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盛,庞立春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体育人文社会学
全民健身实施背景下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问题探讨
刘仁盛,庞立春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全民健身为背景对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问题进行较深入分析,在对体育场馆社区化概念、性质进行相关理论论证的基础上,从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上分析了场馆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最终提出体育场馆社区建设的可行性策略,以期通过场馆社区化构建推动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研究认为在全民健身背景下,体育场馆社区化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一部分,应在政府主导下以公共性为基础,赋予场馆新概念,以社区化为载体区域为依托,居民广泛参与为核心,构建满足居民需求相对均等而又适应文化特色的体育场馆设施网络。
全民健身;体育场馆;社区化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中型体育场馆在注重服务竞技体育的同时,也开始强调赛事后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大众的社会化服务,但场馆多位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难以满足后奥运时期全民健身的需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 1.46 m2,且存在体育场馆布局不合理、资源占比不平衡现象[1]。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就此提出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的体育场馆创新机制任务[2]。2016年 国 务院 印 发《全民 健 身 计 划(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的主要任务”[3]。全民健身是联系全民健康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大战略,而满足全民健身需求,合理布局场馆建设,平衡体育资源则成为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向广度与深度发展的关键环节。体育场馆是承载全民健身重要的物质基础,合理解决好居民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不足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各级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盘活存量,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是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新模式,其通过场馆资源配置,能够逐步形成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区域覆盖、区域带动,覆盖式网络化把体育场馆与社区、区域串联起来,能够实现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和最大化利用,满足全民健身需求,推动全民健身发展。
对体育场馆社区化的概念分析需要对体育场馆和社区体育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把握全民健身的发展趋势,分析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内涵与外延。实现相对均等化的公共体育服务,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社区化的概念,体现场馆建设创新性,创新场馆建设概念,赋予时代内涵[4]。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与专家访谈,研究认为体育场馆社区化概念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场馆概念的创新性。区域性是场馆概念创新的前提条件,而不单单是狭义上的小区配置体育场馆或社区配置体育场馆的概念。2)场馆建设的全局覆盖性。体育场馆社区化应是对接全民健身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场馆建设模式,应体现“以人为本”与生活化概念。3)体育资源的交叉关联性。体育场馆社区化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应体现合理的区域性场馆资源配置的概念。
2.1 建设系统性
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是一项惠及居民的巨大工程,多方面多因素的制约决定了从场馆前期规划到工程结束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协调多方面的供给需求关系,政府和市场关系,运营管理和保障评价等关系,为保证工程高效、有序、合理进行,政府必须统筹兼顾总揽全局,实现场馆建设的系统性。在起主导作用的同时,政府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系统、各组织作用和活力,协同合力确保工程各环节的合理运行。系统性首先要体现整体性,在场馆体系布局、建设机制、建设内容等方面,政府要具备合理规划能力,以保障整体在运行发展上的正确性。其次,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非一日之功,这决定了场馆建设必然存在的阶段性。政府要确保总系统下对每阶段、每时期的科学把控,确保各个阶段规划的有序实施。最后,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要把握场馆未来发展的预见性,体现出阶段发展与未来发展的系统契合,充分发挥场馆建设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2.2 社会公共性
公共体育服务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位置,建设惠及民众、满足群众需求的体育设施,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综合体现。体育场馆社区化是对接全民健身实施的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体现社会公共性将是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体现社会公共性,保障场馆建设的公共体育权益,就需要强调场馆与全民大众的深入联系,具备服务大众的基本功能。1)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要体现场馆资源配置的社会公共性,面对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的社区居民要提供基本无差别和相对均等化的场馆服务,让居民都有权享有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居民基本权益。2)要体现场馆服务的社会公共性,具备人性化,面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居民要提供有差别的、符合地区文化特色的体育场馆服务,不搞场馆统一化,让居民都有权享有参与和弘扬特色文化的权利。
2.3 建设创新性
体育场馆社区化在具备公共性的基础上,要通过外部助力和内部改革使其良性运转,体现场馆创新。1)体育场馆社区建设首先体现制度创新,政府要打破传统体制影响下政府单一的垄断供给,形成政府与市场多核支撑的新局面,体现场馆运营创新,在公共性的基础上强调市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现代体育场馆运营模式[5]。2)体现场馆建设创新,打破大中型体育场馆开展体育活动的单一格局,着力围绕社区与区域配置生活化的小型体育场馆,着力构建渗透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的多元开放格局;3)体现场馆资源配置创新,场馆建设要强调 “新、改、扩”,提高整体场馆资源总量,同时要盘活存量体现场馆可持续发展与设施关联效应;4)体现场馆管理创新,国家要统筹兼顾,总体规划确定各阶段发展目标,而场馆后期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交由社会组织或公益组织执行。
2.4 整体保障性
保障居民享受服务是公共服务建设的基本准则,体育场馆社区化要体现这一基本准则,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需求,就必须具有整体保障性。1)国家一级管理主体对于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要体现整体保障性,整体保障场馆区域配备的导向性与可行性,做好前期调研工作,顺应居民意愿,围绕便于居民生活和体育参与的小区或社区进行区域化场馆建设,保障满足区域内居民对场馆资源的合理需求。2)社会二级主体对于体育场馆社区化运营要体现整体保障性,保障场馆运营下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做好国家指定体育活动以及全民健身工作,确保居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整体保障性。
3.1 居民需求问题分析
居民需求指社会大众在一定时间内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总和。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健康中国的提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越来越强烈。体育场馆社区化与公共服务本质的一致性,决定了场馆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居民实际需求进行细致分析,以满足居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总需求[6]。
3.1.1 场馆设施的主要需求 国家体育总局于2014在全国10个省(区、市)对 6~69岁人群的体育健康活动进行入户调查。调查显示群众对健身场地设施的需求依然较大,“缺乏场地设施”是影响健身的障碍。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以下简称公告),指出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缺乏场地设施”依然是制约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2016年《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文中指出2014年底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1.5 m2,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需要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7]。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不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场馆设施的主要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体现决定了场馆社区化在建设过程中,密切联系全民健身实施,解决主要矛盾满足主要需求的任务。
3.1.2 体育活动的多元需求 体育活动是体育的本质所在,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核心,而满足居民体育活动的多元文化需求同样是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标准。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日益增长,消费方式逐渐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8]。但据《公告》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 20岁及以上人群体育锻炼项目较为单一,主要为“健身走”和“跑步”,参与形式极为局限,缺乏锻炼指导。这反映出当前公共体育服务的欠缺,以及人们对公共体育服务在开展项目、组织形式、业务指导的多元需求。在全民健身战略升级与健康中国指引下,未来几年体育将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的带头效应,重大体育赛事和群众体育协同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短板补齐,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等方面展开工作,这势必激发人民群众多元体育活动需求的日益增长。这些因素决定了场馆社区化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密切联系体育活动开展进程,满足居民体育活动的多元需求。
3.2 政府总供给问题分析
公共体育服务的政府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和维护社会公民的公共体育利益,提供的可供居民最终使用的公共体育设施与服务的总量[9]。当前社会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明显提升,但社会发展失衡也悄然存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同样存在着政府供给短缺的突出问题。体育场馆社区化作为公共体育服务总供给的一环,在总体规划中场馆供给自然要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3.2.1 体育文化特色影响场馆供给差异化 “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以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大力宣传运动项目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发挥区域特色文化遗产的作用。”[3]地区特色与文化多样性是形成多元文化的主要原因,我国民族众多,社区居民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时具有不同的体育文化特色,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这与地区、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密切联系。公共体育服务不仅要体现供给的均等化,还要强调符合居民特色的公共服务供给的差异化,使不同的体育文化得以不断调试和创新、传承与发展。因此,建立与居民体育文化特色相一致的体育场馆,保障地区准文化和民族亚文化的多样性,这些因素决定了场馆社区化因体育文化特色不同而表现出的特异性。
3.2.2 生活方式影响场馆供给生活化 生活方式是评价居民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当前社会节奏加快致使生活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社区居民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时具有明显的生活特点。根据《公报》数据显示,居民选择 1 000米以内就近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为 59.2%,22.5%的居民认为体育场馆离期望值“相差较远”,希望在社区附近建设健身场所的人数为 87.5%[10]。此外,还存在居民活动时间与场馆开放时间不对应问题,部分学校体育场馆与公共体育场馆在早上、晚上这一居民高频锻炼时间内不对外开发。生活空间、生活时间、行为习惯等是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表达,当前居民对生活性体育场馆的迫切需求,反映出场馆建设与居民生活贴合度的关系,这些因素决定了场馆社区化供给因生活方式不同而表现出的生活性。
体育场馆社区化是公共体育服务配置的新概念,应在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下,以社区化为载体,居民广泛参与为核心,以区域为依托配置体育资源,满足居民需求为目的的一种场馆供给模式。我国社区存在和划分的千差万别,决定了体育场馆建设首先依据社区实际,确定场馆供给的区域性,以期实现公共体育场馆总供给的相对均等化,也就是说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不单单是狭义上的小区配置体育场馆或社区配置体育场馆的概念,应重点强调区域性[11]。区域性场馆供给是围绕社区存在的体育文化特色、生活方式的客观实际与居民物质、文化的总需求,确定场馆供给的区域划分,判定场馆建设的可行性以及对接居民需求的能力,从而决定场馆区域供给的均等化、差异化、生活化。
4.1 以满足主要需求为出发点确定场馆供给的区域均等化
解决物质供给不足的主要矛盾,需要根据地区存在的客观实际,合理开发与运用社区与其他体育资源的相互联系,规划社区和区域性体育场馆,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12]。确定场馆供给的区域均等化要体现场馆利用最优化和需求满意最大化,摒弃盲目追求“求大、求新”的场馆建设思路,充分考虑居民需求因素,以建设能力与实际需求确定的场馆供给的相对均等化,形成场馆供给的区域性覆盖,满足社区居民的主要需求,解决主要矛盾。1)对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社区要围绕社区或居民小区进行场馆社区化供给,以社区为载体、区域为依托,实现社区或小区区域内的场馆供给的相对均等化。2)打破单一围绕城市社区建设体育场馆的弊端,逐步向乡镇(街道)、行政村体育活动的中心区域适度倾斜,以居民聚集中心或文化活动中心为单位进行场馆区域化供给。3)对于体育需求较低的地区同样进行区域化供给,但要体现特殊性,重点围绕学校区域进行场馆配置,形成“一馆多用”的区域性供给,以达到满足与带动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
4.2 依据社区体育文化特色与居民文化需求确定场馆供给的区域差异化
在满足居民主要需求后,还需确定符合居民体育活动开展进程与文化特色的差异化区域场馆供给,杜绝单一场馆供给模式,深入了解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现状,建立与文化特色相协调的特色区域场馆,不断提高场馆供给与居民文化的契合,特别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俗文化、乡村农味农趣文化的场馆承载力度,提升文化在社区内的创新、传承与发展。同时,找准新时期社区居民在体育发展导向下对项目开展、组织形式、业务指导的多元化体育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供给,以全民健身为中心丰富项目开展,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活动组织形式和场馆业务指导,分层分类做好活动开展工作,基于居民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需求,确定场馆供给的区域差异化。
4.3 依据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确定场馆供给的区域生活化
体育场馆社区化作为公共体育服务,在建设过程中要强调政府供给与生活方式的联系,场馆要与居民生活结合,高效融入社区生活,用之于民、利之于民,满足居民参与全民健身的生活化需求。国家政府作为建设主体需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场馆建设,紧密联系《“十三五”公共体育普及工程实施方案》《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等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任务与要求,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对体育场馆的需求,否定场馆建设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依据居民的生活化需求,建立与居民生活方式相一致的生活性区域场馆。以普及性广、关注度高、生活性较强的项目做为场馆供给的切入点,根据居民生活空间、生活时间确定场馆选址与场馆布局,注重居民就近参与,场馆开放强调与社区居民行为习惯、生活节奏的联系。
4.4 依据居民总需求关系确定场馆供给的适当倾斜
实现供需平衡是公共体育供给的最终归宿,但在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通盘考虑政府总供给与居民总需求关系,在基本实现供需均衡的基础上,允许场馆局部性的供大于求和求大于供,形成场馆供给的适当倾斜。对于体育需求较高的社区或者区域需要判定场馆供给是否小于需求供给,场馆是否能够惠及社区居民,从需要潜力入手,合理增加潜在当量,尽可能实现政府供给略大于居民需求的超前性对接。但对于体育需求较小的社区或者区域需要判定场馆供给是否大于需求供给,是否超出能力范围,是否社区或者区域内是否存在场馆存量,从原有场馆资源入手,注重社区化与周围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交叉关联,以周围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作为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的发展点与补充点,把学校体育场馆、赛事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到场馆建设规划当中,合理盘活存量,尽可能实现政府供给略小于居民需求的差异性对接[13]。
全民健身是联系全民健康的战略问题,为解决全民健身背景下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问题,相关学者在国家战略、体制改革、公共服务方面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能够保障居民基本公共体育权利。
应在政府主导支持与多方参与下,重视以社区化为载体,居民广泛参与为核心,以满足居民需求为目的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有效实现体育场馆社会效应,推动全民健身的深入实施。但另一方面,对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的研究仅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深入社区居民实际,在理论与实践层次上完善与丰富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
[1]国家体育总局.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2016-04-10)[2017-01-20].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10/21/30718299_549555819.shtml.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4-10-29.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Z].2016-06-23.
[4]王艳.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的创新途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2):12-15.
[5]张宏.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4):413-415,460.
[6]谭建湘,周良君,陈华.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3(5):43-48.
[7]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Z].2016-05-05.
[8]邵斌,蔡玉军,周曰智,等.体育公共服务的政府供给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4):7-11.
[9]唐刚,彭英.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3):10-24.
[10]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Z].2015 -11-16.
[11]刘仁盛,庞立春.全民健身实施背景下体育场馆社区化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3(8):1-5.
[12]许金锋,麻新远.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困境及破解途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4):37-39,43.
[13]彭英,唐刚.基于需求与满意度耦合视角的“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研究——以成渝实验区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3):3-12.
责任编辑:刘红霞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Fitness Im p lem entation
LIU Rensheng,PANG Lichu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Liaoning,China)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s,on the national fitness backgroun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dium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roblems.Based on relevant theory on the concept and nature of the stadium communitilization,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needed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adium construction from the aggregate 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ship.Finally,it puts forward the community building strateg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venues to carry out fitness in-depth.Itargues that in the contextof national fitness and the community of sports venues as par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based on the government guidance of public nature,giving the new concept of the venues,taking communitilization as the carrier and area as the basis,and residents w idely involved as the core,we should build a network of sports venues thatmeet the equal needs of residents and adapt to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national fitness;gymnasium;communitilization
G80-051
A
1004-0560(2017)03-0055-04
2017-03-20;
2017-05-0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体育核心价值传承与创新的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课题编号:16BTY001)。
刘仁盛(1960—),男,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