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敏慧
摘 要:思辨能力之于一个人的成才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阶段,基层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对小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辨能力;有效策略
思辨能力顾名思义是指思考能力与辨析能力的综合。在这里,思考指的是针对某一客观事物所经历的分析、推断等思维上的认知活动;辨析指的是针对外界客观事物性质、类型、事理等的辨别与分析。综合此观点,思辨能力即为对外界事物进行思考辨析的能力,是一种建立在全面认知活动上的抽象能力。思辨能力之于一个人的成才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阶段,基层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对小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预设有道
思辨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之上,出于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需要,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会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这一点本是正确的。但是,我在教学中却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所设置的课堂问题要么难度过大,要么难度较小,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少有真正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问题出现。此种问题尚且不能推动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上的全面对话与沟通,又何谈促使学生以问题为载体进行深入的思考、辨析活动呢?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自然也就成为了纸上谈兵。
我认为要想改善上述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问题预设上下足工夫,即要设计出那些既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同时又具有高度思辨价值的语文课堂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在思考、交流中更好地发展自身的思辨能力。
二、质疑有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改强调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死板地向学生灌输教材上的既定知识。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前文提到,思辨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之上,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仅仅以自己设置好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是不够的,还应当教会学生自主质疑的有效方法,这样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强化,进而有效发展自身的思辨能力。
如,在学习《奇怪的圣诞包裹》一文时,在初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据此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一开始,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无实质性意义的问题比比皆是。对此,我马上叫停,转为教给学生恰当的质疑方法:文章是围绕“给叔公送礼物成了头痛的事—回忆叔公眷恋祖国的事—全家讨论送什么—寄去奇怪的礼物—叔公的回信”这个过程展开记叙的,我们要在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挖掘可切入的提问点。受到引导与点拨之后,学生的问题显然更有针对性了,更利于学生借助这些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挖掘,在此基础上,学生具备了明确的思辨方向,思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解决有法
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在无数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之后逐渐累计形成的,因此,要想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当确保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得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到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会过度干涉学生思考、辨析、解答的认知过程,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越俎代庖”,致使学生由于缺乏深刻的认知思考,思辨能力丝毫没有得到提高。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尝试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解析。此举的效果较为理想。
如,在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眼睛”这一单元之后,某位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眼睛这一主题写的,那么它们在思想情感上的抒发是一样的吗?”针对他所提出的问题,我并没有直接给予解答,而是将问题抛给他:“我很高兴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整个单元的作品有效联系起来加以综合思考,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精神,但是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老师想听听你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这名学生随之答道:“虽然都是以‘眼睛为主题,但是它们所凸显的思想感情是不完全一致的。”“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在我的鼓励下,该名学生接着回答到:“《渴望读书的眼睛》旨在于让读者感受到贫困地区儿童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和在重重困难中坚强求学的意志;《我只看见你的眼睛》则抒发了对医护人员的崇敬之情;《永生的眼睛》则揭示了人生的价值不是索取,而是奉献。”就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仅凭自己的思考与辨析便总结出了三篇课文的不同之处,在这一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其思辨能力得以显著发展。
柏格森说:“行動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思辨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通过预设有道、质疑有效、解决有法等途径想方设法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飞.整合语文学习资源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J].教学月刊,2009(11).
[2]陶军.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J].科学咨询,2016(5).
[3]董艳.语文教学中的思辨性:以马彦明《皇帝的新装》为例[J].鸭绿江,20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