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鱼海棠》透视国产动画电影的缺失

2017-11-16 06:25段婧瑛
电影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鱼海棠大鱼海棠

段婧瑛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动画电影《大鱼海棠》自上映后便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这部历时12年制作完成的影片,上映首日便取得了7460万元的票房,一举创造了国产动画片票房新纪录。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高涨,原因不仅在于观众审美定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影片质量的大幅提升,动画从业者的心态从功利浮躁逐渐沉淀下来,潜心在动画电影领域打造里程碑式的作品。影片《大鱼海棠》制作精美、画面富有古典韵味,尤其是诸多细节的设计使人眼前一亮,这些方面应获得充分肯定。然而,《大鱼海棠》的创作亮点却难以掩饰它的创作缺陷,剧本内容的单薄浮泛和故事情节的简单粗糙比较明显,致使电影与经典擦肩而过。这种内容和形式的不相称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当下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主要症结。

从艺术史的长廊看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影视艺术无疑就是这个时代的艺术长子,而动画电影却是影视家族中最具潜力的希望之星。中国动画经历了“中国学派”的兴盛之后一度走向低迷沉寂,近年来,随着《喜羊羊与灰太狼》《十万个冷笑话》及《大圣归来》的火爆,国产动画电影强势回归,票房足以与真人实拍电影比肩。特别是真人动画合成的电影《捉妖记》,最终以24.38亿元的票房收入,跃居中国电影史上票房第二影片,动画电影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极大地提振了国产动画创作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然而,衡量动画电影艺术成熟的标准,经济效益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社会效益显然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

一、剧本单薄浮泛难以发挥引领作用

动画电影因其特有的高假定性,以绘画的手法跳脱实拍的局限,借助刻画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去完成艺术创作。然而这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必须同现实接轨,浪漫主义的情怀必须植根于现实之上,离开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映,再炫目的形式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大鱼海棠》的故事背景设定于一个名为“神之围楼”的神秘净土,主角“椿”“湫”皆是掌管人间万物规律的、非人非神的“其他人”。“神之围楼”就像一座男耕女织的“桃花源”,是美轮美奂的圣地,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化社会。从故事内容的编织中看不到真实社会生活的影子,也没有明确的针砭时弊的内容架构,这种脱离生活的内容设计削弱了内容的厚重性和深广性。纵然创作者在画面空间的创新上新意迭现,在视觉的奇观上屡有创新之处,然而,形式的创新却无法弥补内容的重大缺憾。最终,《大鱼海棠》传递出的只是个人的“小情感”,而未能折射出更具普世价值的“大情感”。而同样是奇幻题材的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故事则发生在如同浓缩的现实社会一般的汤屋,这里充斥着种族、阶级和信仰的纷争,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复杂交错的生存矛盾。相较于千寻与白龙之间那若有若无、青涩懵懂的感情,影片创作者竭力去思考的是如何去“鼓舞、启迪听故事的人”①。女主角千寻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明白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活着的动力,这种对生命存在本源性的寻觅以及对个体价值终极归宿的叩问,是艺术为人类生存分忧解难的生动体现,无论从哲学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高于《大鱼海棠》。在暧昧不清、善恶不明的底层社会领域中,“生活的理由与力量”具有灯塔和航标的作用,它的出现和存在会照亮许多观众茫然无助的精神家园,很好地发挥了动画电影的艺术引领作用,照亮了芸芸众生前行中的坎坷之路。

角色塑造是剧本的重中之重,角色不仅是承载故事内容的载体,也是传达思想内涵的主体。而在《大鱼海棠》中,主角椿、鲲与湫的成长基本上是静止的,角色没有随着命运的沉浮起落发生变化,观众没有从角色的动态变化中看出人物命运的变化轨迹。角色的价值观由死亡开始又由死亡结束,事件的引发以个人的情感需求为发端,又以个人情感需求作为结尾,而且这种角色的情感诉求,不具有广阔的社会性和丰富性,难以引发观众对生活的对照和反思。可见,在《大鱼海棠》中,事件和角色的功能止步于对于影片节奏的简单调节,而忽略了对于角色塑造功能的大力挖掘,角色的符号指向过于简单机械,对于意义和价值的多元性开掘不够,使得角色塑造最终流于平面化和简单化。相比较而言,影片《千与千寻》的角色塑造有力地托举了内容的厚重性和丰富性,主角千寻从一个依赖父母、孤独无助的无知少女,成长为一名敢于担当、有责任心的成熟女孩,价值观从利己成长为利人,人物从个体的人成长为社会的人。这种人物塑造的审美理想是积极健康的,具有引人向上的正能量,很好地担当了艺术的救赎功能和引领作用,真正的艺术角色不是引人颓废和消沉,而是给人希望和信念。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影片结尾千寻与白龙的分离更为绝妙,以开放性的结尾为观众带来了无限希望。虽然《大鱼海棠》以男女主角相聚为结尾,看似圆满,然而传递出的价值观却是模糊不清的。

二、文化创新浅尝辄止难以创造性表达

电影作为一种青年人极易接受的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其中动画又因绘画性,以极高的艺术性与观赏性吸引着大量的青少年观众群体,更易成为打破传统文化与年轻人时空阻隔的桥梁,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完全可以振兴某一文化产业类型。比如,日本动画《昭和元禄落语心中》,以“落语”这一门日本传统艺术的兴衰为背景,讲述了落语传承人数十年的悲欢离合。影片剧本扎实、制作精美,引发了青年人对落语的观赏热潮,一时间落语成为日本主流文化界的焦点现象,激起了主流和民间保护落语的兴趣和热情。又如,日本动画《棋魂》,该片兼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情怀,将围棋之狂爱由千年前延续至今,该片的播出引发了大量中日青少年对围棋的兴趣,影响力延续数十年而绵延不绝。不少现围棋界新星都表示,自己学习围棋是源于对《棋魂》的憧憬,可见,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和创造性传播影响巨大。

《大鱼海棠》的创意灵感来自于古文经典《逍遥游》,片中主角的名字皆源于此。例如,主角椿与湫,名字就出自《逍遥游》:“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应该说,发端于古典文学的创意值得赞赏,反映了创作者试图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决心和信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鱼海棠》并没有精准诠释《逍遥游》的内涵精髓,对文学名著中“无我,无己、无功、无名”思想境界的把握存在偏差,创作者对人物性格命运的设计与文学作品的人物貌合神离,其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的关联度明显错位。电影中人物的角色性格塑造更偏向于现代言情小说,降低了文学名著中人物的审美高度,曲解了古典人物形象的深厚内涵。除此之外,影片《大鱼海棠》对古书《山海经》《搜神记》以及上古神话中“女娲补天”的故事也有所涉及。但可惜的是,创作者没有理解传统文化现代创新表达的内涵,“只取其表,摒弃其里”。其实,这种肤浅的理解犯了传统文化现代传承的大忌。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就是对其思想精华和精神实质进行现代形式的表达,绝非只取传统文化的一鳞半爪、断章取义,只构建出“境”而未传达出“境外之意”②。

反观国外的同类作品,同样以古典著作为蓝本,爱尔兰、法国联合制片的动画电影《凯尔经的秘密》就是最好的榜样,其对名著思想内核的深刻把握令人印象深刻。影片取材于公元800年左右的爱尔兰基督教插图手抄本《凯尔经》,讲述了一位胸怀信仰和抱负的翩翩少年的励志故事,他历尽磨难完成经书绘制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读者。因《凯尔经》为插图福音手抄本,故其华丽的图案为影片的美术风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影片最为动人的不是华美的画面,故事虽为虚构,但主角所传递出的对于信仰的执著追求,完美地契合了《凯尔经》的文化内涵,使得两部优秀作品在最高的思想层面上相得益彰,影片如同展开了一幅爱尔兰文化的精美古卷,从中流露出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尊崇令人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两部作品在思想内涵的交相辉映中,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表达。可见,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但前提必须是以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而现代化的表达方式是手段。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将传统文化视为影片的点缀,最终只能沦为宣传的噱头,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反而会造成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误读。

三、宣发策略急功近利难以彰显创作情怀

动画项目成功与否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③不仅制作进度与成本存在着较大的变数,并且在宣发环节也存在着发酵时间长,缺乏号召力的现象。然而,新媒体时代改变了电影的宣传模式,从以前的“影片—观影—话题营销”的模式中逐渐走出来,转变为利用新媒体直接定位粉丝群体,使用制作花絮、导演访谈等形式同观众直接对话,使得影片未上映前,就已经拥有了大量观众群体,而粉丝将利用自媒体对影片进行自发扩散宣传。相较于传统的宣传方式,极大地缩短了时间,更加取得了不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鱼海棠》采用这种宣传方式无可厚非,情怀无疑是迅速发展粉丝群体的有力王牌,然而个人情怀不能与影片的质量粗略对等。在中国动画电影迎来新契机的现阶段,无数怀揣着动画复兴梦的粉丝却被误导了,在这个时期极易对个人情怀与行业复兴画上等号。倘若个人的情怀不能回报观众的期盼,不足以平衡动画电影的长周期制作与巨大的资金投入时,那么,无论怎样奏效的传播手段都不应过分点赞。事实上,唯有创作情怀真正切实转化为优质作品时,动画电影的传播策略与观众的接受期盼才是对等的,宣传效应和观众的获得感才是平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良性循环。反之,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不对等时,应该让社会效益主动服从经济效益,而不是竭尽所能使用传媒策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较于《大鱼海棠》,历时8年制作完成的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其传播策略则不乏道义良知的真诚。《大圣归来》发行方并未选择情怀营销,而是使用了口碑营销的策略,其中固然有资金缺乏的原因,但是,一部动画电影如果敢打出口碑营销的旗帜,足见其情怀与担当。只有当影片的品质过硬时,口碑营销才可以真正起到发酵作用。《大圣归来》在正式上映前,采取了大范围点映的方式,结果获得了一致的正面评价,使得排片量不断增加。这些来之不易的排片量,充分说明了只有以影片的高质量为基础,辅以适当的宣传手段,影片才能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而质量与宣传不能匹配的影片,当激情退潮后,水落石出是自然的结果。

由此看去,《大鱼海棠》与时代的经典作品擦肩而过实在令人惋惜,一些本该规避的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剧本的单薄肤浅构成了动画电影最大的硬伤,文化创新的浅尝辄止陷入了作茧自缚的被动境地,影片质量和宣发策略的失衡难觅创作者的良知。我们不是在批判一部电影,事实上,这是国产动画电影在发展阶段的普遍性问题,希望借助对《大鱼海棠》的研究,从中发现共性的创作和传播问题,期待为日后国产动画电影创作提供历史性的借鉴和启发。

注释:

① Tom Mes:《宫崎骏访谈: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http://www.midnighteye.com/interviews/hayao-miyazaki/。

②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9页。

③ 郑玉明、于海燕:《动画项目营销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猜你喜欢
大鱼海棠大鱼海棠
读《明天要远足》,写“我要去远足”
《大嘴狗》
找春天①
“会海”养不出“大鱼”
大鱼带来的启示
《大鱼海棠》: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及美学风格
《大鱼海棠》在日本获赞(观察)
《大鱼海棠》的误解和正解
《大鱼海棠》,神作掉进“深坑”
海棠酒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