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训练对提高蹦床运动员核心稳定性的价值分析

2017-11-27 01:34何继东
运动精品 2017年7期
关键词:训练方法体能训练稳定性

何继东

(广西体操武术运动发展中心,广西 南宁 530031)

悬吊训练(Sling Exercise Therapy)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力量训练和肌肉功能性康复方法,起源于挪威。目前,体育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无论是大众健身还是竞技体育,良好的核心稳定能力至关重要。它不仅能提高训练者的运动表现,还能降低训练者的损伤风险[1]。而在针对功能性力量和核心力量的众多训练方法中,悬吊训练是突出了运动感觉的综合训练方法,是目前应用于康复人群和运动员比较成熟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能够较完善地体现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训练的新理念。根据项群理论,蹦床项目与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同属技能主导类难美型项群,集技术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被赞为“空中芭蕾” 。蹦床项目在技术和器械上的特殊性,决定了核心稳定性对于蹦床运动员有重要意义[2],这也为悬吊训练系统在蹦床项目中的应用提供了前提依据。

1 核心稳定性

从解剖学角度来说,研究者普遍将“核心”定义在腰椎-骨盆-髋关节部位,它们处在上下肢的结合处,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核心部位应该包括胸廓和整个脊柱,将整个躯干视为人体的核心区域。

1992年,Panjiabi提出“核心稳定性”的概念,认为人体的核心稳定是一种“稳定人体系统,以使椎间的中部区域保持在生理极限范围内的能力”。而Kiibler将“核心稳定性”定义为“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状态”,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的一种能力[3]。根据这个解释,我们可以将核心稳定性定义为核心部位的稳定程度。人体运动中,核心部位主要有三个功能:产生力量、传递力量和控制力量。具体表现为,运动时通过核心部位的稳定为四肢肌肉发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力量传递创造条件,为身体重心稳定和移动提供保障。

核心稳定性训练是近年来在康复和体能训练领域研究和讨论的热点之一,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力量训练的全新的方法与理念。核心稳定性训练通过激活深层小肌肉群,协调大小肌群的力量输出来提高人体在非稳定状态下的控制能力,同时增强了运动能力和预防损伤能力[4]。

2 悬吊训练

目前,悬吊训练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超过20年,它是由挪威的康复医学工作者与其他国家的相关专家合作研发而成,在设计上极具人性化。通过悬吊系统,身体的一部分或整个身体都能悬挂在绳索上,使用者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来摆脱或利用身体重力的影响达到康复和训练的目的。该系统的应用非常广泛,最早是被用在骨科术后和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疾病的康复中,现在则越来越多地被用在了脑卒中等神经疾病的康复中,同时在儿童早期干预、康复训练甚至健身中也有应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国家队队员开始使用悬吊训练法来提高核心稳定能力[1]。

悬吊训练法包括诊断及治疗两大系统,能够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提倡主动治疗和训练。诊断方面,可结合肌肉骨骼疾病的常规检查,通过逐渐增加开链和闭链运动的负荷来进行肌肉耐力测定。治疗方面,悬吊训练能起动放松肌肉、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牵引及训练深层稳定肌肉等作用[3]。

悬吊训练系统在竞技体育中也已被广泛应用,该训练体系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所包含的综合性的方法,它的训练方式和内容能加强运动员躯干、骨盆和髋部深层肌肉力量,并改善躯干肌肉和身体各大肌群的本体感觉,增加感觉和运动的协调功能。此外,悬吊训练通过强化躯干深层肌肉及非主导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加强神经和肌群之间的反馈、整合功能来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稳定状态,增加核心区的力量,并加强力量在运动链上的传导。悬吊训练是多肌肉群、多关节共同参与的力量训练,主要应用于提高核心稳定性、核心力量、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协调性、平衡能力、三维空间感觉和用于专项能力训练,是目前运动员康复训练和体能训练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3 悬吊训练在提高蹦床运动员核心稳定性中的作用

根据田麦久教授的项群理论,蹦床项目属于竞技类表现难美型项群。比赛中运动员需要完成规定与自选两套动作。每一套蹦床动作要求运动员在网上连续做十个不同难度的空翻转体动作,并且达到一定的高度。蹦床项目最后得分为难度分、完成分、高度分三者的总和。目前,新的规则还加上了位移扣分这一项。动作难度是蹦床打分的关键因素,难度主要指蹦床运动员完成各种不同结构类型动作时起关键作用的技术或环节,它包括踩网起跳、空翻、转体和连接。一套优秀的动作就要求运动员在网上空中连续、迅速且准确地变换身体姿势。

基于蹦床运动的上述特点,以及对动作“高、紧、直”的技术要求,蹦床运动员必须具备比其它项目运动员更加优秀的核心稳定能力。一直以来,蹦床运动员多采用传统的腹背肌以及侧腰肌静控来提高核心部位肌肉力量,有些队员甚至还会额外负重。显然这些方法主要刺激了训练者核心部位表层的大肌群,对于深层稳定肌肉刺激非常有限,而且训练时负重越大,对深层肌肉刺激越小,这也是腰疼症状在蹦床队员中高发的重要原因[5]。目前,运动员和教练员已普遍意识到过去的训练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许多队员开始采用平板支撑、背桥、侧桥等训练方法来提高核心肌群的控制能力。与过去相比,这确实是很大的进步,但不足之处在于:这些训练大都是基于稳定的或相对稳定的训练平面,与蹦床运动员的专项训练不能很好地对接,而且对核心控制能力的提高程度不能满足高水平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冲金夺银的要求。

悬吊训练符合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相关规律,它通过改变吊绳在肢体上的悬吊部位来改变训练难度,而且训练中力的作用点基于不稳定的支撑平面上,这便加大了训练的难度,提高了参与工作肌肉的投入,并且加大了对机体的刺激,尤其是核心区域的深层小肌群,进而能更加显著地提高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6],因此在提高蹦床运动员专项成绩、预防运动损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 结语

悬吊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蹦床运动员核心稳定性,从而为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以往的训练方法相比,悬吊训练更加符合蹦床运动的专项要求,因此具有更加重要的应用价值。悬吊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训练方法,除了在蹦床运动中的应用外,还广泛应用于体操、足球、跳水、武术等其他技能主导类的运动项目中。有研究显示,悬吊训练不仅能提高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还能改善运动员的平衡、协调能力,并促进专项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悬吊训练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1] 钱亮.悬吊法体能训练的应用价值及其前瞻性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8:39-41.

[2] 高希彬.核心稳定性训练视角下的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思路[J]体育学刊,2009,16(8):78-81.

[3] 王安利.运动康复技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

[4] 于红研.运动员体能训练新思路—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128-233.

[5] 朱章彪.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原因及防治[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1):43-47.

[6] 王雄.身体功能训练动作手册[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训练方法体能训练稳定性
结构设计稳定性保障策略研究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抬升角对食蚜蝇飞行动稳定性的影响
冰球运动员身体训练方法多元化的研究
弱电网条件下V2G充电桩的并网稳定性分析与改进
单板U型场地滑雪关键技术动作及训练方法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