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梅
摘要: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各不相同,这样就会存在一些学困生,所谓的学困生就是与同班其他学生的成绩相比比较落后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困生的身心健康、学习困难等状况,帮助学困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培养成热爱学习、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
关键词:小学;学困生;引发原因;转化方式
中图分类號:G62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211-01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和要求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成年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在逐渐加大,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理解能力、沟通交流水平较差的学生无法得到其他同学的鼓励和认可,学习成绩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样就会导致其变成学困生。当前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困生的教育,指引他们逐渐完成学困生的转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学习,成为综合素质较强的实用型人才。
1.小学学困生的引发原因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对周围事物缺乏认知,无法准确判断出一件事情的好与坏,并且容易受到周围环境、身心健康状况、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要想认真解决学困生的相关问题,首先应该找出引发原因,然后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转化方式。
第一,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在教育体制改革以前,教育模式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主要用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大多数教师片面的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代表一切,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加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第二,家庭因素。小学生经常接触的人主要是家人,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例如,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或者是父母离异;又比如学生家长自身受教育水平不高,教育学生方法不当,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就会责骂、暴打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自卑心理,性格变得孤僻等,这些都是造成学困生形成的基本原因。第三,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对于学困生的形成,学校也有一定的责任。目前,我国部分小学教师的素质并不高,由于受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教育学生欠缺能力。
2.简析小学学困生的转化方式
2.1 教师应该科学指导学困生的学习,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应该科学指导学困生的学习,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该认真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点,只有找到他们的兴趣点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学困生大部分都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兴致不高,课堂上对于教师讲的内容完全听不进去,但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通常非常积极,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点教学。
2.2 定期举办一次交流活动,提升学困生的应变水平。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得到了父母过度的关爱,就想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没有经受一点挫折,遇到问题无法自己解决,大都是像家人或其他人求助。独生子女中学困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长期发展下去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这些孩子们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
2.3 给学困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其综合技能。因为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事情会给让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其性格形成也与学校环境有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学困生,要给他们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例如,A 同学上课喜欢跟别的同学说话、开小差,违反了课堂纪律,但是无论教师怎么讲,该同学还是管不住自己,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能一味批评学生,而可任命该同学为纪律委员,并且跟该同学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当好这个班干部,也能管好你自己,不要让老师失望。"该学生经过教师的教育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对当好纪律委员有了一定的责任感,也不想让老师失望,经过这件事后,该同学逐渐改掉了不好的习惯,学习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4 认真协调好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该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与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时了解小学生的自身情况,更好的引导学习。此外,家长还应该给小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家庭学习氛围,并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更好地完成学业。学校还应与社会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防止不健康因素对小学生的侵蚀,可在学校附近开设书店等有助于积极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场所,营造一种良好的周边环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总的来说,学困生的引发原因多种多样,教师应该认真了解学困生的各个引发原因,采取积极的指导和应对对策,通过鼓励学困生提升其自信心。对学困生的教育不仅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更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志红. 小学“学困生”心理分析及对策[J]. 科技经济导刊,2016,(31):1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