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体育教学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2017-11-27 13:30孙卫红张学新
体育教育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讲授体育教学模式

孙卫红, 张学新

(1.岭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复旦大学 心理学系,上海 200433)

高校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体育教学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孙卫红1, 张学新2

(1.岭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复旦大学 心理学系,上海 200433)

体育教学论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在该课程引入一种新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有效结合课堂讲授和讨论教学的优势,为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途径,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建立了一种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很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能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改革。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践,提出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改革;高校体育;高等教育;教学评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张德江认为目前高校学生“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的现象制约着培养质量的提高[1],高校学生不注重课堂,不重视思考,不会主动学习的现状令人担忧。这种情况下,关于教学改革的研究形成热潮,但在众多研究中,真正能触及问题核心,且具有可操作、可行性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目前我国对高校体育教学论相关的研究集中在学科性质、内容等问题的思辨探讨上,对于该课程教学的研究很少。本文通过梳理体育教学论教学中的问题,结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论课程中的运用,提出体育教学论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1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实践取向”理念被引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关于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也更加成熟而理性[2]。作为一门培养师范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专业课程,学科教学论如何实施实践教学更是得到了重视和关注。学科教学论不管是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还是具备教学设计、说课和上课等教学技能,都离不开实践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体育教学论课程更是需要有极具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全国性以及各省、各地区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很多,对体育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基本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显得尤为迫切。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以理论课定位体育教学论。通过对12所高校体育教学论教学情况的调查,周雪林发现包括讨论、观摩、案例分析在内的实践教学所占课程总教学时数的比例最高为44%,最低为12%。这说明尽管承认实践教学在体育教学论课程的学习中很重要,但教学方式依然是“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为辅”[3]。因为采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论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课堂参与,学生往往无法在学习中融入自己的经验,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对理论知识的简单复制,无法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理论成了师范生记忆的材料和应付考试的内容[2]。可见,体育教学论的实践教学部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即使开展实践教学,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依然不够系统和深入,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体育教学论课程的学习,是对学生已有的体育教学感性认识进行重组、完善,是从教师的角度,把体育教学活动根据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等各要素进行安排和设计。这不仅需要有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入,还需要实践运用,在理解、运用中不断思考,完善原有认识,最终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和认识。如果实践的目的只是为理论的学习提供支撑,学生只能做到知识的复制、理解,而无法提升到运用的层面。因此只有通过实践运用,让学生在感性认识上实现教学知识的重组,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学习目的,“寄理论性和应用性寓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性质”[4]才能在课程实施中得以体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为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2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环节

针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在分析传统讲授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各自优势和局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因为该模式强调课堂的一半属于教师,另一半属于学生,所以称为“对分课堂”。其核心理念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既发挥教师课堂讲授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又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和交互讨论。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复制、理解,更应该是运用、创造。对分课堂模式包括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教学环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5]。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只讲授理论框架和重点、难点,避免照本宣科,课堂讲授是学生进行内化吸收和讨论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结合课堂讲授,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进行知识的整合,这个环节强调学生独立学习,重点在于学习态度;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学生回到课堂根据教师的讨论主题进行交互式讨论和学习。显然,讨论环节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并且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界限清晰,内容上相互联系,共同完成课程总的教学目标。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中小学在不同学科中实施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日益凸显。不管是课程实施者还是教学评价者都感受到对分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负担减轻,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生动活泼”[6-7],“教—学”活动成为教师自我实现的舞台,也成为学生自我实现的舞台[8]。

3 体育教学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3.1 树立交往互动式教学观,重视学思结合

传统讲授式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教学只是关注知识的授受过程,忽视课堂师生的交往与互动。由于注重教师的讲解,学生习惯被动的倾听,而忽视思考,学与思出现分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指导作用难以得到发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性和教学的情景互动性,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结合起来[9]。由此,首先需要建立交往互动的教学观,重视课堂中学生的学思结合。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0]。体育教学论课程因为内容的动态性、个性化特点,更应重视课堂师生的互动。体育教学论课堂上,每个学生因其已有的中小学体育课经历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体育教学有着个人的体会和感性认识。面对统一化的教学理论,不同个体将建构自己不同的教学理解。这是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的基础,如果忽视学生这种自我建构的教学认识,教学只能成为“单方面”的信息输出,教学效果必然是低效的。

正因为体育教学论这种特殊的课程性质,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以往单向的知识传递转向交往互动的教学观。通过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把教师讲解与学生思考紧密结合起来,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知识、情感、思维方面的互动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实现。学生不仅能掌握体育教学技能,更能够获得智力、情感、态度方面的提升,最终实现学思结合。

3.2 加强教材和学情分析,完成教学环节设计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环节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对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学习基础的分析非常重要。

体育教学论与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材教法、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课程构成提升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课程群。各门课程的内容相互联系,在教学目标上各有侧重。体育教学论课程的目的更侧重对理论的运用和实践,是体育教学能力课程群里理论和实践结合最为紧密的课程。由此在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围绕体育教学的基本问题,构建相互联系、主题明晰的问题串,内容包括:“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主体、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设计和实践、体育教学评价”等等。每一个问题的学习都包含教师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首先抽离最为核心的概念、理论知识作为讲授内容;以此为基础,设计难度适宜的作业,作为学生课外学习消化的内容;讨论课即以学生作业为主要内容,并通过相应的讨论主题设计,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进行总结,最终实现学生自己对主题问题的重新认识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以体育教学目标为例,学生学习这一主题的最终目的是深入理解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目标问题。鉴于学生以往对教案相关知识的了解及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教案中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展开学习。为此设计的讲授内容重点为“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和分类”,通过讲授,让学生首先清楚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问题。以此为基础,设计作业内容:“修改给定教案中的体育教学目标。”学生因为思考不同,作业答案也不同,由此在讨论课上交流彼此修改的作业就非常必要,也为讨论的开展提供了可能。通过讨论,同学们逐渐接受其他同学对问题思考的优点,也明确自己在修改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最终小组可以总结出教案中体育教学目标撰写的相关要求。至此,学生通过听课、独立学习,以及与同学的交流,不断思考,不仅完善了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也提高了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3 改革教学评价,注重学生参与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教学效果的判断,也是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因素。以往体育教学论课程考试注重的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学生往往重视最后考试突击,不太关注课堂学习。这种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并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方面无法进行评价。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结合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课程成绩不仅包括期末考试成绩,还包括作业成绩,且每次作业都直接纳入学生课程成绩。作业评价遵循“让低要求者能有一个保底的学习规划,让高要求者能有展示优异的空间”的要求[5],根据学生每次作业的完成情况给予相应成绩。学习能力强、作业内容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拿到作业的最高分,学习能力较差,但只要能完成作业也能有最基本的作业分。此外,根据小组讨论情况,给予小组成员相应分数,这样不仅能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查了学生的思考、交流以及学习能力。

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程度。从讲授环节开始,通过跟学生梳理问题的重点以及阐明教师讲授与作业、讨论之间的关系,学生意识到讲授的重要性,课堂学习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在内化和讨论环节,因为每次的学习情况都将通过作业分数和讨论分数得以体现,学生学习的紧迫性和积极性自然提升。为避免学生为了获得讨论分数,只是积极撰写讨论总结,而不深入交流问题的情况,一般设计多个讨论问题,层层深入,并逐步下达讨论任务,让学生一步一步根据问题深入讨论。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采用不同的鼓励方式,理解能力强的小组一般通过汇报讨论结果和回答问题的方式鼓励他们进行展示,提高学习自信心。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小组主要在讨论过程中多加指导和鼓励,同样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4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

3.4.1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布卢姆认为:“评估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的办法,是观察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11]体育教学论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交流三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学生有着非常明确且具体的目标,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大大提高。尤其讨论环节,因为准备充分,主题明确,讨论的针对性、实效性显著。通过这种交互式学习,学生很乐于思考,并且常常因为认识的变化而产生自信心,进而更愿意投入下次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因为学习的进步而获得成就感,因为表达而获得自我存在的满足感,不仅得到认识上的提升,而且获得更多的自信、愉悦和学习效果。

3.4.2 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

“对分课堂”最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堂,主动学习。为了更好地设计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教师自然地放下权威,耐心地通过作业和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重新审视自己讲授部分的框架、重难点,更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和讨论环节的问题。学生可以更多地审查自己知识结构中的不足,进而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与教师的互动,获得弥补和完善。在运用对分的过程中,因为肯定教师和学生两者的价值和意义,并有作业、讨论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提供平台,教学成为真正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活动,课堂成为真正明确教师和学生权利和责任的课堂。在这种权责分明的交互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成为一种真正平等、合作的关系。

3.4.3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对分课堂上,教师只需把握重点,把其他内容留给学生学习,教师少了机械性讲授的部分,多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因此,对分课堂教学要求体育教学论教师加强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提炼讲授的重点,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基础设计作业和讨论的问题。不仅对教学理论进行研究,还需要深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把握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要求,并在体育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通过这种良性的互动,教师自身的理论研究深度和教学指导能力都得以提升,最终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3.4.4 推进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改革

作为一门教导学生如何教学的课程,体育教学论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教师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反思教学理论。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的本质,领悟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为以后自身开展教学活动建立基本而正确的认识。学生不仅具备基本的体育教学理论和技能,而且有着创新性的教学能力,实现多维发展。

显然,体育教学论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创新能力,其本身的教学模式也深深影响着学生教学理念的形成,因此在以后的岗位工作中不仅能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能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改革。

4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4.1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更新是开展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视,这与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开始了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的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12]。所以在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首先应根据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深入理解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方式,通过有效的教师指导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其次,信息化社会对高校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课堂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必然要反映现代课堂教学这种新的变化和要求,重视学生课堂参与的能动性、创新性,鼓励和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创造性地建构自己的教学理解。

4.2 提高体育教学论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是开展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成败。这要求教师紧跟教学改革要求,不断开展教学反思。体育教学论课程兼有“学科性”和“教育性”特点,体育教学论教师不仅肩负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责任,其本身的教学行为也成为师范生的示范。教学研究成为教学论教师最本质的职业追求[1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结合传统的课堂讲授和讨论教学模式优点,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和创新,这对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反思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在开展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学论教师应当积极投身于教学学术研究,紧跟国家教育发展步伐和课程教学改革动态。基于体育教学实践成果,不断深化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认识,拓展教学研究视野,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4.3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还有赖于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更新评价观念,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不仅评价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还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不仅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思维、态度、情感的提升。为此,可从评价内容、手段、形式和目的等方面完善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定,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基于以往对教师评价的不足,需要对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构建促进教师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推进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更好地推动体育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5 结语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论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由此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师能力和课程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开展体育教学论教学模式的改革,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1] 张德江.激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38-40.

[2] 陈萍.实践取向理念下开展学科教学论课程情景性学习的策略[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S3):26-28.

[3] 周雪林.我国本科《体育教学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张学忠,毛振明,崔颖波,等.体育教学论的概念、性质、对象和任务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108-111.

[5]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6] 李建铁.基于“对分课堂”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8):93-95.

[7] 饶俊峰.对分课堂在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43.

[8] 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71-74.

[9] 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10] 王梅.组际交往互动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1] 张金学,张宝歌.构建探究讨论式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32-34.

[12] 赵利,田雨普.体育教学论发展:反观与前瞻的沉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4):58-61.

[13] 罗明礼.学科教学论教师的职业困惑、原因及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21):75-77.

DesignandApplicationofClassDivisionTeachingModeBasedonP.E.TeachingTheory

SUN Weihong1, ZHANG Xuexin2

(1.Sport Dept., Lingnan Normal Inst., Zhanjiang 524048, China;2. Psychology Dept., Fudan Univ., Shanghai 200433, China)

The P.E. teaching theory course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current course in universities focuses on theory while paying less attention to practice. The class division teaching model can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class teaching and discuss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the students. It can establish the 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and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he paper proposes to establish the advanced teaching concept, improve the teaching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teachers and reform the course assessment system.

P.E. teaching theory; division class;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reform; university sport; high education; teaching assessment

广东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2015GXJK083),岭南师范学院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LSJG014)。

孙卫红(1977-),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G807.01

A

1672-268X(2017)06-0070-04

2017-09-25)

猜你喜欢
讲授体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的“体育梦”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