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友根
[摘 要] 文章以《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为例,阐述了在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中,怎样设计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渗透思维能力锻炼. 课堂引入、抽象概念、探究性质、应用反馈、课时小结等环节,作为不同思维能力的生长点,教师精准把握,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基本活动经验.
[关键词] 经历;活动经验;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进行了这样的阐述: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 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标准由原来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素养的提升需要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要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 同时,新增加的“双基”——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关注基本活动经验,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渗透,已是一线教师的共识. 那么如何渗透呢?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呢?关键是找准基本活动经验的生长点,为此,笔者实践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的教学设计,探讨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设计策略.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教学设计
1. 情景引入
活动1:让学生阅读教材47页引言,谈谈感受.
引例:《庄子·天下篇》中提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意思是一尺长的木棍,第一天取其一半,第二天取剩下的一半,第三天再取剩下的一半……以此类推.
(1)请写出第x天后剩下的长度y与x的对应关系:________;
(2)y与x的对应关系是函数吗?如果是,你能猜想一些它的性质吗?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师:……实际应用中,有许多的问题都可以用函数模型y=ax来刻画,像这样的函数,我们称其为指数函数.)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指数函数,同时为后面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做铺垫.
2. 形成概念
概念:一般地,函数y=ax(a>0,且a≠1)叫作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请仔细阅读概念,并回答以下问题:
(1)定义中规定“a>0,且a≠1”,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2)你觉得指数函数的解析式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请举例.
练习:请判断下列函数是不是一个指数函数,并说明理由.
(1)y=x2;(2)y=8x;(3)y=2×8x;(4)y=2x+3;(5)y=(-2)x;(6)y=22x;(7)y=3x+1;(8)y=(2a-1)xa>,且a≠1.
设计意图:指数函数的概念是描述性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每一个约束条件和指数函数的结构特征,在实例判断和讨论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经历反思建構概念的过程.
3. 探究性质
活动2: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像.
(教师:点评学生作的图像,强调作图法,提升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给出正确的图像以便观察. )
活动3:请仔细观察这两组图像,研究它们的共同点、不同点和联系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说明:表格在“共同点”和“不同点”部分分别提供了一个例子,同时留出大量空间,让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既能引导学生,又不束缚学生的思考方向.)
活动4:几何画板演示指数函数的图像与底数a的关系,验证图像性质的猜测.
(1)演示1,输入a值,展示图像(学生操作);
(2)演示2,移动点M连续地改变a的值,让学生观察图像的变化.
(说明:在学生对有限(4个)实例观察猜想的基础上,用软件进行一般化展示,让学生操作,验证学生猜想正确与否,促使学生反思和再观察. )
活动5:请大家结合特例研究刚才软件的演示,完成下表. 一般地,指数函数y=ax(a>0,且a≠1)的图像和性质如表2所示.
设计意图:设计学生画图,观察两组(4个)函数的图像,研究它们的共同点、不同点和联系点,用表格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引导学生思考. 表格中有举例,但没有设置研究的项目,是希望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又不过分地限制他们思考的方向,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演示1是为了增加a的取值个数,初步验证学生的猜想;演示2是为了将特殊函数一般化,让学生感受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特点,同时通过反复演示,让学生看到底数a的值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设置活动5的表格,是为了梳理出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固化学生的研究成果,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提高学生的研究固化意识,增强成就感.
学生通过作图—有目的看图—猜想讨论—一般性验证—反思提炼的过程,可能在观察过程中还有多次自我肯定和否定,其观察发现、类比归纳的能力得到锻炼,这个过程是一个高强度的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过程,放手让学生去享受观察发现的过程,提升思维能力.
4. 回归实例
活动6:请站在指数函数的高度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叙述它蕴含了什么数学模型,对此,你有什么体会?endprint
设计意图:回到实例,让学生看到古籍中的函数模型,感受数学文化;有限中的无限思想,体会指数函数中的哲学内涵;启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模型,有意识地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5. 应用反馈
例1:已知指数函数f(x)=ax(a>0,且a≠1)的图像经过点(3,π),求f(0),f(1), f(-3)的值.
【变式】已知指数函数f(x)的图像经过点(3,π),求f(0), f(1), f(-3)的值.
例2: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1)1.72.5,1.73;(2)0.8-0.1,0.8-0.2;(3)1.70.3,0.93.1.
设计意图:例1设计变式,目的是强化指数函数的概念,强化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即建模、解模. 应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强化函数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同时提升数据处理能力.
6. 课时小结
问题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问题2:在这节课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问题3:通过这节课的实践,你感受到了什么数学思想?
梳理:主要知识有指数函数的定义,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 主要思想方法:①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几个数的大小,特别是中间变量法,函数的应用意识;②通过观察式子结构特点、共性,提炼定义,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③通过观察图像的异同,归纳图像性质,数形结合思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师生共同梳理知识、方法、思想,既有体验又有示范,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增强知识“颗粒归仓”的意识,提升反思建构的意识和能力.
关于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反思
1. 实例引入,让学生获得“类比归纳”经验
在新课学习中,教材有很多素材供教师用实例引入,在章前导语、正文部分都有,一方面让学生感知新知识的价值(学习目的)和初步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铺垫;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用多个实例,让学生类比归纳. 课堂引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些适合开门见山,有些适合复习引入,有些适合实例引入. 找准时机恰当使用实例引入,不吝时间,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类比归纳等思维过程,获取活动经验.
2. 深耕概念,让学生获得“建构挖掘”经验
数学概念经常来自于实际例子的共性,比如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概念、平均变化率等,让学生经历提炼过程,并尝试用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准确表达,提升学生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能力. 还有一种概念是描述性的定义,核心是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这样的定义往往需要通过变式、辨析等途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反思建构新概念. 由实例(猜测)—表达—辨析—精准表达—再辨析挖掘—实例验证等,建构概念,挖掘概念内涵,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获得概念的生成与挖掘的经验.
3. 探究性质,让学生获得“观察发现”经验
性质的探究,是最容易设计活动的部分,也是最容易出现层次差异的教学环节. 一个完整、深入的性质探究活动,通常经历直观感知—反思提炼—逻辑论证—形成性质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活动的每个环节,既要给予方向的指引,又不能全是规定动作,否则就把学生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人,探究变成了走过场.
教师精巧设计探究过程,设问面紧而有余、宽而有度,让学生紧紧围绕探讨主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现有探究能力,观察发现、发掘性质,反复经历观察—发现—再观察—提炼等过程,这是一套高效的数学思维能力广播体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套探究的方法,获得观察发现的经验.
4. 应用反馈,让学生获得“运算求解”经验
学以致用,新学习的概念和模型,需要在应用中强化和再认识,而应用往往伴随着符号表达和运算求解,巧妙设计应用练习,在强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符号表达和运算求解的能力.
数学最重要的部分是解决问题,而数学问题的解决主要是策略获取和运算求解,在中学数学中,运算求解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许多学生都出现“会而不对”的情况,所以不能把操作放到课后,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集体运算求解、交流分享. 教师精选例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运算求解活动,获取属于自己的经验.
5. 课时小结,让学生获得“反思建构”经验
课时小结不是简单的知识回顾罗列,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本身以及获得过程,反思过程体验中的感受,把课堂研究提到方法和思想的高度,让学生在反思和梳理中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反思建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让学生充分回顾课堂的活动,把过程中零散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梳理,重温感受,将本节课所学内容、所获经验,纳入认知体系,而这个反思建构的过程,又是一种经验的获得.
总的来说,教学活动无处不在,无论怎样学生也会收获经验,而不同的活动设计,带给学生的经验也可能不同. 教师要善于发现丰富学生经验的活动生长点,實地实时地给予引导和指导,放手让学生去体验过程,享受思维能力锻炼的美好瞬间. 教师精准地把握活动生长点,精心设计思维锻炼活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就会更加丰富,更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