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平 锦莎石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210094)
清华体育,为何独树一帜
王宗平 锦莎石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210094)
9月新学期伊始,清华大学的新生20km野营拉练、新生第一堂体育课、新生500个游泳测试名额的发放等新闻,在持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清华体育,不但全面开花而且“独树一帜”。无论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无体育,不清华”等时代口号,还是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一系列具体举措,总能成为热点话题。今年上半年,一则要求“2017级新生学会游泳才能毕业”的消息更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令人遗憾的是,清华大学在“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方面的许多举措,全国其他高校似乎视而不见,并且很少有高校学习、效仿和跟进。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推进“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在学生体质持续30年下降的严峻现实面前,探讨和审视“清华体育”现象很有意义。
在历代校友引以为自豪的诸多清华传统中,体育便是其中之一。建校第二年的1912年,即设立体育部,成为中国最早设立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之一,1914年迎来了后来被誉为“体育事业一面旗帜”的马约翰先生。解放后,蒋南翔校长为清华定位“学校也应该是出体育人才的地方”,提出“业余赶超专业”的口号。如今在清华,不重视体育的校领导往往被视为“另类”。
在延续了百余年的传统熏陶下,体育早已成为了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清华人终身的必修课。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坦言:体育锻炼是一种自强的精神、一种拼搏的气质、一种受益终生的生活方式。正是当年在清华园养成的良好锻炼习惯,才使得他在紧张的学术研究中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他在清华每天都要跑3000m,被亲切地称为“风一样的男神”。
不同时期,清华体育都有创新和引领,其间有终止、有恢复。新生“第一堂体育课”、20km野营拉练、本科4年体育课、下午4:30强迫运动”、每年测试3000m(女生1500m)、每周参加2次阳光长跑、“赤足”运动会、人生启航毕业长跑、自主招生增加体测、足球MOOC课程、校园马拉松、体育冬令营、新生必测游泳……
清华体育遏制体能下降的措施详细而具体,督促学生“强迫运动”养成锻炼习惯。每位学生都有一张“清华体育成就卡”,每年推出“学生体质健康报告”,设置有时代特色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学校有49个体育社团;每年举行由42个项目组成的综合赛事“马约翰杯”,有46支体育代表队,大批校友返校积极参加清华体育活动。
我国体育课堂教学长期普遍存在“三无七不”的温柔体育课现象: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不出汗、不喘气、不脏衣、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不奔跑。而清华体育,自建校以来就不“温柔”。著名学者吴宓,曾因为跳远未达及格线而延期半年赴美留学;作家梁实秋在游泳测试的补考中,拼尽全力游完全程才最终得到马约翰的及格等级。
1999年高校学分制改革,清华大学几乎所有课程的课时都在压缩,唯独体育课时是增加的,形成了至今的“4+2+2”体育课模式,以此为契机,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阳光体育;重视长跑一直是清华重要的体育传统和特色,长跑项目共占学生体育课成绩的30%;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人数最多时达到6000多人,占参赛总人数的1/3;2014年清华大学首次举办校园马拉松,首次试点就有3000人报名参与;2017年9月9日清华大学“第一堂体育课”后1小时,计划9月17日首批测试的500个名额被一抢而空,这说明“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举措还是很有价值的。
在中国,通常情况下大家认可体育重要,但很少有人把体育作为一种能力。从2011年开始,清华大学第一个“吃螃蟹”,在自主招生复试中增加体质测试。通过笔试的学生可以自愿参加体质测试,成绩好的考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分数优惠的幅度,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并不会影响原有结果。目前,清华在自主招生中增加体质测试,导向作用已经初步显现,本来高二后很多学校不再开设体育课,现在部分高三学生为在自主招生中有更好表现,开始每天挤出时间来锻炼。
清华体育由校体委统一领导,体育部、学生系统和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发挥各自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体育教育,以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如今的清华体育,已经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本科全过程、渗透育人全方位的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谈运动队比赛成绩,其他高校也许不如清华,因为清华可以吸引更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而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应该与清华旗鼓相当,因为都是参加高考的入学新生,体育基础差不多,身体素质在同一水平,清华能够做到,其他学校没理由做不到!关键在一个学校的格局,一个学校领导班子的境界,一个学校全体体育教师的智慧,一个学校全体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本文由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合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