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设计教学情境是教师们通常都会用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们接受、巩固和运用数学知识都有很大帮助。本文结合了小学生的一些特点,从几个方面简要讨论了该如何在小学课堂中设计情境教学,提出了几點实际性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课堂 数学教学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128-02
引言
小学生们的理解能力不高,对于数学课堂中的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运用一些其他的方式来辅助说明,所以设计一些恰当的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很有帮助。设计的教学情境可以多样化,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来设定。设计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学生们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数学知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生活实际情况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运用到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在创设数学情境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既贴近生活,便于小学生理解,又很好地帮助小学生把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1]。
比如在比较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稳定性时,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比如说大家住的房子的屋顶,大部分都是三角形的,还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三脚架也是三角形的,为什么呢,因为三角形的结构更加稳定一点,可以让房屋的结构更加稳固,让梯子承受更多的力量。为了给学生们进一步证明三角形结构比平行四边形的更加稳定,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分发相关的数学工具,比如三个顶点固定的三角形模型和四个顶点固定的平行四边形模型,然后让学生们分别拉动两个模型的几个边框,比较哪个图形的边框比较好拉动。然后学生们就会发现,平行四边形的边框很容易就拉动了,而三角形的边框却根本拉不动,这就很有力的证明了三角形的结构要比平行四边形的结构稳定。通过这样的情境设定,小学生们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学到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并且还会对知识点记忆得更加深刻。
二、运用有趣的故事
小学生们好奇心强,对有趣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所以在进行数学知识点的引入时,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教师可以提前搜集相关的故事,与自己的教案相结合,然后在课上引入数学知识点时讲给小学生们听,引起他们对这节课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
比如在讲到相遇问题时,就可以以这个故事引入:小明和小红是好朋友,他们分别住在同一条街道的最东边和最西边,有一次星期天放假,两人约定一起去游乐场玩,所以他们决定先汇合再一起去,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明的速度是小红的2倍,他们想知道自己多长时间后才能和对方汇合,那么同学们可以帮助他们算出时间吗?利用这样的故事形式引入课堂知识点,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带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结合游戏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小学生们活泼好动,如果能用游戏或者其他活动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情境,会对小学生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倍数这节课时,就可以利用游戏来巩固小学生们学到的知识点。在上这节课时,教师首先给小学生们讲解清楚倍数的含义,以及倍数怎样计算,讲解结束后,可以利用倍数游戏来巩固和复习所学到的知识。教小学生们做倍数游戏,比如每个同学依次按顺序报出1~100之间数,从1开始,然后每次遇到3的倍数时要立刻起立拍手,出错的同学要进行文艺表演。通过这样的游戏,同学们在开开心心做游戏的同时,也比较透彻地把握了倍数这个概念,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合理利用小学生的成就感
孩子们有了成就感就会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有劲头,越战越勇。所以我们可以设定这样的情境,把每一章的内容从易到难设置为不同的关卡,鼓励小学生们勇敢闯关,每闯过一关就给予他们相应的鼓励和奖励,这样就会带给小学生们很大的成就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让他们乐在其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数学知识[2]。
结束语
小学生们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根据小学生们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设计教学情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难点和重点,帮助他们巩固和复习。设计数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点。本文指出了设计教学情境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情况,合理利用有趣的故事,结合游戏形式以及合理利用小学生们的成就感等方式进行,使教学情境更好地利用到数学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马建川.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J].教育,2017,(3):00257-00257.
[2]邓启兵.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7):109-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