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丹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中国与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陈 丹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对中国与加拿大冬季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培养模式进行目标、来源、训练管理、竞赛状况、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将其先进经验与我国冬季运动项目运动员培养实践相结合,为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提供一些参考,探索我国冬季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培养模式.
中国;加拿大 ;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模式
近年来,加拿大在世界冬季运动项目方面地位日益上升,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冬季运动项目人才培养模式。而反观我国,运动员培养模式受限于“举国体制”,带有很浓的计划经济特点,使得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出现了诸多不能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形式的弊端,呈现出诸多问题。如冬季运动项目发展缓慢,运动员训练管理手段单一,后备人才缺乏,运动员文化素养较低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中国与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将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实践相结合,为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一些参考。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与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教育学、体育学相关著作、文献,以及我国关于培养运动员的相关政策法规文件。通过文献的搜集、查阅、整理和分析,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与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现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2.2 访谈法
本研究通过邮件、电话、面谈等方式与中国、加拿大的体育专家、冬季项目运动员、教练员进行访谈,以此获取了第一手资料。
1.2.3 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收集与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对中国与加拿大两国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目标、运动员来源、训练管理、运动项目竞赛状况、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分析比较。
2.1 中国与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目标的比较
2.1.1 中国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目标
中国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目标与其他项目运动员的培养目标一致,即为国争光、为本地区争光。所谓“为国争光”就是运动员在世界及国际竞赛中夺取奖牌、创造新纪录,争得荣誉与光彩,使人们的思想上获得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自然流露出的崇敬、敬佩的情感;二是对自然情感进行了加工的政治情感,由此升华为一种内在动力。
在我国竞技体育中有其突出的“为国争光”的政治情感,通常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国内广大人民来说,充分显示了国家的强大实力,有效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振奋亿万群众的壮志豪情,鼓舞奋发进取精神,增强对党与国家的精神凝聚力,形成一种“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精神动力。二是在海外侨胞中,作为炎黄子孙在看到祖国强大时,激发与振奋了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表现出一种政治情愫,通过为国争光夺取金牌,弘扬国威,使海外侨胞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发展更加关怀与支持。三是在世界人民中,通过体育健儿“为国争光”展示我国的形象与风采,显现中华民族发奋图强、不断进取的奋斗向上精神。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以51块金牌高居金牌榜首时,令世人刮目相看。同时,通过参与国际体育赛事,增进了我国运动员与各国运动员、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了解,成为特别的外交载体,对于拓宽国际交往渠道,扩大国际影响起到了特殊作用。另外,在国内各类体育竞赛中,竞技体育同样存在着“为本地区争光”的功能,在国内竞赛中以运动员代表某一地区参加比赛,其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代表了本地区的竞技水平,为本地区争得了荣誉。通过“争光”活动,不断满足社会的心理与精神需求。
2.1.2 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的培养目标
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多数是在大学中培养出来的,高水平的冬季项目运动员就读于不同的大学,训练一般都在各省相应的运动项目协会所管理的俱乐部进行。其培养目标有两个部分,一是根据所在大学与社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二是由其所从事运动项目的协会根据国家需要制定运动员长期发展模式,通过此模式培养为不同项目运动员提供系统的、鲜明的,能够使不同项目运动员去追求世界水平与终身参与运动的途径。其不同运动项目协会为运动员提出培养目标体系,总体目标为:在冬季项目中获得其从事该项目的运动乐趣,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更要注重运动员自身的需要,追求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的培养,塑造完美人格,提高自身健康状态,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在从事运动项目过程中享受学习与运动的快乐,时刻准备迎接挑战,激发自身潜能。同时,在总体目标之下,设立健康、快乐、感恩、服务社会等多个小目标,在每个小目标中都要有具体的可实施操作的目标。获取优异的运动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更多的是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2.1.3 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目标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比较发现,中国和加拿大在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目标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国运动员的培养基于生理参数的外部原因选择早期专业化,青少年集中发展单一专项,不用考虑资金问题。运动员选择运动项目往往立足于对奥运金牌的追求,过早地进行单一专业化训练。发展运动员的培养费用都由国家或地区投入。而加拿大运动员培养体现了多元化特点,青少年尝试发展多种体育运动,选择当运动员是因为自己喜欢和适合,其参与专业训练的过程体现的是对理想的追寻。
通过两个国家针对运动员培养目标的研究,发现中国目前冬季项目运动员的培养体系并不完善,往往注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升,忽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追求的是在短期内满足国际竞技体育的竞争需求,强调“为国争光”的政治目的,强调“金牌至上”的培养目标。加拿大对冬季项目运动员的培养体系在注重竞技体育成绩的同时,还注重所从事运动项目的教育价值,致力于培养文化教育、道德情操、竞技水平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和全面发展。其对于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的启示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应根据当前社会发展与运动员的实际需要,构建更科学、实践性更强的培养目标体系;二是培养目标体系中应突出其教育性;三是制定与运动员全面发展相关的可操作性的具体目标。
2.2 中国与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来源的比较
2.2.1 中国与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来源
我国运动员培养体制已经实施了几十年,被称为“举国体制”,其体系比较完整,结构比较合理,运动员的培养具有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主要通过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业余体校与中专体育学校、省体工队、国家队四级选拔。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主要来源于不同运动项目的俱乐部,运动员与其他学生一样,通过小学、中学学习后进入大学,没有我国的降分、特招等特殊待遇,从事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科学文化素质与其他学生并没有差异。不同运动项目协会在运动员培养方面充分考虑其长远发展、全面发展,形成了科学、完备的培养模式。其发展规划针对于每一个儿童,每一位运动员不同的需求进行制定。其培养理念中不仅关注竞赛场上的成就,而且致力于完美人格的塑造,自信心、自尊心的养成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的培养分为七个阶段:一是活动认知阶段(0-6岁),此阶段以活动、游戏、兴趣培养为主,在不同的环境里实现儿童的灵活性、平衡性、协调性的培养,使其获得更多的快乐;二是基础活动阶段(6-9岁),是兴趣与认知培养阶段,旨在让儿童了解体育运动魅力;三是基础训练阶段(女性:8-11岁,男性:9-12岁),比如:滑冰、滑雪运动,从最基础的滑行及弯道开始训练,以一般性运动技能为主,此阶段不能过度强调技术水平和要求,以防止因强度太大而失去兴趣;四是专业训练阶段(女性:11-15岁,男性:12-16岁),运动员开始增加训练强度,提高心肺功能及耐力,以奠定专业运动基础及长期发展为主,训练时间与强度相对增加,以训练技能及身体能力为主,不以比赛为目的;五是训练到竞赛阶段(女性:15-21岁,男:16-23岁),此阶段进入专业性训练及竞赛,以单一项目为主。运动员需进行有氧、无氧训练,需关注比赛成绩,需要学习运动营养、伤病预防、运动心理、运动康复等内容;六是从训练到取得胜利的阶段(女性19岁以上,男性18岁以上),开始作为专业的全职运动员,在政府的一定经费保障下,以实现奥运会获奖为目的;七是群众体育模式,以群众体育为基础,实现健康的生活状态,使运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更高阶段的体育运动形成互补。其中前三阶段是基本身体素质、兴趣培养阶段,后四个阶段是卓越的进阶阶段。
2.2.2 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来源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由于培养体制的原因,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成绩的提升,加拿大对运动员的培养实行的是双轨制培养模式,教育系统负责运动员文化水平的提升,体育协会负责竞技成绩方面的提升,实现了运动员培养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其对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的启示在于:一是制定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规划;二是加强体育与教育系统的合作,促进运动员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
2.3 中国与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训练管理的比较
2.3.1 中国冬季项目运动员训练管理
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在不同等级、不同时间段训练有所不同,根据比赛需要也有较大的变化。雪上运动项目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多数以雪季训练为主,非雪季主要以辅助练习为主。与加拿大等冰雪强国相比,我国冬季项目发展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在冬奥会中,一直有“重雪轻冰”、“得雪者得天下”之说,如索契冬奥会全部98枚金牌中,雪上项目有69枚,占70%。而我国军团恰恰是“冰强雪弱”,3枚金牌全部来自冰上项目。按照我国2022年北京冬奥会102项布局,雪上项目仍占总项目数的70%。而值得一提的是,雪上项目训练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的3月中下旬,全年雪上训练时间不足5个月,成为我国雪上项目发展缓慢、运动成绩不突出的重要因素。因此,雪上项目非雪期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至今没有冬季雪上项目的室内滑雪训练馆与非雪期辅助训练场馆。从查阅资料看,我国很多冬季项目运动员训练时间、运动负荷及强度没有达到高水平训练的要求,这成为了制约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成绩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3.2 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训练管理
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的训练由各省不同运动项目俱乐部进行管理。不同运动项目俱乐部由各省和地区运动项目协会管理。各省与地区的协会又由加拿大不同运动项目协会统筹管理。不同运动项目协会与各自运动项目俱乐部合作,致力于通过不断提高运动项目规划质量来完成运动员的训练管理,对重点项目和选手进行集中投入,以保证优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成熟商业运作模式的介入,有大量的资金可以保障优秀运动员在世界各地选择雪期、冰期进行全年训练。运动管理团队的专业化管理,从经济人、科研、医疗、体能、技术等全方位促进运动员发展。在加拿大的冬季项目运动员中,由于管理理念的有效激发,形成了积极的、主动的训练态度。可见,加拿大冬季项目训练是系统的、持续的,其训练在时间、负荷安排上较为合理、科学。
2.3.3 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训练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在保证我国冰上优势项目发展的同时,应该借鉴加拿大先进的运动员训练管理理念,拓展雪上项目的发展布局;加拿大专业团队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员训练管理体系,是我国现阶段冬季运动项目发展比较欠缺的环节。我国运动员训练管理呈现“不管就松、一管就死”的普遍现象,运动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牺牲运动员文化学习的时间来保障运动训练的平衡,采取特招与降低文化课分数线的方法缓解运动员学习的压力,唯运动成绩论,文化素质方面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加拿大对运动员与其他学生一样,在学习上没有特殊待遇。借鉴加拿大运动员训练管理体系,我国应重视运动员的科学文化学习,制定有效约束与激励机制,解决运动员学训矛盾。结合我国实际,采取弹性学制,确保运动员达到国家教育标准,设立专门奖学金,激发运动员学习热情。
2.4 中国与加拿大冬季项目竞赛状况的比较
2.4.1 中国冬季项目竞赛状况
我国当下执行的运动竞赛制度是在国家体育总局统一指导与协调下,由各个项目运动管理中心与各个运动项目协会共同制订并颁发的,旨在全面系统安排与调控各级各类竞赛,实现竞赛的系统性、计划性与目的性,以此促进训练与竞赛的有机结合,同时调动广大群众参加运动健身的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发现与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不断提高竞技水平,进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冬季项目的发展。
在竞赛组织方面,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市级,每年进行的国家级竞赛有联赛、青年锦标赛以及单项锦标赛。省市及地区比赛一般由各省市及地区根据各自情况举行。
2.4.2 加拿大冬季项目竞赛状况
加拿大冬季项目竞赛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及地区级,竞赛组织依据竞赛水平与参赛者的发展阶段区分。国家级比赛是有级别限制的,参加国际级比赛的运动员是通过选拔优胜者参加。省级与地区级竞赛一般由各运动项目分支协会组织管理,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参与的人数进行竞赛项目的安排。协会会考虑运动员的年龄等情况,确定运动员适合参与的运动项目。运动竞赛有单项竞赛、全能竞赛以及集体追逐赛等,运动员报名时可根据自己的年龄与运动成绩范围进行选择编组与结队。加拿大每年举行的竞赛活动非常多,有单项锦标赛与联赛、国际竞赛选拔赛等。据了解,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平均每年能参加7次以上的比赛,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机会是比较多的。
由于当前运动训练“以赛代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成为训练的一种特殊方式。各个国家竞赛活动次数在明显增加。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每年参加竞赛的种类与次数增多,很好地丰富了运动员的竞赛经验,有效地促进了运动员竞技成绩的提高。同时,运动员在频繁的参加比赛过程中也能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在训练中及时解决,更有助于竞技成绩的提高。加拿大冬季项目竞赛体系严密,比赛种类较多,有利于冬季项目运动员的培养。
2.4.3 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竞赛状况对中国的启示
加拿大冬季项目竞赛给我国的启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充分利用国家体育发展社会化、市场化契机,积极进行冬季项目竞赛体制改革;二是组织各个层面的冬季项目运动员竞赛,形成多层次与多样化的冬季项目竞赛体系;三是搞活竞赛,通过多种形式的冬季项目竞赛推动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竞技水平快速发展。
2.5 中国与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训练经费的比较
2.5.1 中国冬季项目运动员训练经费情况
根据资料显示,我国运动员自开始进行训练到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训练、比赛时的衣食住行费用,教练员、科研人员、队医等费用,以及为保障训练、比赛所进行的场地设备投入,还要保障竞技体育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等费用,人、财、物的投入极大。有关统计显示,运动员成长为一名奥运会选手的投入至少需要400—500万元,有的远远超过这些。2008年8月24日中国奥委会主席刘鹏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国家每年对体育的投资为8亿元。北京奥运会中国共获51金,每枚金牌的投入在1570万元左右。而冬季项目运动员由于受到器材装备、气候条件等影响,投入的训练经费将更多。
2.5.2 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训练经费情况
加拿大冬季项目优秀运动员一般都在大学培养,训练经费充足,来源比较广泛,包括经营许可合约、长期与短期赞助商、体育联合会以及学生自筹等。其训练经费是与运动员的竞技成绩直接相关的,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得到的资助就多,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多元,国家队运动员的训练经费也是由国家负担的。加拿大竞技体育运动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较高,商业化运作模式较为明显,这种运作模式也为其运动员训练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同时为优秀运动员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基础。
2.5.3 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训练经费情况对中国的启示
加拿大开辟了多种途径和方法筹措训练经费,其形成了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商业化运作明显。其对我国的启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社会化与市场化竞赛运作体系,探索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二是强化商业化运作,通过广泛招商,探索形成多途径经费筹措体制。
3.1 结论
1)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目标体系比较完善。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目标体系比较单一,过多地重注竞技成绩,忽视运动员科学文化素养。
2)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综合素质较低,学训矛盾突出,训练缺乏时间、负荷的科学性,往往以牺牲运动员的科学文化学习时间进行训练。加拿大冬季项目运动员综合素质较高,采用双轨制的训练与学习管理形式,对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很有利。
3)我国冬季项目竞赛主要依靠政府进行组织实施,竞赛组织内容相对单一,没有形成冬季项目运动员竞赛机制。加拿大冬季项目竞赛体系较为完善,对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具有促进作用。
3.2 建议
1)针对我国目前冬季运动项目运动员培养目标单一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重新构建突出教育性、注重培养目标多元化。
2)加强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联系,增强合作,明确对运动员的管理职责,促进冬季项目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制定自小学到大学一条龙的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规划。
3)在冬季项目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坚持不降低科学文化知识考核标准,可适当采取延长学习年限的方式,达到国家要求的教育标准。建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增设奖学金,鼓励运动员注重科学文化的学习,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1] 马毅,吕晶红.我国备战2022年冬奥会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问题探究[J].体育科学,2016,36(4):3-10.
[2] 韩丹.论我国争光竞技的功能变化与改革出路[J].体育与科学,2000,21(4):10-16.
[3] 全海英,何敏学.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还能坚持多久[J].体育学刊,2011,18(3):20-25.
[4] 丁玲娣.淡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体制模式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2),6-9.
[5] 董官清,鞠成军.自由教育理念与职业体育价值观的互动与融合—美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基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4):13-16.
[6] 黄琳,吴希林.中法运动员文化教育对比及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1,32(6):84-88.
[7] 唐丽,吴希林等.英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及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4,35(5):80-84.
[8] 陶于.江、浙、沪部分奥运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3):49-52.
[9] 王立国,曹国林.我国竞技运动员文化素养培养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5):9-12.
[10] 吴伟,宋雪琳等.论运动员科学文化素质的内涵及其培养[J].山西体育科技,2009,29(3):76-79.
[11] 杨雪梅.关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人才,2011(7):177.
[12] 杨烨.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61-64.
[13] 胡安义,吴希林,蔡开明.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3(9):67-70.
[14] 姜龙江,张卫新,姜馨.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冰雪运动,2013(1):79-83.
[15] 李荣,徐勤儿,于楼成.中、荷、澳三国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9):27-30.
[16] 李秋晶,对我国冰雪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匮乏问题的探讨[J].冰雪运动,2000(1):75-76.
[17] 林艳冰.哈尔滨冰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59-71.
[18] 韩丹.论我国争光竞技的功能变化与改革出路[J].体育与科学,2000,21(4):10-16.
[19] 全海英,何敏学.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还能坚持多久[J].体育学刊,2011,18(3):20-25.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ining Patterns of Chinese and Canadian Winter Sports Athletes
CHEN Dan
(College of Management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China)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Chinese and Canadian winter sports athlete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 method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combines their advanced experience with the training practice of winter athletes in China to provide some training for winter athletes in China Reference, to explore China's winter sports athletes training model.
China; Canada; winter project athletes; training mode
2017-02-29;
2017-03-30
陈丹(198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赛事组织。
G862
A
1672-1365(2017)02-0054-05
◀运动训练与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