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海滨
别样的“体育记忆”
——有感于跨界联合课程教学
文/金海滨
“联合课程”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它在让我更加深入了解孩子的同时,也看清了自己。让我从大教育观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体育教学。
体育;联合课程;教学;反思
前不久,江苏省南通市四位名师工作室间的彼此碰撞,成就了一次“联合课程”的教学新体验。本次“联合课程”教学的授课对象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整个课程以《“穆桂英”牵手“花木兰”:醉美中国风》的独特切入点来诠释奥运主题。语文老师的《学会收集信息》引领学生贴近奥运报道;美术老师从《脸谱绘制》这一角度带着学生把人物故事与角色融为一体;体育老师将《合作跑》替代奥运项目自行车运动,用接近的规则丰富了身体动作的体验。三门学科、不同视角、多种手段,非线性的形式给学生带去了“不一般的奥运体验”。
本人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名执教者,与学生一样,对课堂充满了幻想与期待。“联合课程”虽然是一种未来形态,可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不会成为教学常态,但是这种灵动、自由、变化、开放的课堂却给每一位执教者与听课者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击,也给我们这些长期在学科专业领域教学的老师带来了深深的反思。
作为体育老师的我也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体育课?是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还是以运动技能为载体育人?一直以来,“体育”似乎成了“运动技能”的代名词,在教学中,我们教授动作,强化技能,过于重视“运动技能”,往往忽略了运动本身的特质。当然“过于强调动作技能”和“摒弃动作技能”都是不可取的,但可取的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我想,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运动”的内涵,思考体育课到底应该怎样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许会寻得一些我们想要的答案。
孩子们想要的体育课绝不是机械重复的身体练习,不是了无生趣的无味比赛,不是浮于形式的合作体验。强调“运动”的体育课,一定是多元发展的体育课:它应该有着丰富的运动情境体验,踊跃的动作技能表现,积极的心理情感支撑,发自内心的为同伴呐喊加油,甚至还应有着大胆尝试新运动的勇气,主动了解运动文化的热情……“联合课程”的实施是在体育课之前,通过语文、美术部分的教学,让孩子对自行车运动的规则、成绩、国人的重视程度有所了解,对花木兰、穆桂英的精神有所感悟,对自行车赛场的中国元素充满了自豪感。于是在我的体育教学中,孩子们一下子迸发出来强烈的参与意识与运动激情,完全出乎我的预料。由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让他们对自行车运动有了初步的感知,一下子激发了孩子们主动运动的内驱力,他们为同伴声嘶力竭,为胜利倾尽全力,这一切,早已超越“动作技能”本身,这或许才是真正接近于“运动”意味的体育课。在“运动”中教,在“运动”中学,以“体”育“人”,或许是体育教学可持续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联合课程”给我带来的第二点感受:运动绝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呈现,动作技能也绝不是运动的唯一内容。要从唯动作教学观解放出来,必须构建运动项目的整体框架。让学生对运动项目建立全面、丰富的整体认知,包括动作技能、核心价值、运动文化、交往策略等。这种理念的建立需要打破学生的认知壁垒。所以除了体育课堂以外,如何调动、整合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整体认知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是广度上的拓展,深度上的挖掘。“联合课程”让我们对传统教学资源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体育老师,我们可能想到最多的是器材的开发与利用,而这些也只是停留在物化的基础上。作为专科教师,我想更应该挖掘人的资源、知识的资源、技术的资源。“联合课程”努力在为孩子们构建整体性的知识、技能领域,从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运动文化、体育品德等方面做到整体无痕渗透,淡化学科界限。正因为这样的尝试,让我对课程资源有了新的启发和认识。我们的体育单元教学是不是可以打破传统的以项目内容为中心,构建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多项目组合单元?让学生用精确到百分位的秒(数学知识)来清楚认识自己的运动成绩?可不可以让他们用报道的形式(语文知识)进行体育课的表达?是不是可以与音乐老师沟通安排运动音乐欣赏课?是不是可以布置利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知识)搜索运动相关的课外作业?是不是可以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共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联合课程体验)?等等。看上去,这些课程资源都是“运动技能”核心领域以外的事儿,但一味凸显生物锻炼的价值并不是体育课堂的终极追求,只有充分利用和调动这些非物化教学资源,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懂运动、会运动、爱运动。
这次“联合课程”教学的初尝试,让我深深感到理想与现实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让我表达无力,无法用丰富的理论去诠释那个近似完美的结果。正因如此才会让我一个专职体育教师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联合课程”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做全科教师,而是在联合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学科专业的不可替代性。这对非专科知识领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基于学科本位的,而是要基于学生的。往往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构建和掌握又是整体性的,不是割裂的。所有的教学都应直指学生的健康成长,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应该为新时期的教学变革做怎样的准备,这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挑战,我想只有不断地再学习才是唯一的途径。这种学习既是观念的转变也是实践的基础,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定需要更多领域的知识来支撑,除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去了解儿童,了解课程,了解各门类学科的教育。教育一定不能只做“脖子上的教育”,体育教学也应突出具生性,让孩子们在运动中认识主体的自己,世界的自己。心怀大教育的体育教学,才会给孩子们带来幸福、健康的生活,才会让孩子们的生命成长更具意义。
G633.96
B
1005-2410(2017)08-0050-02
(江苏省南通市永兴小学 22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