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复兴视角下中国武术的主体责任

2017-11-27 15:43:35袁金宝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尚武精神武德中国武术

袁金宝,王 岗

(1.武汉体育学院 博士后流动站,湖北 武汉430079;2.西安体育学院 武术系,陕西 西安 710068;3.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系,湖北武汉 430079)

◄民族传统体育学

文化复兴视角下中国武术的主体责任

袁金宝1,2,王 岗3

(1.武汉体育学院 博士后流动站,湖北 武汉430079;2.西安体育学院 武术系,陕西 西安 710068;3.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系,湖北武汉 430079)

运用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对文化复兴视角下中国武术的主体责任进行研究。认为:中国武术的主体责任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即提振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深化中华武术的育人价值,激活中华武术的武德能量,凸显中华武术的健康功能。要想有效践行以上四大责任,则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快形成当代中国社会的尚武之风:将“尚武精神”从国防教育引入社会大众教育当中;2)确立攻防技击价值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充实学校武术课堂中的尚武教育内容;3)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从“普及到提高”的转变:搭建学校武术竞赛实践体验平台;4)强调中华武德率先垂范的实践引领性意义:以自知自觉理念塑造习武之人良好武德形象;5)争当“健康中国”体育助力阵营中的排头兵:深挖武术健康促进功能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文化复兴;武术;责任;精神;教育;武德;健康

近代以来,每次大的社会变迁发生时,文化思想领域都会出现是要顺从“现代性”还是要坚持“民族性”的争辩,而“传统文化的逐步式微又充分说明我们对‘现代性’的追求压倒了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1]习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我们认为这既是党中央从民族文化的整体高度对自身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的有力回复,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历史宣告。随后,我们又真切感受到习总书记在 2016年 5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及的“‘舌尖上的中国’‘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上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2]等有关中国发展的时代张力。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作为东方文明中技击攻防文化的代表,所面临的机遇,就是自身具有诠释“身体艺术上的中国”的先天优势;所面临的挑战,则是在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如何准确定位,并实现自身所应担负的主体责任。

1 当代中国武术的责任视野

当代中国武术的责任视野较为宽泛。关于中国武术当代责任的学界关注,主要表现出五大特征。一是教育责任是重要责任范畴之一。彭鹏[3]的《武术在当代教育中的文化责任》指出:“武术担负的文化责任包括培育民族精神、完善文化体系、发挥辐射作用、体现和谐价值观”;王岗、刘帅兵[4]的《学校武术教育的责任担当与实施路径研究》指出:“文化传承是武术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国际传播是责任检验标准之一。如孟涛[5]的《文化符号与责任担当: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话语分析》指出:“中国武术应勇敢‘走出去’并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中哈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任。”三是本土振兴是责任承载的基础领域。郭玉成[6]在《中国武术文化研究述评》中,对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性、区域性、本体性等本土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四是育人价值是责任核心之重点。蔡仲林、汤立许[7]的《“四个支柱”视角下武术当代发展的教育使命》指出:“武术应当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五是促进国家宏观战略实施是责任地位的重要保障,见郭玉成[8-10]的《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对策》《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研究》和《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定位研究》。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对于中国武术的责任探讨,虽然涉及面广,但重点并不明确,尤其与文化复兴时代背景的结合并不密切,对中国武术主体责任的探讨也不够深入。这是导致目前社会武术文化认同缺失的主要原因。

2 文化复兴视角下中国武术的主体责任

钱穆先生早在 20世纪末就提出:“中国民族之前途,其唯一得救之希望,应在其自己文化之复兴。”[11]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甘阳也说过:“文化复兴在我看来更多是一种内向的,是向着自己的……关键是我们自己怎么想。”二人均以“自己”定位中国文化,透漏出两层含义:一是文化的责任主体应是创造文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即“从事社会认知和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12];二是文化的角色定位应体现足够的主体能动性,即站在主体立场之上,坚持主导性原则,而非客体依附原则。对于中国武术而言,她在文化复兴视角下的主体责任应理解为“在文化复兴进程中,体现武术文化主观能动性,彰显武术价值高度自觉性,坚持主体性立场,坚定主导发展原则的历史使命。”

2.1 精神责任:提振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是武术的责任之一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3]可见培育民族精神力量的号角已经吹响。其中尚武精神力量的激活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话题之一。对于尚武精神,梁启超先生曾在《斯巴达小志》中指出:“尚武精神是立国第一基础、国民之元气、国家恃以成立、文明赖以维持者也。”此论断对于当代中国而言仍极具警示意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古罗马帝国,还是日耳曼帝国,或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唐帝国,成就其帝国美名的众多因素之中,除了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民主彰显和交流广泛等原因之外,对尚武精神的崇尚则是共同的特点。回顾中国历史,“正是由于唐朝时期有着强悍的尚武精神,才使其自身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胸怀,从而使大唐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犹如巍巍高山,气势恢宏。”[14]

何为尚武精神?这一点在学界并没有达成共识,但基本可以梳理出两种认知倾向。一部分学者认为尚武精神就是指对各武力和战争的崇尚,如张世平[15]认为“尚武精神是指人类在武力冲突中战胜敌人所需要的各种精神品质”;程远[16]认为“著名的阪泉之战和逐鹿之战,既是中国战争史的最早记录,也把以武平乱、以武惩暴、以武立国的尚武精神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刘燕花[17]则结合美国民族独立史认为“独立战争中,美国民众的尚武精神实际上是对自由的渴望,美国在短短200年时间里,从13个殖民地发展成今天唯一的超级大国,其过程无不与‘战争’有关……美国尚武精神的特征表现为国家利益至上、崇尚武力解决一切以及永恒的扩张主义。”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尚武精神是指刚健有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践履。孙中山先生曾为上海“精武体育会”题写过“尚武精神”的匾额,并在《精武本纪序》中写道:“精武体育会,成立既十年,其成绩甚多,识者称为体魄修养术专门研究之学会。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18]。温力先生在《武术与武术文化》一书中认为:“尚武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刚健有为精神的一种表现,当这种精神表现为尚武精神时,更加凸显了崇尚勇武的特点。”[19]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尚武精神“其势可强天下、其势可壮形骸、以备缓急之用、以振柔靡民风”的价值内涵最值得肯定,但在和平环境之中,尚武精神所映射出来的刚健有为、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昂扬斗志最为宝贵。中国武术“止戈为武”的精神宗旨,“打练结合、内外兼修”的实践方式则是对尚武精神文化内涵的最佳诠释。

然而,在战争暂时远离的当下,尚武精神却处于极为尴尬之境地,它与中国武术一同步入沉寂低迷的境遇之中。武术由于披上了“体育”的外衣,在其他舶来体育形式的多样冲击下,使得其固有的防身自卫价值大为失色。其价值的贬值对于接受过专门武术教育的大中学生而言,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均是如此。这样的社会风貌显然跟孕育出“博大精深、拳种林立、门派众多”之武术奇葩的民族极不相称。从网络媒体报道中,可以梳理出如下事实:“2014年 3月 1日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一起暴力恐怖事件,其中,8名暴力恐怖分子在大庭广众之下用砍刀砍死29人,砍伤140多人……竟然没有1名歹徒被群众打死或制服。”[20]不仅如此,据2012年 3月12日的《中国体育报》报道,教育部等6部委连续2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指标呈下降趋势。具体而言是: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趋低。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大,力量越来越小。”不知不觉中,梁启超在19世纪末对中国尚武精神流失所总结的四大原因“国势之一统、儒教之流失、霸者之摧荡、习俗之濡染是当时社会尚武精神流失的主要原因”[21]又在悄悄上演。

全国政协委员黄国柱曾经说过:“培育尚武精神,防止青少年的‘精神瘫痪’,强健体魄是题中应有之义。”[22]但我们更认为培养尚武精神、防止青少年的精神瘫痪、发扬中华武术更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中国武术既具“使自己成壮夫,使观者远怯懦”的实践功用,又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指引价值。

2.2 教育责任:深化中华武术的育人价值是武术的责任之二

2011年1月,《杨叔子教育雏论选》出版,选录了杨叔子先生 1981至 2010年 10月间关于教育方面的文章共 90篇。全书最主要的思想重心,便是“育人”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由此,不难推断文化复兴必然跟教育发生最直接的关联,教育责任落实的好坏直接反映文化复兴的成效。如何全面深化落实中华武术的教育价值,无疑是武术发展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之一。

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的“六艺”,到唐朝初期武举制的设立,再到刚刚成立不久的“全国学校武术教育联盟”,可以说中国武术对人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而言,就是通过传授武术(最初叫手搏、角抵、相扑、武艺等),满足了人们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不同层面的价值需求,但最基础的则是确保人的生命安全。在这方面,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卷四禁令中说的最为彻底直白“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你武艺高,绝杀了贼,你武艺不如他,他绝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23]总之,这应当是中国武术教育能够“育人之身”的最直接表达。除此之外,“育人之心”则属于武术教育的更高层次。此处所说的“心”主要是指认知、情感、道德、思想等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心”。通过良好的武术教育,人们对武术技击的体认将超越技击暴力的认知范畴,会明白武术技击的使用目的,找到武术技击的精神旨归。《宋史》中有岳飞背刻“精忠报国”的记载;《少林拳术秘诀》中有“恢复河山之志,为吾宗之第一目的,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的习武宗旨;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纪略》中记载:“习武是为了‘壮干城,靖疆圉,俾师门之指授益藉光且大也”。可见,古时候的习武之人都有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思、保疆之责、爱民之义。

因此,当代中国武术的育人价值应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既“会武术之技”,又“明武术之理”。所谓“会武术之技”,是指能够掌握武术不同层面的技术之要,或防身、或表演、或健生、或养生;所谓“明武术之理”,则是指能够把握武术技击之轻重,知晓武术精神之高低,通达武术道德之善恶,辨别武术行为之美丑。这也是杨叔子先生提出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标准,他认为:“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出既能爱国,又会创新的高级人才;既有深厚的民族情怀,又有现代科技视野的高级人才。”[24]但在这个学生尚不能体悟武术技艺精妙的普遍形势下,片面想让其“明武术之理”显然不大可能。因为这就如同一个破衣烂衫的乞丐向路人兜售“致富宝典”一样没有任何说服力。

目前的学校武术教育现状并不乐观。自从1916年武术进入学校教育至今,已经实现了培养层次、培养规模、培养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已成为目前学校武术教育最大的难题。频发的学生打架斗殴致死事件,让我们开始深刻反思学校武术教育的多重缺失。2008年6月,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两名中学生上课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2015年11月,呼和浩特市第九中学初一学生打架伤害,致一人死亡;2016年 5月,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八宝镇两少年打架,一人被刀捅伤身亡;2016年10月,德州学院大学生斗殴,致两名大学生死亡。这些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学校武术教育在培育人的“身和心”两个方面的严重缺位。学生不喜欢学校武术课所传授的技术内容,必然导致学校武术教育在传授武术思想精神上的软弱无力,最终也必将导致学生各种武力冲突的肆意爆发。这些应当成为文化复兴背景下深化落实中华武术育人责任的重要现实依据。

2.3 道德责任:激活中华武术的武德能量是武术的责任之三

道德(Morality,Ethics)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哲学话题。在百度词条中,其含义解释分为两种,一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二是指修行的功夫、法术等。但其意识形态功能更被人们所认同,因为道德常被人认定为“调整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这从《韩非子·五蠹》中“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的记载中可见一斑,同时也应看到意识形态在规范社会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因此,凸显“道德”的实践彰显功能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内外兼修、技道并重”的中国武术而言尤其如此。

所谓武德,通俗地讲就是指在武术道路上的收获与所得,这与周伟良[25]对武德的定义有异曲同工之处。周先生将武德定义为“所谓武德,是指在中国道德伦理文化长期影响下,被习武群体所自觉认同的有关传武、习武、用武的行为规范。”虽然自先秦至明清1700多年间,武术曾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扮演过或光彩、或残暴、或显耀、或消隐的角色,但在武德层面看,凝练出来的精华均是面向仁、善、圣、美、诚等公共伦理总目标的。概言之,武德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师傅择徒方面,多以儒家条框为参照。例如《永春白鹤拳·拳谱》云:“不信者不传,无礼者不教”;《昆仑剑·箴言》说:“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清代《杨氏传钞太极拳谱》中的“八不传”,包括不传不忠不孝之人、根底不好之人、心术不正之人、鲁莽灭裂之人、目中无人之人、无礼无恩之人、反复无常之人、得易失易之人。在徒弟学拳方面,毋须做到谦虚和善。例如,苌家拳在《初学条目》上载曰:“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方免灾殃。”在师徒关系层面,以敬、孝为准则。《论语》中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的记载,《少林拳术秘诀》则规定:“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勿得有违抗及傲慢之行为。”梅花拳《习武序》中指出徒弟“凡见师面,即便站起,不可视若路人,不可并肩而行,同凳而坐。”在同门关系上,应以和为贵。如八极拳门规定:“同门之人以和睦为贵,不可逞自己之刚强,灭他人之志气……,以致同室操戈。”在用武层面上,强调得饶人处且饶人。著名武术家佟忠义在《练武须知》中说:“满招损、谦受益,古训昭然,信不我欺……勿以貌取人,当虚怀而潜修。所谓良贾深藏若虚,大勇殉然若怯,盖造诣愈深,其涵养力愈大也。”除此之外,在武术技术的体悟传承方面,同样有许多德行教化需要谨记,如“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内直中正、外示安逸”,学拳“多而生不若少而熟”,等等不一而足。

遗憾的是,如今的武德却并未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传统武德的多个层面,都出现背离武德初衷的尴尬现象,像师傅择徒随意化、师徒关系利益化、技击对抗野蛮化、传承方式说教化、武者行为功利化以及武者形象商人化等,都使中华武德的时代价值产生严重阻碍作用。

2.4 健康责任:凸显中华武术的健康功能是武术的责任之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随之“健康中国”的呼声迅即席卷全国,政治、经济、人文、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健康话题引起学界高度关注,追求“身心健康”也是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何为健康?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对健康的认定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7年中文版的定义是“健康,是个体能长时期地适应环境的身体、情绪、精神及社交方面的能力。”《辞海》中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可见,健康的根本所指是一个多元、广泛适应的生活状态,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乃至文化认知等多个方面。而中国武术对于全面健康的实现无疑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这也是文化复兴赋予武术的重大责任。因为自冷兵器时代结束之后,健康促进功能成为中国武术最基础的功能。众所周知,“求生存是人的第一法则,求生存的改善是第二法则。”[26]中国武术对于现代人的实际意义,也恰在于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生存状态。从实践层面讲,中国武术不单有动作柔和、节奏缓慢的太极拳,还有调心调息为主要特征的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五禽戏等导引养生术;中国武术的技术动作既有刚劲猛烈的劈、崩、钻、炮、横等短促发力,也有连绵不绝的缠、绕、拧、转等持续发力;从精神层面讲,中国武术不仅可以实现良好的身体体验,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史学、哲学、医学、易学等文化思想,这对于人们更为深刻地感受武术的文化魅力大有裨益,也是人们保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要保障。以太极拳为例,它每一个动作都很耐人品味,“一遍有一遍的妙,一招有一招的巧,一势有一势的魂”。

中国武术在促进身体健康方面的作用是积极、全面的。有研究人员对太极拳的健身效果进行过资料梳理,发现“长期练习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免疫功能、心理健康水平、运动机能、细胞因子及血脂代谢功能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是中老年人群理想的锻炼方式。”[27]另外,武术的健康实现不受外在条件的限制。公园里、办公室、客厅、阳台、马路上都可以成为练习场所,太极、形意、八卦,走在路上也可八面支撑,穿插斜行,坐在椅子上也可冲拳推掌、马步蹲裆,既可以“双手托天理三焦”,又可以“两手攀足固肾腰”。遗憾的是,现代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武术健康促进功能的特殊性。青少年打篮球、踢足球凭的是年少气盛,血气方刚,只有当运动伤痛找上门的时候才有所醒悟。2012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2020战略报告》)明确提出:“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为公共卫生十大关键策略之一。”这是由于健康教育缺失造成的群体性问题。中国武术的健康促进价值恰恰能够弥补我国健康教育的不足。

3 落实中国武术当代责任的策略

3.1 加快形成当代中国社会的尚武之风:将“尚武精神”从国防教育引入社会大众教育当中

“尚武精神”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近代以降,国家层面对这一精神的倡导力度有所下降,甚至有意回避。发展到今天,人们也只能在每年的国庆阅兵和纪念抗战胜利周年之际才能够有些许感受。在普通民众心里,尚武精神只与人民军队、武警官兵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有关。这种观念显然是片面的。真正的尚武精神是融合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的,是镶嵌在人们的精神旨趣当中的,是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态度之中的。真正的尚武之人并不是暴力狂,他们既不会恃强凌弱,更不会无事生非,他们是拼搏向上、积极进取人生画卷的真诚书写者。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将当前社会暴露出来的诸如青少年儿童过度肥胖、自杀事件多发、个人生活萎靡不振、享乐主义盛行等问题当成体育、心理问题,而实质上这是精神(尚武精神)缺失问题。

首先,就尚武教育资源而言,需要全面梳理整合我党我军的尚武素材,并积极宣传。众所周知,在战火纷飞的历史年代,我军我党的成长发展中不乏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和勇于赴死的牺牲精神,闪耀着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的光辉。他们为祖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英雄事迹理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当然也包括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现实图景,像歼-15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感人事迹就应当好好宣传。只有在社会层面掀起尚武崇德的良好风气,才能促进武术对国民尚武精神的提升。其次,就尚武教育的平台而言,一是利用全国各地的爱国主义宣教基地对青少年以及其他社会人员进行尚武思想教育;二是利用武术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武术组织的场馆资源,为人们提供展示勇武精神的实践平台。

3.2 确立攻防技击价值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充实学校武术课堂中的尚武教育内容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性。因此,“学校武术教育应坚持以技击为核心,加强传统文化渗透”[28];因此,“谈武术教育性的侧重点在武术本身,应突出武术的教育性,而非其他事物的教育性”[29];也因此,学校武术课程目标应当定位于“‘增强防卫能力’的直接目标,增强体质健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学会在竞争中和谐相处的间接目标。”[30]这是学校武术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逻辑。以“健康促进价值”主导的学校武术教育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主导理念。我们离“武术不是四十分之一,而应是二分之一”(原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先生语)的目标正越走越远。权威报告显示“全国70.3%的中小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跟“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两大现实问题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现在所培养的大中学校的学生,在攻防技击方面,用“打不着、跑不快、防不住、躲不了”来描述最为恰当。因此,还需要不断充实学校武术课堂中的尚武教育内容。充实尚武教育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尚武教育课程,从历史学、武术学、社会学以及军事学的角度,丰富完善尚武教育素材,使学生明确尚武的历史由来和时代价值,尤其强调尚武对于个人成长的时代意义,以此来解决“尚武即是打斗”的认识偏差问题;二是为学生提供新兴武技项目的学习机会,及时将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引入课堂之中,例如散打、跆拳道、泰拳、柔术等。

3.3 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目标从“普及到提高”的转变:搭建学校武术竞赛这一实践体验平台

在全社会“普及推广”中华武术已经走过 30多年风雨历程。但从当前的学校武术现状来看,“普及推广”这一目标定位无疑太过软弱了。上世纪80年代,将“普及推广”定位为社会总体目标,主要是基于“摸武术家底”的现实考虑,是在国际社会对武术知之甚少的大环境下,在其他体育项目还未得到深入实施的对比情况下产生的,此举顺应时势。但仔细推敲便会发现武术本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根本上并不存在普及的问题,至少在学校体育课中,“普及”不应当成为主要目标。到了学校武术被其他体育项目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还一味儿强调“普及”就无异于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因此,必须将“提高”作为学校武术教育的战略性目标。这个道理就跟有学者提出“将学校体育目标从‘健康’变成‘强壮’”[31]的观点一样。因为“提高”的本身就包含“普及”的意义。

如何切实提高学校武术教育水平呢?合理利用学校武术比赛应当作为必要手段予以重视。刘延东在2014年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中指出:“体育竞赛是激发运动积极性的捷径,要建立学校、区县、地市、省四级体育竞赛制度,形成球类、田径、武术等运动项目专项竞赛体系。”对于学校武术竞赛的举办而言,则首先需要改变武术比赛规则的繁杂性、专业性束缚,采用简便易行的规则促进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比赛的实施。对于套路比赛而言,真正达到激发学生习练兴趣、满足价值认定愿望、挑战自我能力的效果;对于武术散打比赛而言,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胆气、锻炼拼搏意志、建立自信正确的人生观的目的。概言之,学校武术比赛对学生的全面促进作用应当“胆气与武艺”兼修。

3.4 强调中华武德率先垂范的实践引领性意义:以自知自觉理念塑造习武之人良好武德形象

武德是中国武术极为重要的理论概念。但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只关注到它的理论说教意义,而很少强调它的实践示范性价值。《中庸》中记载“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论语·述而》中载“志于道,据于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于道德的解读“道,所行之道,从行从首性之德也,合内往外之道也”。可见所谓的道德从来都是在脚踏实地的实际践履中得以体悟、传承和感受的。道德的实践示范意义远大于它的理论说教意义。中华武德的当代意义也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强调其实践引领意义比起在书本课堂上的言辞说教更具有教育感化价值。

强调武德的实践引领意义,需要习武之人高度自知自觉。即对武术社会存在价值的改变有自知自觉,对武术传习方式和传承渠道的变化有自知自觉,对武术发展的现实状况有自知自觉,对自身传播中华武术的责任和义务有自知自觉,还有就是对自身武德形象的塑造有自知自觉。这一点应当成为武德能量激活与释放的关键。因为习武之人的言行举止、口碑声望是评价个人武德的最佳标准。有专家曾指出“有的人吸取武行中的糟粕,搞称兄道弟、江湖义气”[32],武术圈里不少学生反映,某某老师不像老师像商人,手串、项链、佛珠、戒指满身是,活脱清末遗老、贝勒样儿。真正的武德高尚之人是言行貌具修之人。在行为上,每天坚持挥拳、抻腿、嗔目、定神、养气,很注重“在一拳一腿之间,在一招一式之中,在一日三悟拳理之内”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武德“活”起来。

3.5 争当“健康中国”体育助力阵营中的排头兵:深挖武术健康促进功能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2016年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继续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为中国武术的健康作为创造了时代空间。不仅如此,中国武术还应当争取成为体育健康助力阵营中的排头兵,这是文化复兴背景下武术履行健康主体性责任的关键。

要想使武术的健康促进功能具有突出性地位,需要深挖其健康促进功能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特征。众所周知,WHO(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包括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四个方面。虽然武术在这四个方面均有实际健康促进作用,但尚存在诸多不足:1)武术的身体健康促进价值并未在大多数拳种传承中引起重视和研究;2)武术的心理健康促进意义体现得不够突出,例如安全感、自尊心、抗挫折能力、人际关系、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实证研究太少;3)武术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价值体现的十分模糊。这些方面的不足都是制约武术健康促进功能良好发挥并获得社会普遍认同的重要内容;4)武术对当代人的文化阅读价值缺乏足够的文本支撑,无论是影像的,还是书籍杂志的,或是网络的,都达不到促进人们文化健康的目的。国务院批准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倘若国家武术管理部门也专门设立“武术健身日”活动,并举办各种主题活动,无疑能够极大促进人们对武术健康促进功能的广泛认知,充分调动人们参与武术运动的积极性。

4 结语

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要义,是灵魂所系,是传统所望。中华文化复兴不应寄希望于他者文化的施舍与怜悯,更不能以他者文化为根本参照。我们必须站在主体性阐释的立场上,对“我到底想要什么、我现在都有什么、为了得到我想要的可能会失去什么”[33]这一哲学命题有清醒的认识。而文化发展的主体责任则是诸多重大认知问题之一。对于中国武术而言,它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责任,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有效提振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是否能够深化中华武术的育人价值,是否能够真正激活中华武术所蕴含的武德能量,是否突出展现中华武术的健康促进功能四个方面。而尚武精神觉醒于国家尚武之风的重新吹起,育人价值的指向是“既会武术之技又明武术之理”,武德能量的发挥则全赖于能否实现“由说教到行动”的模式转换,健康功能的发挥则取决于其系统全面性特征的积极呈现。

[1]邱春林.走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前列[N].人民日报,2016-09-18(12).

[2]陈曙光.让世界知道中国[N].光明日报,2016-08-15(1).

[3]彭鹏.武术在当代教育中的文化责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5):54-59.

[4]王岗,刘帅兵.学校武术教育的责任担当与实施路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9(3):3-7.

[5]孟涛,唐芒果.文化符号与责任担当: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话语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52-57.

[6]郭玉成.中国武术文化研究述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1):40-45.

[7]蔡仲林,汤立许.“四个支柱”视角下武术当代发展的教育使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2):82-85.

[8]郭玉成,范铜钢.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5):80-85.

[9]郭玉成,李守培.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9):9-17.

[10]郭玉成,刘韬光.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4):11-17.

[11]李冬君.钱穆的儒家本位文化观述评[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88-96.

[12]蒋亦华.当代中国教师教育:责任主体与主体责任[J].教师教育研究,2011(4):45-49.

[13]李义虎.繁荣中华文化.实现民族复兴[N].中国文化报,2016 -06-17.

[14]醉罢君山.唐朝的强国之路与尚武精神[N].惠州日报,2016-01-31.

[15]张世平.论尚武精神[J].政工学刊,2006(1):46.

[16]程远.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历史轨迹及文化启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6,29(3):109-114.

[17]刘燕花.美国文化中的尚武精神[J].理论界,2008(1):226-227.

[18]谢广田,蔡宝忠.论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的武术观[J].搏击·武术科学,2005(1):18 -20.

[19]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54.

[20]李梦桐,胡晓飞,李金龙,等.论尚武精神及其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8):100-106.

[21]乌晓东,爱华,李英.梁启超之尚武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04(4):70-71.

[22]黄国柱.培育青少年的尚武精神[N].人民政协报,2016-08-10(10).

[2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撰.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43.

[24]杨叔子.杨叔子教育雏论选[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5]周伟良,杨建营.论武德的历史发展与当代价值[J].中华武术(研究),2014(2):6-19.

[26]何星亮.文化功能及其变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5):3341.

[27]袁金宝.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健身效果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体育学刊,2010,17(3):99-102.

[28]郎勇春,张文涛,李伟艳.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失范与矫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3):48-51.

[29]刘文武.武术基本理论问题反思[J].体育科学,2015,35(3):20 -29.

[30]杨建营,邱丕相.”国家需要“对武术发展的驱动力探析[J].体育学刊,2010,17(2):94-98.

[31]王岗,李卓嘉,雷学会.学校体育的目标:“健康”乎?“强壮”乎?[J].体育学刊,2016,23(3):9-15.

[32]邱丕相.武术初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40.

[33]吴丹毛.文化精神[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9.

责任编辑:郭长寿

M ain-body Responsibility of Chinese W ushu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Renaissance

YUAN Jinbao1,2,WANG Gang3
(1.Postdoctoral Research Center of Wuhan Sport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China;2.Wushu Department of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Xi’an 710068,Shaanxi,China;3.Wushu Department of Wuhan Sport University,Wuhan 430079,Hubei,China)

Using correlation theory about culturology,pedagogy and sociology,the authormade a research on themain responsibility of ChineseWushu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renaissa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main responsibilities include raising people m ilitary spirit,deepening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Chinese Wushu,manifesting Wushu morality charm and highlighting the health function of ChineseWushu.To realize those responsibility,some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taken:1)accelerating to form the w ind ofmartial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nd introducing the“martial spirit”from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mong the public education;2)enriching the school Wushu martial education content in classroom and establishing the leading role of Wushu fight value;3)realizing the goal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from“spread to improve”and setting up school Wushu competition platform;4)emphasizing Chinesemartial practice leading meaning and shaping goodmartial virtue image forWushu people self-consciously;5)making effort to be“healthy China”sports power vanguard in the camp and digging themartial arts of system ic and comprehensive health promotion function.

culture renaissance;Wushu;responsibility;spirit;education;martial virtue;health

G852

A

1004-0560(2017)03-0126-07

2017-02-05;

2017-03-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5CTY021)。

袁金宝(1980—),男,副教授,博士,武汉体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教育与文化。

王岗(196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与发展。

猜你喜欢
尚武精神武德中国武术
对尚武精神词义的历史观察*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7:44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武术研究(2020年5期)2020-11-23 11:31:58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武术研究(2019年11期)2019-04-20 12:15:22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武术研究(2019年11期)2019-04-20 12:14:42
尚武精神不能丢(感悟)
环球时报(2018-01-06)2018-01-06 05:18:21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尚武精神:近代习武群体的凝聚力与社会思潮的影响力
武术研究(2017年2期)2017-04-10 20:10:23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