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城镇居民养老问题

2017-11-20 06:59薛彦宁
西部论丛 2017年7期
关键词:养老产业老龄化

摘 要:目前我国面临“未富先老”的尴尬问题,在新形势下城镇居民养老呈现出家庭养老难以为继、社会养老状况堪忧,养老产业、养老事业混淆不清,养老产业供需不平衡等新特点,亟待从顶层设计加强规划,鼓励资本投资产业,培养人才提供支撑等方面解决问题,推动新形势下养老产业发展。

关键词:养老产业;老龄化;老年产业

一、研究背景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这个国家就进入老年型社会。据统计,我国2015年60岁以上人口达到2.22亿,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2025年突破3亿,并于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峰值,超过4亿,平均每三四个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我国成为超老年型国家。如果以延迟退休政策做依据,劳动力年龄延长至65周岁计,根据2005年我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45万人,占当年人口比例的7.7%,已属于老年型社会。再据此预测,2035年将出现8.1亿劳动人口(18-64岁)对2.94亿老龄人口(65岁以上)的局面,减去在校学生、失业人口、未达到纳税起征额度的低收入人口,即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即严峻的“老龄社会危机时点”。

“未富先老”的尴尬局面,挑战着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此时,保障养老事业循序渐进,推动养老产业结构调整,刺激养老服务业需求消费、促改革、惠民生,以养老产业供给侧改革助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化解老龄化危机具有重大的双重意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这为我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预示着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将更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新形势下我国城镇居民养老存在的问题

1.老龄化与少子化双重威胁

目前我国的妇女总生育率约为1.6,虽然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决定开放二孩政策,争取将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但仍低于正常的生育更替水平(2.1)。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不仅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在2010年之前老年人口比例就超过了欧洲,然而我国的养老产业体系却完全无法与欧洲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相提并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抚养系数都会保持较高数值,养老负担仍然要落在每一个社会劳动力身上。

2.家庭模式与养老方式改变

对于老年人而言,故土难离、落叶归根,长期根祖思想文化影响下,老年人不愿意离开故乡。而随着时代发展,工业化浪潮、城镇化、户籍开放政策等因素促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选择离开家乡,跨地域求职、工作、定居、生活。此消彼长之下,老年人“空巢”现象日益增多。据全国老龄委2010年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比例已高达49.7%,大中城市老年人空巢比例更高,达到56.1%。

其实居家养老一直是我国长期以来孝道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优良传统。在传统年代,大家庭数世同堂,叔伯兄弟之间守望相助,共同照顾老人,十分方便。然而时代变迁,长期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四个老人、两个年轻夫妇、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难以支撑居家养老的重压。同时少子化趋势还导致传统氏族观念、大家庭建制的瓦解。时代急剧变化引发思想代沟,越来越多的中青年选择即使是在同一城市生活,仍不与家长同室居住。分开居住,更加导致了照料老年人的困难程度。无奈之下,“近身养老”向“金钱孝敬”转化。众多青壮年劳动力更愿意拿出钱交换可信赖的养老服务。发达城市口碑良好的养老机构往往“一床难求”,也正是这个原因。

根据《中国青年报》发布的一项关于“80后”的调查显示,74.1%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68.4%的人表示,要承担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50.1%的人表示,生活在两地,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42%的人表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不同城市无法沟通;37.7%的人表示,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无法让人放心。

3.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混淆不清

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共同为养老问题提供服务与支撑,二者因为概念类似、相互联系,容易被混为一谈。“养老事业”是指为老年人基本生活服务的部分,是由政府主办的以老年人为对象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事业,以法律形式保证其公平和公正性。“养老产业”是以老年人为对象,以满足他们高层次生活、文化需求为目标,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营利活动的总称。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是两个界限分明的概念,前者属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范畴,体现了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政府责任,是普遍性福利概念;后者是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更高层次生活需求的市场模式的产业概念。前者是政府社会保障公益性质,后者是市场追逐利益行为,在我国目前发展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就存在政府定位不明、市场划分不清的问题,为国家财政造成了重大负担和压力,同时政府也挤占了市场机遇,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4.养老需求与供给结构失衡

老年产业在国外被称为“银色产业”,与养老产业对应的老年经济被称为“银发经济”。随着全球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银发经济”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日本作为目前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银发经济”为其扭转经济颓势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老年产业被喻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闊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老年产业大致分为老年产品、老年服务、老年地产、老年金融四个主要方面。

从老年产品方面讲,“银发经济”存在其不同的消费偏好,比如老年人饮食不求新鲜花样,但必须清淡、营养、好消化,而如今市场上并没有针对老年人需求提供的老年餐饮服务业,即市场供给无法匹配市场需求。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城市老年人2010年、2020年、2030年的退休金将分别为0.84万亿元、2.8万亿元和7.3万亿元。但目前我国每年的适老产品不足0.1万亿元,养老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从老年服务方面讲,市场供给远远小于市场需求。以养老机构为例,假如按照国际标准——5%的老年人需要享受机构养老待遇,2015年我国2.22亿老年人口共计需要1110万余张床位,而目前城乡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床位仅约250万张,缺口达到860万余张。假如按照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保底每千名老人对应30张床位,仍需要666万床位。国家老龄委测算每个床位建设成本标准约为6万元,这就是约四五千亿人民币的巨大市场缺口。此外,根据《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调查资料显示,城市中有48.5%的老年人需要各类养老服务,其中家政服务25.22%,护理服务18. 04%,精神慰藉(陪聊、文娱活动)13.79%,但目前我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却只有15. 9%。

从养老地产方面讲,目前国内市场尚有一大片蓝海。养老地产可以简单理解为老年社区建设。即结合老年产业发展需求建设真正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的新型养老社区,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医疗保健室、文化活动站、养生堂、小花园等设施,保障室内阳光充足、自然通风,构建适宜于老年人养老的生态环境。以社区为依托,统一安排规划提供家政服务、上门医疗服务,组织社区文娱活动、各类俱乐部活动。目前国内该领域仅有极少量试水,离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从养老金融方面讲,国内市场刚刚起步,发展缓慢。养老金融不仅涵盖养老金金融,还包括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者都是养老金融的组成部分,但是各有侧重。发展养老金融,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新形势下解决城镇居民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养老格局

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备受推崇的“9073”养老格——90%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在老年化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以符合中国国情与文化传统、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灵活的方式既满足老年的基本养老需求,又减轻社会负担。

此外,各级政府应逐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建立适度普惠型养老制度,实现城乡老人养老均等化。

做好养老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加快建立养老产业示范区,并保障园区可持续发展。抓好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经验。

形成养生食品基地、养老产品制造业基地、休闲养老旅游区、养老主题社区等多位一体的养老产业格局。

2.提供政策扶植,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养老产业

保障养老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用地供应,对其提供租金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养老相关企业自主筹措资金;加大对养老企业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企业。

3.培养各类人才,确保产业专业化品质化

目前的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呈现非专业、非职业和非标准特点。从业者基本来自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更没有获得资格证、上岗证等,导致他们在提供服务时既不专业又不科学,损害了老年人的利益,甚至经常出现雇佣双方的服务纠纷,摩擦不断。另外,根据国际通用的老年人与护理员的比例为三比一来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000万名护理员,但是目前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却只有22万,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仅有2万多人。

除养老服务人员外,我国养老产业缺乏各层次人才,无论是一线服务、企业管理、园区设计、政府规划等,都呈現出巨大人才缺口。对此,需要人才引进,招徕养老产业规划层面专业人才;公开招聘,吸引养老企业运营、管理、产品服务设计专业人才;定向培养,依托本市职业教育,培训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严格把关,做好养老从业人员岗前培训与上岗考评工作。同时完善义工服务制度,规范志愿者活动。

参考文献:

[1]张郧.产业链视角下养老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4):62-64

[2]赵东霞,李赖志.独生子女时代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3,(1):30-34

[3]田香兰.养老产业与养老事业的比较研究——以日本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2010,12(1):29-35

[4]高林.保险资金进入养老产业的模式分析[D].辽宁大学:高林,2012.11-14

[5]刘霞.社区智慧养老视角下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7):1743-1745

作者简介:薛彦宁(1990-),女,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经济学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猜你喜欢
养老产业老龄化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全国深度老龄化省(市)增至7个
健康月历
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关于咸阳市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的思考与建议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中日两国养老产业政策的比较与对我国的启示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问题和路径
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