑者人生哲学的电影作品,对于这两年来中国风靡的马拉松热现象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火之战车》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英国资本主义的历史文化特征,并与社会变革的进程紧密关联。对《火之战车》作品的文化学研究,对于理解体育电影、体育文化、体育城市发展、体育道德规范等社会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马拉松运动;《火之战车》;体育电影;运动员;社会文化;奥林匹克精神

1 精英运动员与伟大的比赛

备受称赞的《火之战车》是休·赫德森(Hugh Hudson)导演的处女作,在国际上备受称赞,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服装设计奖和最佳配乐奖。《火之战车》以利德尔(Liddell)和亚伯拉罕斯(Abrahams)两名传奇运动员赢得奥林匹克奖章为中心主题。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残酷的战争让欧洲一片疮痍,人们备受战火摧残的心灵亟需和平的生活来抚慰,而代表和平、公正和向上的奥林匹克精神显然具有这样的功能,《火之战车》想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1]。亚伯拉罕斯打败了两名美国一流百米短跑运动员,信心大增,实现了个人梦想。利德尔为避免宗教信仰和比赛冲突(当时的100m比赛恰好安排在礼拜日)而临时改换参加400m比赛,同时获得了胜利。利德尔在苏格兰高地的准备与亚伯拉罕斯在剑桥大学的努力一样,两个人抱有坚定的夺金信念。

就电影本身而言,没有反派角色,仅仅是附在两个人身上的精神力量[2]。在利德尔的世界中,上帝才是中心,而人类不是。当利德尔奔跑时,他充满对生活的激情,而利德尔的生活环境则排斥他做自己想做的事,利德尔的姐姐反对他从事竞技体育,坚持认为他应该把浪费在训练或比赛上的时间用在传道上。利德尔的父亲恳请他“以上帝之名奔跑”,并让世界深处奇迹中。这部电影描述两个男人选择不同的方式参加第8届奥运会的故事,亚伯拉罕斯以大致相同的方式交朋友并树立仇敌。作为一名运动员,他绝不会感受到挫败。亚伯拉罕斯高而笨拙,一本正经地学习专业拳击手和篮球运动员的步法。在46秒内跑完环绕剑桥大学校园312码的短跑中获得成功,并且在比赛结束后敲下教堂的钟。

2 《火之战车》的文化隐喻

《火之战车》更像是一部戏剧,不是文献记录片,更不是实录电影。虚构的剑桥大学三一短跑并不真实,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些是为增加电影超凡的叙事力量,剧情可能来源于真实世界,主要演员体现出超尘脱俗的特征,包括刚毅、热情和救赎的力量。亚伯拉罕斯和利德尔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但是他们的故事可视作一个励志人生的寓言。电影主题来源于威廉姆·布莱克关于衰败和救赎的诗——《耶路撒冷》,通过诗的激情,激发了英雄气概、无畏和勇猛的运动家精神[3]。因此,《火之战车》的剧情背景完全符合其事实发生的年代,并尽可能接近20世纪20年代记录的社会现实。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明显的分化,个人主义甚嚣尘上,社会文化衍生出“雅皮士”亚文化类型,即年轻、激进、奋斗的人生姿态。英国撒切尔时代和美国里根时代开启了资本主义的转型时代,即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内驱力、事业心和始终不渝的成功意志成为社会文化的风向标[4],追求成功的价值成为一个人终生奋斗的目标方向。正如大卫罗伊解释的那样,做自己“原型”的拥护者[5]。

在1979年英国首相竞选的初级阶段,撒切尔夫人明确地警告,英国文化存在淹没的风险。截止到1982年,当马岛战争再现狂热的沙文主义时,这是一个新爱国主义的象征,提升了撒切尔夫人在民选中的声势。《火之战车》利用不同的词汇表达爱国主义,表达英国人的毅力、坚定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有趣的是,运动员的爱国主义情怀受到广泛质疑。影片中的运动员没有为他的国家而跑,而是为个人荣誉而战。在电影中深化了蕴含个人荣誉的奥林匹克精神主题,当利德尔拒绝在礼拜日参加比赛时,英国奥委会质疑利德尔的爱国主义情怀,而利德尔坚信自己的忠诚度。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社会文化氛围,与亚伯拉罕斯表现出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如出一辙。在通过勤奋实现个人价值时,利德尔奋勇拼搏的事迹获得了整个英国社会的共鸣。

《火之战车》是体育题材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它通过体育运动,直指超然存在的可能性,克服种族偏见和人性的自私。在《火之战车》之后,观赏奥斯卡影片《洛奇》或任意一部类似影片,都感觉像从奥林匹斯山滑落至中心城费城,费城也是《洛奇》拍摄地所在。在面对禁赛的困境时,洛奇挑战世界拳击冠军的举动象征着勇气和毅力的胜利,同时,在《洛奇》系列的六部影片中贯穿了下层阶级的苦恼。他起起落落的人生就像寓言般,最终涅槃重生[6]。然而,很少有电影能够在凸显运动精神方面和《火之战车》相提并论[7]。《火之战车》拍出了体育运动的核心和本质,即体育运动能够超越阶级,甚至人类固有的社会文化范式。举例而言,体育领导者所具备的行为条件包括五大方面,教练民主的行为强调与选手共同决定属于团队的目标、练习方法和比赛战术、战略,可让选手增加参与感和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动机。至于专制行为,看来似乎和适合民主的行为互相矛盾。但专制的行为代表一位教练对其专业修养的自信心,以及临场果断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这种行为表现让选手产生信赖感和尊敬感,对他们的体育成败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体育运动提供原生的电影素材,创造出惊人的场面[8]。某种意义上,竞赛承载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好的与坏的抽象概念形成鲜明对比,行为和准则对观察者来说变得清晰可见,审慎能够得到认同和欣赏,美德得到广泛赞扬,荣誉受到表彰。在《火之战车》中,社会正义和个人不公是相互制衡的,将故事推向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得出深刻的且令人欣慰的结论。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当时的内阁总理撒切尔夫人公开声明,“不存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甚至在面对社会不公时,个人的能力获胜,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保证。然而,《火之战车》传达出的运动家精神就是要告诉世界,存在这样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

电影作为一种社会矫正手段,被英国早期电影作为重要的荧屏表现元素,如电影《长跑者的寂寞》和《如此运动生涯》,这两部电影都采用体育题材来呈现大人物的性格特质。影片中,不公正的社会训练打败了正直的个人。通过完全对比,《火之战车》提供了这样一种社会视角,错误的行为可能持续下去,也许成为必然,但是体育运动就像一个永恒的磁体,保留它的本质,排除周围的环境。体育运动不会战胜社会不公,却超越社会不公。这种充满想象的说教式电影模式,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主要取决于观看者的期望。《火之战车》反映的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历史题材的影片就像历史本身,是事后认知的主体,当它们已经发生或上演以后,经过精挑细选或省略或直接再现场景、事件和人物。与其说《火之战车》是现代历史的反映,不如说是一种虚幻的冥想,以此增加它作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它敬畏角色,强调功绩,使之看起来像邪恶入侵美德。然而作为19世纪20年代时代精神的反映,它又化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烈火战车》属于英式绅士彬彬有礼的狂欢,就连景色也像是受到了本土文化的熏陶,在极力低调的风光下隐藏着独特的高贵感,绿色的高原在风中赐予挥汗如雨的运动员们平静和信念,而雄伟的剑桥建筑则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赐予自己的学生思考和身份。他们同样擅长自嘲,教练一拳打穿帽子便是最好的象征,因为当时剑桥校长竭力反对亚伯拉罕身为业余选手却选择职业教练参赛。虽然与观者的观影经验关联较小,但是与观者现实世界里的经验关联较大,因此观者较少通过先前的观影经验进行理解。非类型电影的故事情节通常不是遵循可预期的传统模式发展,从冲突到解决,而是一种直线式的发展,不同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连结,并且由中心角色的观点加以组织。

3 男子气概的荧屏展现

《火之战车》的所有内容都是关于男性的故事,他们的梦想、关系、仇敌、力量,对于女权主义社会思潮的崛起是一种有力的回应。截至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仅有少数女性比赛项目。女性参与比赛的情况还反映在其他运动项目上,例如高尔夫、网球和赛车,这些项目都没有涉及到身体接触或碰撞,同时这些项目适合女性参与。19世纪50年代,随着英国强身派基督思想的兴起,亚伯拉罕斯和利德尔学习的英国公立学校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不仅是为了娱乐身心的需要,还是检验男孩的决心和评估适应力的重要方式,也与比赛有助于发展未来工业领袖和英国领导人的观点完全一致。在没有战争的年代,不用进行军事斗争便证明他们的男子气概,体育就是严酷的考验。英国的社会改革派人士呼吁:“城市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正在腐蚀男子气概,这种恐惧已经渗入英国社会文化中,城市生活是女人气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使得男性变得柔弱,而竞技场将男子气概保存了下来。”

同样,整个英国社会呼吁男子气概的回归,并公开赞赏力量和攻击展示,以便促进思想、身体和精神的和谐发展[9]。强身派基督教及其对肉体性和锻炼的重视,具体表现在利德尔奋勇夺金的过程中,以及利德尔关于健壮美的狂热追求和强身价值观念方面。实际上,在电影中利德尔体现出维多利亚时代基督教徒男子气概的社会文化风格。利德尔因为他的宗教信仰而决定不在星期日参加比赛,所以错过了1924年奥运会的100m决赛,以及放弃了光明的体育职业。

同时,在体育的性别问题上,女性始终受限于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与文化障碍,例如女性参与体育文化、大众媒体对体育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女性参与体育的结构和社会心理障碍,以及体育中的性别歧视等,反映出长久以来体育一直是男性的天地,一直重视刻板男性气质的观念[10]。再如,在男性运动员的更衣室中,常常会发现谈话围绕在性的主题上,男性运动员为了证实男性的特质和地位,会在谈话中物化女性,而对于传统及一般认定的男性特质则不断赋予肯定,且表达对女性的轻视。性别歧视问题,包括思想上和行为上贬低女性的地位、轻视女性、限制女性的机会,且不正视女性的成就。就如同一些体育电影剧本中,球员在更衣室中开玩笑,但这些玩笑的内容都是以彼此的妈妈为对象,通过互开性别玩笑的方式,来试探彼此的熟悉程度。

4 结语

《火之战车》是一部颇具英国古典主义气质的电影,一部史上最伟大的体育电影剧照,一部关于理想、奋斗与信念乃至信仰的励志电影,反映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崇高理想。《火之战车》通过紧扣一个较小的奥林匹克事件,并将其放大到一个看似合理的社会生活的戏剧中。《火之战车》是一部结尾过于考究的电影,从枯燥无味转而高尚升华,对公平公正的未来社会的憧憬变成狂想式的尾声,对上帝是否存在的质疑,富有个人主义的伦理观最终得到大众的肯定。由此,在19世纪80年代的变革时代,《火之战车》作为令人振奋的社会道德说教形式,获得了英国社会乃至整个时代的认可。

[1] 黄璐.运动电影崛起的社会实在意义[J].浙江体育科学,2009(1):12-15,39.

[2] 黄璐.好莱坞体育电影剧本设计模式[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4):7-10.

[3] Hall,Donald E.On the Making and Unmasking of Monst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4] 李知宇.奔跑中的人性和社会性——以影片《阿甘正传》和《火之战车》为例[J].体育学刊,2008(9):49-52.

[5] 左为东.身体与政治:社会学视阈下体育电影的意识形态话语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5(5):393-395.

[6] 王静.体育电影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6):198-201.

[7] 陆海.中美篮球电影作品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27-31.

[8] 张军.美国体育电影的文化透视[J].体育学刊,2009(1):43-46.

[9] 王润斌.体育电影《志气》的哲学意蕴探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6):31-33.

[10] 孙永胜.中国体育电影的文化资本探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1):8-10.

Philosophy of Runners

YANG Haolin1, GAO Ziting2

(P.E. Dept., Shanxi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nst., Yangquan 045000, China; 2. Sports Dept., Beijing Normal Univ., Beijing 100875, China)

The movie Chariot of Fire is a reflection of philosophy of runners and it has enlightenment to the marathon fever in the recent two years in China. The movie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Britain in the 1920s and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ocial reform. The cultural study research of this movi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ing sports movie, sports culture, sports city development and sports ethics.

marathon; Chariot of Fire; sports movie; athlete; social culture; Olympic Spirit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TY091)。

杨昊霖(1981-),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G80-05

A

1672-268X(2017)04-0087-03

2017-06-25)

猜你喜欢
亚伯拉罕战车体育
美军M2A3战车
最炫战车秀
德国KF-41山猫装甲步兵战车
一个亿万彩票中奖者之死
善意比诚实重要
善意比诚实重要
我们的“体育梦”
囧版三国之无敌战车
亚伯拉罕·林肯:永不言弃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