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与探索

2017-11-24 06:14焦俊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7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

焦俊

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今全球高等教育共同的主题和价值取向,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构建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学校、企业、学生三个不同的层面来对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7-0066-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普通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已不能满足企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使一些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上进行战略调整,以满足地方区域特色和社会发展需要为主要服务对象,坚持本土化策略,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建设学科、设置专业,成为地方的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以培养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来填充社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空缺。

二、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教育的内涵

1.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优秀的学习能力、不受约束的创新思维,能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成果,实现自我超越的人才。创新型人才通常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种特质。(1)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它是创新型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想法和灵感来源,它具有新颖性、发散性、灵活性、非逻辑性等特征[1-2]。具有创新思维的人视觉敏锐,思维灵活,能发现常人难以发现的问题,并能从多种角度寻找解决的方法;理解深刻,认识新颖,能洞察事物本质特征,并能进行开创性的思考;思维辩证,能合理运用发散与聚合、逻辑与直觉、正向与逆向多种思维方式。(2)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包含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和奉献精神[3-4]。富有创新精神的人不满足于现状,有持续的进取心和超越精神;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现实世界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对发现和发明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对变化的环境和风险有特殊的喜好。(3)创新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知识渊博,且熟知多个领域的知识;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对信息特别敏感,且善于捕捉来自不同职业环境背景的信息;不被现实社会系统的规范所约束,能够创造或者获取广泛的社会資源而取得发展;具有创造性地计划、组织和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

2.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基本特征,并以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以此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

三、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1.教育观念的创新。确立通识教育理念,回归大学教育的终极使命,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挑战现状、探索真知的人才,这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而确立通识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是提升本科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

从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施效果来看,我们认为从拓展跨学科的知识广度、开展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几方面进行课程体系创新。大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注意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文理互补、交叉渗透,构建“厚基础、宽领域”的知识体系。在大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中,可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兼收人文、艺术、社会、经济、管理以及法律等多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进行灵活选择。

2.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开放式的培养模式,表现为教学内容的开放式和培养方式的开放式。教学内容的开放式是指遵循“厚基础、宽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的原则,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利,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跨学科)领域的知识,注重大学生情商和素质的培养,强化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交融,增进其对自身、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为其全面、多向发展奠定知识、能力和素养基础。教学方法的开放式是指遵循“不求为我所有,只求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产、教、学、研的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教学方式,加强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应用与创新之间找到嵌入点,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创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3.实践性教学的创新。美国高校普遍实行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导师制,使有潜质、有兴趣的学生进入教师的课题组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创新研究的基本素养;鼓励学生进入高新创业园区,边学习边创业。

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提高学校教师资源利用效率,实行导师制。导师制是有效利用大学教师资源、实现教师和学生双赢的有效途径,导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与少量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实现知识的传授,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传授,并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创造。同时能够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因材施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有较大的自主权。进入大学,学生有了更多的课外活动,如社团、学生会、科技竞赛等,这些组织主要由学生自己运营,从招新、宣传、举办大型校园活动以及组织的传承,就像一个小企业一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各个方面都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和科研课题。首先,学校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诸如实习、社会调查、咨询服务等,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合作项目和课题,这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其次,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如参加科学竞赛、参与教师的横纵向课题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素养。以上环节和活动都可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中。

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抓住发展机遇,确立正解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积极探索适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乐平.高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5):72-78.

[2]吴婷.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育评价改革[J].教育科学,2015,(8):41-42.

[3]赵明刚.美国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评析[J].教育评论,2011,(1):156-158.

[4]胡卉,张静波,张东,马海,林海.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评价[J].教育研究,2017,(1):156-161.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