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017-11-24 07:19王井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7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王井玲

摘要: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倍受关注。本文在深入分析创新创业能力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从课程体系设置、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丰富第二课堂等改革措施措施,探讨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学做合一”;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7-0110-02

21世纪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1]。创新的内涵是能以独特的视角分析问题,尝试用新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本质是创造性的精神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创业的内涵是将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最大程度创造社会价值。创新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所在,创业是创新能力的实践,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可割裂看待。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老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与做。这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相契合。

一、“教学做合一”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教学做合一”其本质是认为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对“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理解为四个层次方面[2],一是教分为三个层次,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才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层次。教学生学就是对于一个问题,不用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而是如何找到解决方法,进而探索新知识的本源,举一反三。二是老师的教法应该基于学生的学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准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三是“教学做合一”的核心在“做”,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教学都离不开做,不能脱离工程实践。四是为教而学,教学相长。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会不断学习,对知识追本溯源,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教学做合一”强调的是做中学,学中做,是要教给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创新思维的培育过程,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孵化阶段[3]。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应用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服务、科技开发等内容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在树立正确的理念的前提下,提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土壤和环境,结合自身专业的特征通过具体的改革措施,把课堂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機结合起来,通过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开展第二课堂等措施,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可实施性,使培养的学生适应我国创新型工业发展的需要。

二、具体改革措施

1.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教学做合一”。陈希同志曾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大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4]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充分融合到高等教育的“教、学、做”的各个环节中。因此结合各个专业特点,如何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理念渗透到整个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5],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是解决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关键所在。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除了包括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开拓进取、勇于尝试的精神和生活态度,这是终生的素质,这就要求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都要体现人的创新能力的养成规律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目前,高校已经普遍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到课体系当中,这仅仅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项服务,并未真正形成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环节当中,要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合,完善课程体系[6],更新教学模式。破除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倡“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由学习客体向学习主体转变,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发觉自身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通识课程中,注重启发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开设“创造学”类的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中,修订课程大纲,弱化陈旧工艺方法,注重新工艺的发展现状和方向,增加世界先进的工艺,以及以后要发展的趋势。在实践环节中,大力开展企业实践活动,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实际专业、行业的生产运行模式。

2.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教学做合一”。教育部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自项目实施以来,受到政府及我校各部门的支持与重视,是“教学做合一”教育的实践基地。“大创项目”是以兴趣为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训练项目,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是学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的有效途径。学校应格外重视项目的开展,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增强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严格把关全过程,保证项目的含金量和完成的质量。学生在从选题立项到实施应用的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在项目的实施开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的优化。该训练是以项目为驱动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尝试用各种新的方法解决常规问题,或者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都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因此项目的类型、难度和深度要适合大学生现有素质,其度是既在现有能力之外,又在潜能之内,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须经过向前一步的探索才能获得答案,从而取得创新性的设计和解决方案,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团队合作及团队管理模式。一般,项目的完成都需要综合的专业知识和各种能力的协同,因此需要组建专业的团队。学校应鼓励跨专业、跨年级、不同专长的学生组建在一起,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形成传帮带的效应,在学生群体中普及创新创业精神内涵,使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能深入开展,持续发展。在创业训练项目中,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扮演一定的角色,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引入模拟公司制的管理模式,学中做,做中学,做得真实,学得扎实,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3)导师的引导作用。立项题目一般是由导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设立项目,或者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立的。虽然大创项目的实际负责人是学生,但是,项目实施以后,导师的指导是项目顺利实施、高质量完成的关键[7]。因此学校应该将导师指导大创项目纳入工作量统计中或者作为标志性成果考核,以鼓励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3.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做合一”。由于资金、管理模式等原因,大创项目立项数有限,不能保證所有有兴趣的学生都能参与;第一课堂教学中学时不足,形式受限;而第二课堂灵活多样,是教学做合一在计划外教学的延伸。因此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使之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实践基地[8]。为了保障第二课堂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学校应提供场地和机制,组建创新创业协会,邀请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及典型代表人物进行专题讲座,以学科竞赛、科技活动为载体使第二课堂成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的平台[9]。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媒体等,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将创新创业意识植入到学生品质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创业为技术创业。

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担此重任,大学生是承担国家建设的一线人才储备库,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培养方式正在探索中不断成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从人本主义出发,注重做与学的统一,鼓励创造性地学与做,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潘一,宋力,杨双春,等.关于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几点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6):30-32.

[2]谌安荣.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内涵及教学论意义[J].云梦学刊,2004,25(6):91-93.

[3]刘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问题与改革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10):31-32.

[4]陈希.在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6):13-17.

[5]赵会利.“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100-103.

[6]刘红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2):81-82.

[7]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21-24.

[8]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7.

[9]吕宏凌,陈金庆,田兆富.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10):79-81.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