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设计

2017-11-27 14:10马英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年22期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教学设计

马英

[摘 要]随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教学中一些不适应微时代的问题逐渐显现,本文提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设计,旨在从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优化专题教学设计,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专题式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2.137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2-0-02

自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专题式教学改革得到了普遍认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的专题式教学模式在高校中也积极推进。但隨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激发着更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改革。智能手机和微信在学生中的普及,使“原理”课依托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可能。

1 “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设计及讲授思路

在“原理”课的教学设计中,本文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现时代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主题,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一个重点,贯穿“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样一条主线,把“原理”课划分为以下8个专题。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专题二: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

专题三: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

专题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专题五: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专题六:劳动价值论

专题七:剩余价值论

专题八: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专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论,通过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多维度,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影响,吸引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深入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专题二到专题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4个部分,也是“原理”课的核心部分。专题六到专题八是政治经济学部分,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以及其向更高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 “原理”课专题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专题式教学模式作为“原理”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针对性更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原理”课本身理论较为抽象,内容高度凝练和压缩,使学生感觉难度较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专题式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全面

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是重点突出,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然要省略一些内容,导致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要。如果在专题式教学中结合互联网教学,把省略的内容放在网络课堂中,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比如,课本知识的扩展、典型案例、学术前沿问题等放在网上供同学参考,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2.2 学生在课堂玩手机现象较为普遍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在校大学生基本每人一部手机,而在课堂上玩手机成为普遍现象,“原理”课的专题式教学课堂也不例外。为了尽量消除手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本文尝试推行“无手机”课堂,要求学生课前把手机统一放入教室前面的手机袋中,但这种做法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更加不利于课堂教学。由此可见,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一味地对其进行“拦”“堵”,不如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参与课堂教学,以弥补传统专题式教学模式上的缺陷。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和使用,为手机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行的解决途径。

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设计

在“原理”课专题式教学中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使教学形式更灵活,用学生更喜欢的方式展开教学,实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搭建“原理”课的微信公众平台,并要求学生关注订阅号,教师通过公众平台按专题发布课程信息,展开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本文以唯物论专题为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部分,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设计进行介绍。

3.1 课前预习环节的设计

教师在讲授唯物论专题前一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学习通知,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然后将唯物论相关知识点的微视频、PPT和预习题等以自定义的菜单形式发到微信公众平台上,供学生课前预习。学生进入微信公众号后,在公众号的底部就会出现自定义菜单中的一级菜单:微视频、PPT、预习题,学生可以随时打开学习有关唯物论的相关理论知识。为了更方便学生学习,教师还可以设置自动回复功能,学生只要输入知识点的关键词,即可弹出相关理论知识内容,设置关键词的知识点也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如在本专题中可设置: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物质、物质观、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以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等关键词,学生无需更多操作,只需发送相应的关键词就可以轻松查询到本专题学习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极大了地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前环节,除了学生想了解的重点、难点用关键词自动回复文本外,教师上传的学习内容最好是微视频和PPT,这样直观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也可以上传一些参考资料,或者与专题相关的补充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延伸学生的阅读。

3.2 课中互动教学环节的设计

课堂上,教师首先运用微信墙功能进行学生签到,以代替传统的课堂点名,为教学节省时间。随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以及微信的群组功能、答疑讨论区等进行重点、难点内容的学习。endprint

(1)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教师首先对课程的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方便学生系统学习、理解。讲解要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以方便直接观察学生的接受程度,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课堂反馈。

(2)课堂互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对学生较容易理解的内容通过学习小组的方式,展开课堂讨论。如在学习到意识时,教师可以把意识的定义、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随机分给4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根据课前对相关知识的预习,进行组内討论,然后每个小组派1名代表进行该知识点的阐述,其他人可以进行补充,力求全面、准确。每一个小组发言结束后,教师要对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补充说明或更正,以保证知识点的准确。

(3)自主学习。知识点的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消化、吸收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群组功能,针对自己的困惑在群组中发贴,其他同学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展开讨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方式寻求教师的帮助。群组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加强交流,达到知识的内化。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群组,时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提供反馈与帮助。

3.3 课后检测环节的设计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点的学习,也对其掌握程度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在每一个专题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教师将测试题传到微信公众平台上,学生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上传到平台,教师根据测试结果监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微言微语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即每堂课后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感悟,谈谈对本专题内容的理解,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微言微语。通过微言微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心理动态,随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学期结束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微视频的形式,阐述对某个知识点或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可以选取某一个知识点,拍摄3~5分钟的理论微视频,也可以结合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拍摄一个实践微视频,阐明某一个问题。微言微语和微视频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对于拍摄较好的微视频,教师可以推荐到省里参加全省的微视频大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 结 语

通过实际应用,这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原理”课专题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通过他们熟悉并喜欢的微信公众平台方式,达到了对疑难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改革,符合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也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可以预见,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未来的教育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夏旭,彭元辉.基于微信公众号的高校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单片机原理与设计”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2016(2z).

[2]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

[3]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4]陈琳,陈耀华.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3(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平台教学设计
基于微信的大学生微型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