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胜男
14岁的男孩儿约瑟夫·乔正在去学校的路上,他胸前佩戴的那颗黄色大卫星异常刺眼。经过一家游乐场时,他羡慕地注视着那些在其中肆意玩耍的人,却因“犹太人禁止入内”的标志而只能在一旁看着。法国电影《围捕》便由此拉开帷幕。犹太男孩儿乔和他的父母、姐姐们生活在巴黎的蒙马特高地,他们和周围的很多犹太居民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随着纳粹德国的一步步逼近,一切平静都将会被打破。
噩梦始于1942年7月16日凌晨4点。
4000名巴黎警察联合1000名民兵手拿犹太人的户籍记录,挨家挨户抓捕犹太人。当他们来到蒙马特高地时,友好的法国女邻居高声呼喊试图通知犹太人,但一切都太迟了。掌握犹太人详细资料的警察直接破门而入,核对姓名和人数,一一抓捕。约瑟夫全家和邻居齐格勒一家都未能幸免,甚至有绝望的年轻母亲抱着刚出生的孩子纵身一跃,当场死亡。截止7月16日7點30分,巴黎警察共抓捕了5000名犹太人。显然,巴黎纳粹秘密总部的长官对这一数字极为不满,他下达指令继续围捕犹太人,不论其国籍是否是法国,争取完成纳粹德国的24000名犹太人目标。一天一夜之后,13152名犹太人被捕,随即被送往位于巴黎埃菲尔铁塔附近的冬季自行车赛馆。
奉命前来的法国女护士安妮特·莫诺踏进冬赛馆的那一刻,无法相信眼前发生的景象:哭喊声,腐臭味,密密麻麻的人群,面黄肌瘦的孩子。医药、食物、饮水匮乏,男女老幼随地大小便。顽童不知末日将近,照常嬉戏打闹,尤其刺痛人心。被关押了四天之后,这些犹太人被送往巴黎以南100公里的博纳拉罗朗德集中营。数十日之后,维希政府按照纳粹德国的指示,先将犹太男子和妇女分别送往东部的集中营,剩下的4051名犹太儿童随后便被送往奥斯维辛死亡营,无一生还。
残酷的影像触目惊心,可影片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在护士学校,安妮特的老师对学生说:“等到德国人来的时候,我们要掩护这两位犹太同学逃跑。”在户籍档案馆,管理员打电话给犹太居民透露巴黎警察可能要进行的抓捕计划。在蒙马特高地,女邻居和齐格勒夫人约定以“猫咪来了”为暗号通知大家。在围捕之际,巴黎民众勇敢地把犹太儿童藏在自己家中。在冬赛馆内,消防长官违抗命令,给犹太人放水;普通的水暖工人帮助犹太人获得离开冬赛馆的许可证;还有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巴黎警察。
女护士安妮特更是天使的化身。从冬赛馆到集中营,她一直陪伴着犹太儿童,照顾他们。而在历史上,安妮特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导演罗丝琳·伯胥说:“在听关于一名护士的电台和电视采访时,我深深为之吸引。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她终于愿意说出她所见到的一切。当安妮特被抛进冬季自行车赛场,她当即意识到糟糕的卫生可能引发的灾难和不公正待遇。她同被关押在卢瓦雷集中营的人们一块来到这里,她和他们待在一起,丝毫不知这是开往死亡集中营的驿站。当她了解到实情时,已经被送进医院待了四个月。但她从没放弃她的使命。战争结束后,她前往鲁特提亚迎接幸存者。作为‘种族间正义组织的一员,这些给以色列带来荣耀的非犹太人在战争中拯救了大批犹太人。这个了不起的女人在战后成为监狱的常客,拜访那些被判了死刑的人,直到1981年废除死刑。退休后,她为国际特赦积极活动,反对酷刑。我很想知道关于她更多的故事,可惜她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围捕》讲述的故事仅仅是“二战”时期法国维希政府助纣为虐的一段插曲。1940年7月,以贝当为首的法国政府接受纳粹提出的停战协定,并搬迁至南部小城维希。根据停战协定,维希政府在南部法国享有全部的主权,并继续在占领区内行使职能,但要接受德国军事司令官及其下级军官的管制。为了从德国人手中获取更多的权力,维希政府不惜把犹太人作为与德国进行权力交易的筹码,采取主动合作的姿态,积极落实纳粹的反犹举措。从1940年到1942年春,由维希政府内务部直接管理的法国警察抓捕大量犹太人,并将他们投入法国境内具有强迫劳动性质的集中营内。这一时期,维希政府的反犹政策主要目的是控制犹太人,并没有要把犹太人作为一个种族完全灭绝掉,这一方针符合纳粹德国初期的犹太人政策。但是随着希特勒“最终解决”方案的逐渐成形,与纳粹亦步亦趋的维希政府也开始执行这一暴虐的种族屠杀计划。1942年3月27日,维希政府将第一批被围捕的犹太人押上列车,送往纳粹的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1944年8月17日,它又将最后一车犹太人送往纳粹集中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维希政府作为纳粹德国的“得力助手”,源源不断地向死亡集中营输送犹太人,总人数高达7.5万人之多。著名学者埃斯特·邦巴萨在《法国犹太人:一部从古至今的历史》中提供了详细的数字记录,1942年送去集中营的犹太人数量为42655人,1943年为17041人,1944年为16025人,最后只有2500人幸存。
为了讨好德国,意欲表明自身的政策和德国一致,同时希望从德国人手中获得更多的主权,维希政府制定了比德国更为苛刻的反犹政策,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围捕犹太人的活动中。电影里发生的这次围捕行动中,纳粹要求抓捕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犹太男人和16岁以上、55岁以下的犹太女人。但是,法国警察不顾年龄、不分老少,一并将所有犹太人抓捕。乔的妈妈在听说了警察会对犹太人采取行动之后,安慰她的女儿说:“他们不会抓捕女人和孩子的,他们只要男人去做劳工。”殊不知,维希政府要比纳粹更加残忍,连婴儿和孕妇都不放过。已怀有身孕的齐格勒夫人在围捕之际被巴黎警察推倒在地,到达冬赛馆后便因大出血死掉。还有那些和乔一样被抓走的成百名犹太儿童,他们最终都被送上了一列列通往死亡的火车,再也没有长大过。
然而这个记忆污点,却被法国政府掩盖了许多年,各种相关的档案都禁止公开。直到1992年,法国政府才承认冬赛馆事件的存在,当时的总统密特朗参加了冬赛馆事件的纪念活动,但只是献花,并没有发表公众演说,之后也没有提到维希政府在此事件中所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1995年7月16日,也就是冬赛馆事件发生53年之后,法国总统希拉克参加了周年纪念活动,首次发表演说表明贝当元帅领导的维希政府对该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在演讲中说:“这样黑暗的日子将永载史册,也是对我们历史和传统的侮辱。占领者罪行累累,法国人和法国政府却曾助纣为虐。”此后,法国一直保持着对该事件的认错态度,还在2010年公映了《围捕》这部电影。
《围捕》以当时冬赛馆事件为背景,结合真实的人物和史实,向全世界人讲述这段黑暗的法国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历史传递中,如何反思历史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反思成为一种氛围,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表达都会在人们心中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这或许就是导演拍摄《围捕》的初衷。
电影的最后,活下来的男孩儿乔再次来到了当初的那个游乐场旁,凝视着那里的人们,似乎想起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