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万红 刘碧雯
(云南大学 社会工作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美国芝加哥大学 社会工作学院,芝加哥 60637)
综合性性教育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的行动研究
■ 高万红 刘碧雯
(云南大学 社会工作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美国芝加哥大学 社会工作学院,芝加哥 60637)
目前国内对于综合性性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实践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云南Y大学所开展的性健康同伴教育为个案,以改善两性关系为主题,讨论如何将综合性性教育应用于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研究发现:综合性性教育能有效提升参与者对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提升其异性交往的技能;在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部分参与者的态度变得多元化,部分参与者仍坚持婚前守贞。综合性性教育重视大学生的性权利和赋权的优点,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但该模式在推广中需要和其他性健康教育模式并存,并需要一个包容的社会和校园环境的配合。
综合性性教育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 行动研究
中国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性知识的获得、性心理发展及性观念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性观念方面,大学生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的性文化和性价值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西方性解放运动及性革命思潮的不断冲击。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大学生对性开放的接纳程度不断增加,但性困惑、性压抑、性罪错等问题也日渐增多。2011 年5 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将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等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修内容。但从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的情况来看,性健康教育在高校开展的情况并不理想,性健康教育的缺乏也是导致大学生成为受艾滋病影响的高危群体的一个主要原因。
目前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仍以传统的性生理及性心理教育为主,强调道德导向,从而规范大学生的性行为,使其在男女两性关系上持有正确的态度,培养责任感和道德价值感[1]。在教育形式上,以课堂教育为主,同伴教育作为重要补充[2]。有学者从学科建设的宏观层面提出当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还存在学科建设薄弱、教育内容窄化的偏向和教育对象覆盖面不够宽等问题,并将其归因于学科地位归属不清、教学内容缺乏计划性和整体性、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局限,也缺乏社会和校园文化环境的配合[3]。也有学者认为,当前的大学生性教育以问题补救为主要目的,难以实现教育内容上的全面综合,并且忽略了大学生群体的自我选择权利和对潜在问题的预防[4]。从性教育的效果来看,大学生不能够从正规的学校教育当中获取所需要的知识,甚至对学校性健康教育产生了不信任的心态[5]。为了改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一部分学者通过研究美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性健康教育模式,如综合性性教育模式、禁欲模式、纯洁教育模式等,提出针对当前中国大学生性健康的现状,应通过引入西方国家的教育方法,从而改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质量[6]。国内学者对于综合性性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该模式的发展过程、价值理念以及其中所涵盖的教育内容方面[7]。方刚老师通过开设“两性关系与两性文化”和“性与性别心理学”等课程来实践综合性性教育的理念,并总结出综合性性教育模式在学校性教育课程中的授课要点和授课理念[8]。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于综合性性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实践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云南Y大学所开展的性健康同伴教育为个案,讨论如何将综合性性教育应用于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并通过评估该模式的有效性反思其在本土处境下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
行动研究是研究者、实践者在共同接受的道德规范下通过共同协作,在现实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通过个人或集体对这个过程中相关方面进行的敏感性反思[9]。行动研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研究者自身的角色从具体情境之外客体化的研究者转化为融入研究情境当中的主体,强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本研究还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了Y大学部分大二学生对性健康教育的态度、评价和需求,并运用实验法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研究者首先对Y大学2013年秋季学期参加“大学生与性健康”“个人成长与社会化”这两门全校素质教育选修课的二年级本科学生进行整群抽样,发放200份“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9份,其中男生92人,女生97人;文科专业95人,理工科专业94人;汉族152人,少数民族37人;生源地类型为城镇105人,农村84人。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对性的基本态度、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和内容以及对学校性健康态度的态度和需求。 应用准实验设计的方法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开展综合性性教育服务,服务结束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大学生发放《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效果评估问卷》,评估综合性性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
(一)需求评估
行动研究的第一步是找出目前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于性的态度、性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及大学生对于性健康教育的需求。通过运用SPSS 18.0对问卷“大学本科生性健康教育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第一,大部分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不多。84.1%的同学认为自己对性知识有所了解,但了解不多,也不全面,9%的同学认为自己对性知识基本不了解,只有6.9%的同学认为自己很了解。有56.1%的同学认为自己对性生理知识有所了解,50.3%的同学认为自己对社会性别的知识有一些了解,33.9%的同学对性传播疾病和避孕知识有所了解,33.3%的同学对性态度的知识有所了解,36%的同学对两性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有所了解。
第二,同伴、网络和书刊杂志是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来源。调查发现,大学生性知识最主要的来源是同伴和互联网。69.8%的同学报告性知识的来源是互联网,69.3%的同学报告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渠道是同伴,报告性知识来自书刊杂志的同学占39.7%,来自影视资料的占20.1%,只有20.6%的同学报告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学校。可见,大部分同学性知识的来源是同伴、互联网和书刊杂志,这些性知识往往具有碎片化、不系统等特点,也有一些是不健康的。
第三,大学生的性态度趋于开放。68%的同学对于性的态度已经从传统的羞于开口转变为能够在熟悉的人中谈论“性”,27%的同学认为“性”这个话题不难启齿,可以很自然地谈论,只有4.2%的同学认为在谈论性方面自己很难启齿。
第四,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该接受性健康教育,但对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较低。73.6%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必要接受性健康教育,认为没有必要的占10.1%,说不清的占16.4%。在接受过学校性健康教育的同学中,40.2%的同学不满意,25.4%的同学基本满意,很满意的占2.6%,还有31.7%的同学甚至不知道学校是否有性健康课程(部分被调查者来自选修了大学生素质选修课《个人成长与社会》,课程中也有社会性别和异性交往的知识)。
第五,大学生希望学习性健康知识。被调查的学生希望学习性知识的内容和人数占比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性心理知识(44.4%)、异性交往和恋爱心理(43.4%)、性法律知识(42.9%)、性生理知识(38.6%)、性道德伦理知识(37%)、避孕及性传播疾病防治知识(30.2%)、社会性别观念(29.6%)、性态度(24.3%)。
(二)服务方案设计
本次同伴教育的主题是大学生恋爱冲突的化解和两性交往技能的提升。参与服务的同伴教员是社会工作专业大四的本科生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一年级的研究生,共15位同学。在开展服务之前,项目组对这些同伴教育者进行了40个小时的参与式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性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心理剧场、教育剧场、综合性性教育的理论等。在同伴教育过程中,项目组2位督导老师对该服务小组提供了全程督导。
第一,服务的理论基础与主要方法。综合性性教育模式在理论构建上不仅强调活动参与者自身做出安全性行为的选择并为之负责的能力,也强调在两性关系中的权力平等。赋权理论的理念和综合性性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一致的,因此,本研究把赋权理论作为服务方案设计的理论指导,认为拥有对性的知识和权利是每个大学生的权利,相信他们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服务目的是建立健康和谐的两性关系,具体目标是:帮助参与者学习化解恋爱冲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处理两性交往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服务参与者对恋爱关系的责任意识,明确在恋爱中的权利与责任;树立包容、多元的性观念和态度。
服务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教育剧场和同伴教育。教育剧场是把戏剧和教育的过程相结合,有特定对象作为观众,目的是要通过教育剧场使服务参与者发现、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在教育剧场中活动的领导者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导者。教育剧场的使用明确了性健康同伴教育者的角色,保证了同伴教员与其他服务参与者之间平等的权力关系。同伴教育是指通过同辈、同伴间的交往的影响力、亲和力,发展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自助群体,培养良好的性意识、性观念,抵御来自社会和媒介对青少年青春期性别角色的消极影响的教育方法。同伴教育方法的应用既可以让活动参与者有意识地获取正确的性知识和技能,也可在同伴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性道德、性伦理和性态度。同伴教育的采用一方面为实现综合性性教育中要求的多元观点的交流提供了条件,能更好地实现让参与者表达自己的心声和做出自己选择的赋权;另一方面为行动研究中研究者与服务对象的融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服务过程。我们的性健康同伴教育活动共设计了四次教育剧场,每一次活动的内容都是以大学生恋爱冲突化解为基础并向两性交往技能方面进行延伸。总目标是建立健康和谐的两性关系,具体包括:学习化解恋爱冲突的技能;明确恋爱中两性要承担的责任;树立多元、健康、包容的性态度。
(三)服务实施过程
服务参与者是选修了Y大学“大学生与性健康”课程并自愿参与我们性健康服务的46位同学,共开展四次活动,每次服务时间为2-3个小时。同伴教员先对部分参与者或其他同伴教员进行访谈,搜集大学生恋爱中的冲突经历,进行归纳、提炼,形成四次教育剧场活动的基础剧本。第一次教育剧场主要讨论的话题是大学生异地恋。通过讨论大学生异地恋的维系方法,进而将话题延伸到男女双方在恋爱中需要掌握的沟通技巧以及男女双方在恋爱中的心理需求的差异性及双方需要为了维系关系而承担的责任。第二幕戏剧的内容为恋爱关系中的性邀约。目前大学生恋爱关系中提出性邀约或发生性关系的比例在不断提高。通过还原男生向女生提出性邀约的场景,探讨男女双方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并给予对方明确的回应。同时,在剧场讨论的过程中介绍多种避孕方法,讨论男女双方要为避孕共同承担的责任。第三幕戏剧是女大学生意外怀孕。围绕女大学生进行人工流产手术的比率不断增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女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的剧情进行表演和讨论,倡导男性要树立“爱她,就要尊重和保护她”的责任感。第四幕剧的内容则是针对中国社会中男权主导的性别文化下一些男性持有的处女情结及女生的贞操观念进行讨论,通过还原一对情侣的性观念的差异展开,促进参与者对自身的社会性别观念进行反思。教育剧场的使用不仅有效呈现出了性健康教育所需要传递的内容,同时通过服务参与者参与戏剧发展的环节,让其观点也得以表达并引起新一轮的讨论。
(四)效果评估
本研究用准实验设计方法,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发放问卷调查《性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调查问卷》对综合性性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实验组是Y大学中接受了综合性性教育服务的同学,对照组则是没有参加过综合性性健康教育的同学。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同学在本科一年级都接受过传统的“性健康教育”*Y大学从2004年开始为一年级的同学开设校级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包含有性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性生理和性心理及艾滋病的预防。,并参与了服务前的“大学生性教育调查”。效果评估问卷在实验组中共发放52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6份。在对照组中共发放54份,回收到的有效问卷为52份,评估结果如下:
第一,实验组对性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突出体现在对性生理和心理知识的了解方面(见表1)。同时,服务参与者对安全性行为的知识了解比较全面,除了知道常见的避孕方式(如药物、避孕工具等)之外,对普及程度较低的避孕方式如避孕针也有所了解。
表1 调查对象对性知识的了解
注:*代表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意义水平,P<0.05
第二,在异性交往方面,实验组对异性心理和行为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提升大学生两性交往技能的目的已经部分实现(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对异性心理及行为方式了解
注:*代表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意义水平,P<0.05
第三,实验组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比对照组更为多元(见表3)。
表3 调查对象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
第四,一些参与者的婚前守贞的性态度没有改变。关于婚前守贞的态度,服务参与者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见表4)。虽然在教育剧场中,参与者们在关于婚前守贞的讨论中,呈现出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但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者的性观念没有明显的改变。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当前社会文化对两性要求的双重标准。此外,性态度的改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表4 调查对象对婚前守贞的态度
第五,实验组对综合性性教育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综合性性教育、禁欲教育以及中国传统的性生理教育三者中,绝大多数的参与者最喜欢的方式是综合性性教育,这也说明推广综合性性教育的可行性(见表5)。
表5 调查对象对综合性性健康教育模式的认同
注:**代表达到统计学非常显著差异意义水平,P<0.01
(一)综合性性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第一,尊重大学生的性权利,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综合性性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平等自由交流的平台,尊重大学生对性的自主、安全、合理的选择权,对不同的性观念接纳而非评判,使学生成为性教育的主体,得到了参与者的充分肯定。此外,综合性性教育注重理解个体所面临的处境,帮助学生做出负责任、安全的性行为的性教育理念,也容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同。
第二,强调赋权,能够满足大学生对性健康教育的多元化需求。综合性性教育倡导的赋权观点是对传统性健康教育中师生权利关系的巨大挑战,强调性健康教育的组织者要用积极的态度看待活动参与者,强化大学生的性权利意识和责任,强调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注重每个活动参与者对活动的贡献以及对他人影响的作用,并鼓励参与者使用自己的权利。此外,在服务的内容上,综合性教育强调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本,能满足学生对性健康教育内容的多元化的需求。
(二)综合性性教育模式面临的挑战
第一,综合性性教育的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的、单一的性价值观念存在冲突。文化对于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传统的、单一的性价值观对大学生性观念、态度和行为提出的要求,如男强女弱、反对婚前性行为等,对一些同学的影响很深,他们难以接受与传统价值观相背离的多元价值观,这也是综合性教育模式在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也提醒我们在应用综合性性教育模式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该模式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开展综合性性教育还需要构建一个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开展综合性性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大学生在性知识、性观念、性行为上的改变。但从服务效果来看,参与者的性观念改变不明显,除了服务的深度不足、时间较短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社会文化环境没有改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扩大性健康教育的对象范围,要把家长、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都纳入性健康教育对象的队伍;倡导建立多元、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三,综合性性健康教育需要与其他形式的性教育并存。本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性健康教育需求有差异。如大一新生对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知识比较感兴趣;而大二、大三学生谈恋爱的较多,对于如何处理两性关系冲突和婚前性行为的需求较大;来自农村的同学更愿意参加以教育者为中心的传统的性健康教育。要满足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的需求,需要开展多种模式的性健康教育。
[1]吴 扬:《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模式与内容探讨》,载《浙江预防医学》,2008年第4期。
[2]陈朝阳 周小燕:《高校大学生性教育机制研究——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青春教育同伴性”实践反思》,载《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杨继宏:《当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载《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6期。.
[4]方 刚:《基于人权与性别平等的高校性教育》, 载《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6期。
[5]赵崇莲 张 焰:《我国高校性健康教育失效的原因及对策》,载《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年第3期。
[6]石国亮 鲁 慧:《国外青春期性教育模式及其启示》,载《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2期。
[7]蒋凌燕:《当代美国青少年性教育的两大模式探析》,载《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8]方 刚:《大学性教育模式的思考——禁欲型性教育与综合型性教育之辩》,载《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7期。
[9]李小云 齐顾波 徐秀丽:《行动研究: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载《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第1期。
2017-06-20
高万红,云南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刘碧雯,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社会工作。
本研究得到福特基金会和云南省健康与发展研究会的支持,谨此致谢。
(责任编辑:张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