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春,秦华,李永夫,陈俊辉,王旭东,徐秋芳
摘要:基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作者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探索课堂互动模式和完善过程考核体系等方面,对农业生态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改革实施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课堂互动;过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013-02
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原本属于生物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其正式调整为一级学科,由此也标志着生态学科发展进入新时代,凸显了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建设对生态学科发展的重视以及对生态学专门人才的需求[1]。农业生态学作为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视为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2]。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生态学的发展与时俱进,不仅学术思想活跃、研究手段先进,高水平论文日渐增多、研究成果也愈发显著[3]。研究层面也从以往着重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联系,逐步提升到关心作为全球食物生产、分布和消费网络的食物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与固碳减排等热点问题[3]。农业生态学已发展成为人们日益普遍关注的学科,且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农业生态学也从定性半定量描述向定量和机理性研究推进[4]。《农业生态学》作为农林类院校生物类和资源环境类专业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国内外相关院校都高度重视其教学改革工作,包括学科定位探讨[3]、教材编写[5]、教学团队建设[6]和教学方法改革[7]。与此相对应,也要求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能够创新教学思维和方法模式。为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在近几年面向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对这门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改革和实践。
一、围绕学科前沿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本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所选用的教材为骆世明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生态学》[2]。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并考虑与其他课程的衔接,课程的主体内容包括:绪论,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农业资源与区域环境,农业发展的生态轨迹。在教学内容主体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在各章节适时引入与浙江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相关的内容。如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章中,讲授位于浙江湖州的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系统;在“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一章中,融入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相关内容;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一章中讲授氮和磷相关内容时,与浙江省“五水共治”战略相结合;在“农业发展的生态轨迹”一章中,与建设“美丽浙江”相结合。课程内容优化不仅可以增加课程讲授的生动性和時代感,也有助于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意识根植于学生脑海中,为日后投入到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的建设中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探索以教学相长为核心的课堂互动新模式
农业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时代感都很强的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互动式”和“参与性”教学。在学期初第一堂课上,明确要讲授的章节内容,以上述8章内容为核心让全班学生自行分为8组,每章节3-4个学生,让学生以预习和自学的方式在课后组织案例。从第三周开始每次课安排2-3位学生以PPT形式汇报相关章节的案例,每个学生汇报3-5分钟,接下来由其他同学提问和简单讨论,最终由任课教师就演讲质量、内容相关度和准备是否充分等方面,发表综合点评。让学生以章节内容为核心组织案例,首先是这个过程本身要求学生先自学章节核心内容,加上互联网时代信息高度发达的特点,学生如果用心完全能够组织出高质量的案例。其次,让学生组织案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个过程,除了培养对课程的兴趣外也培养了创新的能力。最后,课程在维持框架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案例增加了“新鲜血液”,增加的新案例和新观点对课程教学具有积极而正面的作用。此外,为适应当前青年学生的特点,也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播放“二十四节气”等跟本课程紧密相关的高质量视频,以体现课程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一面,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完善注重过程考核的课程考核体系
除了课堂教学互动的增加,以及尽量避免学生以应试为目的,不重视《农业生态学》课程学习,到期末考试前死记硬背的现象,我们也探索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50%的过程考核体系的建立。除了上文提及的案例PPT需要同学互评成绩外,以PPT讨论和主动回答问题为主要形式的课堂表现、作业的认真程度、实习表现与实习报告等,都在平时成绩考核计分范围之内。减少期末试卷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有利于调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积极性,通过平时PPT演讲、作业和实习等环节,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
在近几年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总结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结合高等农林院校特色以及生态学课程本身的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基本形成了注重过程考核和课堂互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高等教育教学与时代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密不可分,农业生态学亦有其时代特色和需求,这也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探索,以适应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桂葵,冯远娇,贺鸿志,等.基于创新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农业生态学》教改探索[J].生态科学,2014,(5):1035-1040.
[2]骆世明.农业生态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林文雄,陈婷,周明明.农业生态学的新视野[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3):253-264.
[4]Weckwerth W.Green systems biology—From single genomes,proteomes and metabolomes to ecosystems research and biotechnology[J].Journal of Proteomics,2011,(1):284-305.
[5]骆世明.中美《农业生态学》教材的比较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0,(7):1458-1462.
[6]章家恩,骆世明,秦钟,等.农科生态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3,(8):121-127.
[7]杨冰,陈长青,陈林海,等.加强农业生态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2,254(8):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