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053-02
“教学千法读为本”,而经典古诗文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意存高远,同时,它也是语言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更应该通过诵读来体会它的绘画美、意境美、音乐美。可以说,诵读是经典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小学生打开古诗文学习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下面结合多年的古诗文诵读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归纳如下:
策略一、 转变教学观念
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词句深刻地反映了诵读在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和整体感知理解文本内涵三方面的重要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经典古诗文时,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法,不能一味地讲白、讲深、讲透,机械地抄背词义、诗义,而忽视了诵读在古诗文教学的核心地位,应通过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把经典古诗文的浸润、熏陶和感染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策略二、培养诵读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经典古诗文韵美、意境美,语言精炼,充满活力,如缺乏兴趣只能成为枯燥乏味的文字符号,良好而有益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强大的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首先要考虑多角度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那朗朗上口的经典美文才能吸引学生,因此,在经典古诗文教学中 ,便需要给学生来一支“强心剂”——培养兴趣。
(一)趣味引读,激发兴趣
千篇一律的诵读,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提不起兴趣,作为主导课堂教学的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需要,采取介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讲故事,出示图片等方式趣味引读,从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课堂教学因诵读而精彩。例如,教学《塞下曲》这首古诗时,我采用讲故事引读。“西汉有一位叫李广的将军,他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被人称作‘飞将军。有一次,他去打猎,当时天色昏暗,树林里突然刮起一阵狂风,野草在风中受惊似的摆动起来,李广以为是老虎袭来了,立即拉弓射箭。当他第二天早上去寻找昨晚射出的白羽箭时,发现那箭竟然深深地嵌进巨大的石头中了。”当这个故事由教师口中娓娓道来时,学生不但对诗人有了认识,也对诗意有了了解,并对整首诗产生了深厚的兴趣,那么,引领学生诵读描写这个故事的古诗便水到渠成,兴味盎然了。
(二)创设情景,持续兴趣
经典古诗文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可它表达的情感有较大的时空距离,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就诗论诗,而应该尽可能创设合适的情景,诱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想象,使学生感受诗情,领会诗意,读出诗韵,那诵读的兴趣便会持续。这些情景创设可采用绘画、投影、音乐、教师饱含感情的描述等来辅助。如,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时,我利用投影出示李白乘船返回江陵的画面,画面配上时而低沉,时而轻快的音乐,教师随着音乐动情地讲述:公元759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案被牵连,流放到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他惊喜交加,随即乘舟返回江陵。在这样的情景创设下,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诗人遇赦返回时轻松喜悦的心情,并能兴致勃勃地带着这份喜出望外的心情诵读这首诗了。
(三)形式多样,增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因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形式多样的诵读来增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由于小学生有较强的模仿力,想象力,教师就利用这些特点让他们模仿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去诵读,也可选有趣味的歌唱、舞蹈、手脚打拍、表演、比赛等活泼的形式来诵读。如,教学《别董大》这首诗时,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跟着“皇家唱诗班”吟唱的旋律来吟唱这首诗,并在吟唱中配上优美的舞姿,学生一定会很喜欢的。又如,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我采用手脚打拍的方式来诵读,也让学生拉近了与诗人的距离。而大部分的经典古诗文都可采用比赛的方式来进行,这些比赛形式也可多样化,如小组赛、男女赛、擂台赛等等。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经典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增添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策略三、诵读方法指导
经典古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如诵读方法指导得当,便能让课堂教学熠熠生辉。
(一)基础诵读法
学习经典古诗文,读是关键。读首先是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遇到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阅工具书来解决。其次读准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经典古诗文的诵读节奏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可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后再诵读。如,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时,我按语意这样划分节奏: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在诵读的时候还要注意词与词之间节奏不完全一样,有快有慢,要有变化。需要强调的内容要读重音。例如《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古诗中的“长云”、“暗”、“遥望”、“百战”、“穿不破”、“终不还”是要强调的内容,要读重音。
(二)不求甚解法
诵读是经典古诗文教学的第一法宝,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小,能做到“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对古诗文中的词语、诗句的理解达到似懂非懂,有朦胧感就可以了。只要把诵读扎扎实实地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就会乐在其中。
(三)视通神接法
我国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思维训练,感情投入,发挥想象达到与古诗文视通神接,诵读就更有劲了。
1.以思伴读
多读,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读的次数多,时间长就行了,进行无鲜明目的的机械的重复诵读,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心不到” 的读,再多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而以思伴读,即以问促使学生更好地在思考中诵读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菊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读通诗句后,让学生带着“秋天到了,诗人的家是一番什么景象?”“诗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菊花?”这两个问题再读诗,在边读边思考中,很快找到了诗句中的答案“秋丛绕舍似陶家”和“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来回答了。
2.以情促读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情感参与。“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带读,首先要求教师自身要情感投入,把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产生情感的共鸣。另外,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容的亲情、友情、乡情等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饱满深情地读,全神贯注地读。
3.想象悟读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为经典古诗文语意具有高度凝炼性,意境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展开想象,深入到作品内部去,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去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通过想象去深化语言。就教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来说,从读题开始,就让学生想象雪夜山村的景象和“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画面。學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这样的意境中:夜幕降临,山路漫长,在万籁俱寂的雪夜中,犬吠人归。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意境中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之心,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之,经典古诗文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确保诵读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且能不断变换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时时保持有摘新果子的感觉;让琅琅书声和浓浓趣味萦绕整个课堂教学;让思维训练和学习语言相互交融;让学生在经典古诗文学习中取其精华,浸润自己的人生。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