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素养缺失现状及教学启示

2017-11-27 06:11陈晓宏朱二刚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意识技能

陈晓宏 朱二刚

(皖南医学院 体育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大学生体育素养缺失现状及教学启示

陈晓宏 朱二刚

(皖南医学院 体育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从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研究入手,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及归纳等方法,对体育素养的概念进行解读,厘清体育素养与体育素质、文化素养、健康素养等之间的关系。针对体育素养各构成要素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探讨,指出大学生体育素养缺失主要表现在体育知识缺乏、运动技能低下、体育意识薄弱、体育德育模糊、体育精神匮乏等方面。基于此,尝试从构建体育课程评价及运动技能课程内容体系、维护学生体育权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分析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旨在为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水平提供可操作化的手段,进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

体育素养;高校体育教育;体育权利;体育道德;体育精神

近年来,体育素养是国际体育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强调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水平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强调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学生体育素养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层面。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在此阶段认真把握体育素养的内涵并进行针对性的体育素养培育,促使学生对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育意识、体育道德和精神等进行学习、领悟和沉淀,对其走上工作岗位保持锻炼习惯和能力至关重要。现有资料表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由于缺乏终身体育思想引导下的具体、可操作化的手段,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侧面反映出他们的体育素养水平不容乐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1 体育素养的内涵解读

1.1 体育素养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都会面临一个共性问题:由于环境、压力、久坐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形成肥胖和各种慢性病,很难继续进行体育锻炼。基于此,Whitehead在2001年提出了体育素养的哲学概念[1],并明确提出体育素养不是简单的一种存在状态,而是在多元环境中始终通过提高自尊、自信和和谐人际关系等促进人的全面和健康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体育素养这一专业概念被广泛用以国外体育和教育系统,已成为北美和欧洲很多国家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于是,Whitehead在融合其他学者的贡献后,将体育素养的内涵凝练为“个体拥有动机、自信、体育技能和知识,懂得和理解体育价值,并具有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一种能力和倾向”[2],并且需要得到教师、父母和同学的帮助才能得以实现。归纳分析国内外关于体育素养的相关研究后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体育素养由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育意识、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等要素构成。

1.2 体育素养与体育素质的关系

体育素养和体育素质分属于不同的概念体系。体育素质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从事体育相关活动时所具有的体质、意识、技能、个性等的状态总和,侧重于瞬时性和结果,不具备持续性。“素养”主要强调后天的不断学习和积累,因此体育素养和艺术、文学素养等概念更多关注的是技巧和能力,理所当然属于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运动技能、体育理论、道德、精神等多重知识,侧重于连续性和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殊属性。体育素养不能根植于孤立的社会环境中,个体接受体育教育和社会化是提升体育素养、促进全面和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3]。综上所述,身体文化(体质强健、健康等)和精神文化(体育个性、体育意识、体育道德等)是构成体育素养的核心内涵。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过程中,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配合和共同影响,逐步树立学生在身体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独特内在追求。

1.3 体育素养与健康素养的关系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在获取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知识和服务的基础上,做出恰当、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进而有效维护健身行为和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能力。健康素养主要由健康知识、健康意识、健康行为三大维度构成,健康知识是良好体育意识形成的基础,健康意识是健身行为产生的前提,同时,健身行为是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在行为上的外在体现,提升其综合能力是促进自身健康的必由之路[4]。从构成维度上看,体育素养和健康素养都包含“知—信—行”各要素,目的性上存在一致性,提升途径和手段上相互补充,相通相融。体育素养的获得是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结果,必然要求懂得和理解体育价值,进而将体育素养转化成参与和承诺,在此过程中,体育素养与嵌入生命中的体育经历紧密相连。个体的体育经历包含在锻炼中付出的汗水和多种体验,在其成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唤醒和强化体育意识,重构良好体育锻炼行为,进而克服社会环境的制约,构建和提升自身健康素养。可以说,体育素养水平直接决定健康素养成就的高低。

2 体育素养各要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缺失现状

2.1 大学生体育知识缺乏

高校体育教学虽在实践过程逐渐形成了“三自主”、“体育保健课”、“俱乐部”等教学模式,但是体育知识的比重在整体教学中所占比例很低,内容也过多关注在项目起源和规则、动作讲解、教学任务等单纯概念,并且忽略了体育知识的考核,错误引导了学生的不良体育行为,致使未形成系统的体育知识教育体系,学生在运动保健和卫生知识、自身锻炼效果评价、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体育传统文化知识等方面普遍掌握不足,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体育素养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强调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基础上,将运动项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综合考虑,注重体育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进而指导自身体育实践。因此,体育教学中迫切需要将体育知识和健康知识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掌握健康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体育健身的价值和作用,经过内化整合后,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健康理念和意识,进而有利于向终身健身行为转化,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可以在整体上提升学生文化修养,满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2.2 大学生运动技能低下

随着“健康的体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运动技能简单化、娱乐化倾向不断加强,体育课程甚至沦为“过家家”式的游戏,成为调节课业之娱乐工具,名为“发挥学生主动性”或“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为不作为开脱,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效果。归根到底,关键在于未能理清体育素养的核心价值。情感和认知是体育素养的核心因素,真正的体育素养只能在身体活动中体现,并通过“运动技术”这一特定符号形式体现出来,传达出个体独特的实质追求。运动技能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发挥自身体能的最佳方式,表达出人类不断突破自身体能的不懈追求,学生学习运动技术,本身就是超越自身极限的特定身体活动方式,在此过程中通过自我意识对身体的调节和控制,将追求超越的精神融入生活之中,实现自身生命价值。运动技能既是运动的主体和体育的精华所在,又是体育文化的知识载体[5],体育课正是通过运动技术的传习来实现传承体育文化之功能,进而丰富了学生的个性生活,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直接反映出其体育素养的高低。高校体育如果仅靠体育特长生来进行运动技能的传承,必将使“高技能的学生控制比赛,低技能的学生逐渐沦为体育课的边缘人”,失去体育文化之独特作用。

2.3 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

体育意识是指个体对运动促进健康的自我意识进行自我完善,形成的思想、意念和心理内容的综合,包含运动意愿、参与体会、终身锻炼意念、奉献意识等,主要由情感、态度和运动涵养构成,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与他人非语言的交流,感知身体的适应性和意识的流畅性,进而产生积极的自尊和自信。在现今体育教育体制下,忽视了大学生普遍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加之高校间体育资源的不平衡性,大学生体育意识得不到积极有效的引导,导致参与运动竞赛机会匮乏,妨碍了运动参与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具有肥胖、瘦弱、残疾等问题的学生更是表现出一种“集体无意识”特征,无法掌握体育运动的内在规律,往往陷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状况不佳、心理弱势愈加明显”等尴尬境地,影响了自身生命健康权的实现[6]。体育素养“知—信—行”三维度存在因果关系,体育健康信念在其转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体育意识薄弱的人很难通过体育手段改善或维护自身健康。个体在储备一定体育知识的前提下,良好的体育意识是体育健康信念形成的基础,体育行为必然受到体育健康信念和意识的支配。大学期间学生处于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其健康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其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此阶段切实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全面健身战略的实施,动员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引导他们通过自身体育行为的选择建构自身生命历程,找到将生命的个体意义与社会意义相结合的最佳方式。

2.4 大学生体育中的德育模糊

SHAPE America界定的体育素养涉及到体育中的德育的课程内容,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教育等,涉及到“自我展现责任心、认可规则和礼仪、迎接挑战和乐趣、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理解社会交往的价值、安全”[7]等指标体系,希望通过体育德育课程内容的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学校体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公平竞争、合作和责任意识、遵守规则和礼仪、体育精神等道德理性的积极发展[8],是最适合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身体活动环境。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虽倡导“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念,但仅仅停留在理论说教层次,并未建立将实现体育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要求协同配合的对应体系,加之体育课堂实践品德方面的教学枯燥无味,流于形式,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表现出“体育测试替考、代考”、“体育比赛故意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有意破坏体育器材”、“体育活动发生偏激言行”等与体育道德规范相背离的行为。鉴于此,高校体育德育应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建立高校体育中的德育课程内容,让学生积极地将其融入到运动技能学习和相关体育活动中。

2.5 大学生体育精神匮乏

体育精神教育的核心在于体育比赛[9],体育比赛能发挥体育精神的导向功能、育人功能和激励功能,通过真实、充满生命教育意义的运动情景和体验,将学生塑造成真正意义上的人。高校虽大多开展了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但主要面对的是体育特长生,并过度看重竞赛成绩,影响了普通学生的竞赛参与行为,忽略了弱势学生群体(肥胖、瘦弱等)的情感体验,侵犯了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应有权利。由于缺乏体育比赛模拟下的社会生活体验环境,学生不仅不能鉴别比赛礼仪和提升体育运动鉴赏力,更失去了感受快乐、痛苦、焦虑、紧张、挫折等不同身体和心理感受的独特练习场所。体育精神教育要求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学会关爱、尊重、合作、分享和与人相处,学会容忍、帮助和鼓励队友进而取得团队的成功;强调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的基础上,接受体育文化洗礼,使之成为具有体育素养的参与者,自觉将公平、公正、公平等精神升华,内化并扩展到日常生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3 体育素养培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3.1 构建基于体育素养的体育课程内容及评价体系

不同体育教学模式由于缺乏共同的哲学基础,往往脱离学生生活,体现为高度抽象化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缺乏核心和共同的课程理念,没有形成培养学生核心体育能力的课程内容体系。体育素养的核心在于“知—信—行”三维度及其因果关系,这一哲学概念迎合了学校体育追求体育教育话语权的呼声,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和技能的原则和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努力学习,拥有体育技能和知识、能够通过自身智力和思维理解体育价值,最终获得自尊、自信并具有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倾向[10]。高校体育教育应根据体育素养的三个关系维度,结合不同学科和理论,建立相互衔接、依次递进的校本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实现课程从学科本位到学生本位的彻底转化。同时,在构建体育素养内容体系的基础上,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更要建立体育素养检测、评价体系,积极开展体育素养测评研究,通过数据采集实时关注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为探索大众体育素养培育路径提供现实依据。

3.2 开发螺旋上升、层次递进的运动技能课程内容

我国高校运动技能课程内容往往以运动项目划分,缺乏项目间的衔接和动态设置,并且基础技能缺乏递进性,易陷入低级重复和脱节的怪圈。运动技能有形成、成熟、应用三个阶段[11]。形成阶段,应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运动项目和运动概念,重点传授追逐、躲闪、跳跃、攀爬翻滚等基本运动技能;成熟阶段,基本运动技能开始精细化,引导学生进行投掷和接、踢和抛、击球与运球等准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为实现运动技能向运动项目间的学习做好过渡和衔接;应用阶段,认知的发展使学生的动作更加精细化,学生有能力在变化的运动情境下参加复杂的体能活动,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提供给他们舞蹈、武术、球类等个性化的专项运动技能的选择空间。学生运动技能的终身应用,不是通过成熟阶段决定的,而是由运动实践、参与机会、动机等决定的,这就需要通过形式、内容和规则上的灵活变化,给全体学生创造各项运动项目的比赛机会,在增强学生体育热情的基础上,提升其整体体育素养水平。

3.3 将体育权利维护融入到学生体育意识培养之中

体育素养强调“把握体育机会,保持积极参与的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展现运动能力和运动自信”。目前,高校在执行国家体育相关政策法规时,更多考虑的是学生体质健康,对于体育资源和体育机会的均等涉及不足,这就造成了学生体育权利维护意识的淡薄,当自身体育权利受到侵害时也毫无所知[12]。高校体育教学应在注重体育权利均等的基础上,重点实现体育机会的均等。可以从肥胖等体质弱势学生群体入手,根据体育素养构建其体育权利评价体系,促使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制定特殊人群健康促进计划和健身指导服务网上平台,提高其体育参与机会[13]。同时,应引导学生权利维护意识从“接受体育教育权”到“体育教育学习权”转化,致力于提高学生技能、健康、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将体育权利维护融入到学生体育意识培养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权利体验环境,使他们在真实、复杂的运动环境中更好地交流和应用自身技能,体现了对体育活动的重视和承诺,而这正是提高自身体育素养的关键。

3.4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体育道德、精神教育之中

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的灵魂和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本观念表达上具有一致性、在思想形成上具有同源性、在价值趋向上具有趋同性,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紧密的关联性[14]。将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渗透并融入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可以将体育文化和精神、运动技能、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逐步内化,便于学生理解和实践,能转化为学生自觉遵守大学生行为规范,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作风和拼搏进取的良好校风[15],进而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创造一种具有校园特色的氛围和生活环境。大学生运动员作为大学校园的“明星”和公众人物,是来源于比赛、训练和日常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召集力和凝聚力,他们的一言一行能引起其他大学生的学习、对照和仿效,起到很强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往往会超越体育范畴,能够在其他领域引发名人效应。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体育道德、精神教育之中时,尤其要关注学校运动队的榜样教育工作并加强宣传,这对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无疑会起到“唤醒”和“放大”作用。

[1] Whitehead M.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Literacy[J].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2001, 6(2):127-138.

[2] Whitehead M.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 [M].ICSSPE Bull,2013: 65.

[3] 杨献南,鹿志海.形式逻辑视角下的体育素养概念辨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2):89-92.

[4] 王芹,齐书春,周曰智.生命历程视野下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4):96-101.

[5] 李永华, 张波. 学校体育的使命:论体育素养及其提升途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99-101.

[6] 朱二刚,马倩,杜天华.肥胖大学生体育权利缺失现状及维护路径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21-128.

[7]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 and Dance. Grade level outcomes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R].Reston,VA:Author,2013.

[8] Gordon B, Doyle S. 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ransfer of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eachers and Coaches[J].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15, 34(1):152-161.

[9] 刘留. 略论运动教育的生命意蕴[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4):123-127.

[10] 阳艺武. Physical Literacy:内涵解读、中外对比及教学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4):73-78.

[11] 殷荣宾, 季浏, 蔡赓.美国K-12年级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解析及启示[J].体育学刊,2016,23(3):94-99.

[12] 朱二刚, 马倩, 杜天华.体育权利维护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实现路径[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50-54.

[13] 彭国强, 舒盛芳. 美国国家健康战略的特征及其对健康中国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6,36(9):10-19.

[14] 秦彪生.论中国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J].云梦学刊,2016(4):138-141.

[15] 黄爱峰, 刘艳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调整与革新[J]. 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140-143.

Lack of Sports Accomplishment and the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CHEN Xiao-hong,ZHU Er-gang

(Teachers′ Office of P.E, 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2,China)

To make a survey on current cond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ccomplishment,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induction, the concept of sports accomplishment was explain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quality, physical accomplishment,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and health accomplishment were clarified. According to the elements of sports accomplishmen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lack of sports accomplishment, mainly reflected on the aspects including the lack of sports knowledge, poor motor skills, weak sports consciousness, vague sports and ethical education and the lack of sports spirit. Based on this,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motor skills course content system, students' sports rights maintenance,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tc,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operable mean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ccomplishment and the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lifelong sports.

sports accomplishment;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rights; sports ethics; sports spirit

2017-03-17;

2017-04-19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5YJC890050);2017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SK2017ZD17)。

陈晓宏(1975-),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G807.04

A

1672-1365(2017)02-0077-04

◀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意识技能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拼技能,享丰收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真正的体育精神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