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意愿和心理资本水平调查

2017-11-14 05:19尹晓婧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意愿毕业生资本

■ 祝 军 尹晓婧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公共管理系,北京 100089)

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意愿和心理资本水平调查

■ 祝 军 尹晓婧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公共管理系,北京 100089)

在创业人群中,大学生无疑是渴望成才、勇于创新、最具活力和最有潜力的创业群体。调查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具有明确创业意愿的人数比例不高,不同群体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意愿之间存在差异。同时研究还发现应届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心理资本水平,且心理资本水平对个体创业意愿具有积极影响。高校应从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分类指导、建设自选菜单式创业教育课程群、重视创业实训和社会实践、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等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心理资本。

应届大学毕业生 创业意愿 心理资本

在世界各国活跃的创业人群中,大学生无疑是渴望成才、富于创造、最充满活力和最有潜力的创业群体。无论是微软帝国的缔造者比尔盖茨,还是苹果公司的传奇教父乔布斯,或是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他们的创业活动都始于大学阶段,充分体现出大学生创业群体所特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创新创业队伍中的潜在生力军,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不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创业意愿作为创业行为的先导性指标,对于个体开展创业活动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作为高校中最接近市场的大学生群体,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愿情况如何?他们对创业行为持什么样的评价态度?他们如何看待当前的创业环境?他们对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怎么样?上述问题都是关系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现实热点。与此同时,心理资本作为一种可以开发的积极心理能力,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存在积极的影响。那么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资本水平状况如何?他们的心理资本水平又会对其创业意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组以北京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作为分析对象,开展了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逐年提升。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国内大学生创业比例已从2013届的2.3%上升到2015届的3.0%,虽然成绩喜人,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近20%大学生创业的比例相比,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比例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鼓励他们开展自主创业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创业意愿本质上是一种个体将来愿意开展创业行动的信念[1]。对于大学生而言,它就像是一颗深埋心底的创业种子,只有遇到适宜的条件才会生根发芽,进而推动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一般而言,创业意愿强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实施创业活动的可能性较高;创业意愿弱的大学生则不太可能开展创业活动。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界定为大学生是否愿意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意愿开展调查。在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方面,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政策背景和环境因素层面(叶映华,2009;彭正霞等,2012;夏人青等,2012;徐小洲等,2015),而往往忽视大学生心理因素对于创业意愿可能存在的影响。大学生心理资本作为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理论之后研究大学生行为活动的一个新视角,它关注的是个体心理活动中的积极向面。近年来,心理资本理论逐渐被应用于创业问题的研究,如关培兰(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对女性的创业发展有推动作用,柯江林(2013)、彭伟(2014)、田硕(2015)等人则从不同角度就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程度上验证了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其创业意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研究设计

结合研究主题,本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一是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二是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资本水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三是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资本和创业意愿之间可能存在的影响关系进行探讨。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由创业意愿调查量表、心理资本量表和学生个人基本信息三部分组成。在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方面,鉴于国内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创业意愿测量量表,考虑到大学生对创业行为的态度、对创业环境的评价以及创业准备情况(如对创业政策的了解情况等)都会对他们的创业可能性产生影响,所以本研究除了使用李克特量表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程度进行测量外,还对大学生关于创业行为的态度、创业环境的评价和创业准备情况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在对心理资本的界定和测量方面,目前学者卢桑斯(Luthans)关于心理资本的定义和测量获得了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认可,他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2],并将心理资本划分为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结构维度进行测量,其中自信是指个体面对充满挑战的工作时有信心并能付出努力来获得成功;乐观是指个体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希望是指个体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韧性是指当个体身处逆境和困扰时,能够迅速调整、恢复并超越自己[3]。本研究采用卢桑斯的心理资本通用量表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资本进行调查。此外,问卷涵盖了大学生性别、学历、政治面貌、学生干部任职经历和家庭经济状况等个人基本信息,被试均以单一方式作答,在后期分析中,笔者将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研究的控制变量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立足于北京地区高校,针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10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展开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 400份,回收问卷2 246份,其中有效问卷2 09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3.14%。回收的有效问卷中,专科生200人,本科生1 380名,研究生512名;男生878名,女生1 214名;理科专业767人,文科专业978人,工科专业347人;担任过学生干部的1 451人,没有担任过的641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18人,非贫困学生1 574人。研究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

(一)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愿状况分析

通过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创业意愿水平、创业行为的态度、对创业环境的评价和创业准备情况等相关问题的调查和分析,笔者发现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愿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应届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具有明确创业意愿的人数比例不高。本研究通过直接询问应届毕业生“您毕业后是否会参与创业活动”来衡量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情况。在被调查的2 092名学生中,有340名应届毕业生选择“是”,约占总人数的16.3%;910名应届毕业生选择“否”,约占总人数的43.5%;842名应届毕业生选择“不确定”,约占总人数的40.2%。总体来看,目前应届毕业生群体中有明确创业意愿的人数并不多。

第二,不同群体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愿存在差异。就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具体情况而言,在选择“毕业后愿意参与创业活动”的应届毕业生群体中,从性别上看,男生所占比例要高于女生。从学历上看,在选择“毕业后愿意参与创业活动”的毕业生群体中,专科生所占比例的人数最多,本科生次之,研究生最少,这说明专科生的自主创业意愿最高,本科生次之,研究生最低,这也印证了麦可思研究报告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与其自主创业意愿成反比”的研究结论[4]。究其原因,可能因为应届毕业生的学历越高,在实现稳定就业和成功就业方面越有竞争优势,从而降低了其参与创业的意愿。从学科类别看,在选择“毕业后愿意参与创业活动”的毕业生群体中,理科生所占比例最高,工科生次之,文科生最少。究其原因,可能因为理科和工科多属于应用型和技术型专业的学科,而文科多为基础性专业,理科和工科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技术市场化方面较文科更具有优势,所以导致了理科和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参与创业的意愿较高。此外,在选择“毕业后愿意参与创业活动”的340名应届毕业生群体中,有303人选择了“有创业意愿,但是会等合适的时候才开始创业”,只有37人选择为“在毕业后立即开展创业活动”或者“已经开始着手创业”。说明即使在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应届毕业生群体中,愿意直接或立即开展自主创业活动的人数也不多,大部分毕业生在创业时机选择方面都相对比较谨慎和理性,希望等待合适的机会才开始自主创业。对于选择“毕业后不愿意参与创业活动”的应届毕业生群体而言,“希望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有创业相关经验”和“没有好的创业项目”三个原因是应届大学毕业生顾虑最多的因素。

第三,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创业行为和创业环境持积极评价态度。在对创业行为的评价方面,本研究从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创业行为的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调查将“创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创业是对人生规划的实施”和“创业是成功人生的基石”三个选项作为对创业行为的积极评价向面,采用李克特七级计分法进行测量,用1-7分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不同态度,在对创业行为的积极评价方面,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得分为5.11,高于理论中值(4分),说明大学生对创业行为的评价比较积极,对创业行为持肯定态度,究其原因可能与近年来国家不断鼓励和营造的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有关。同样,调查将“创业是一种赌博”“创业是梦想破灭的开始”和“创业是就业环境造成的无奈”三个选项作为对创业行为的消极评价向面,同样采用李克特七级计分法进行测量。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创业行为的消极评价方面,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得分为3.79,低于理论中值(4分),说明大学生并没有将创业行为看作是一种消极行为。此外,就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创业环境的直观评价而言,针对“您认为当前的社会创业环境如何”选项,49.7%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的创业环境一般;29.1%的大学生认为创业环境较好;5.7%的大学生认为创业环境很好,13.2%的大学生认为创业环境较差,2.3%的大学生认为创业环境很差。从总体情况来看,应届毕业生对于创业环境的肯定性评价要高于否定性评价,说明他们对于当前的创业环境比较认可。

第四,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不高。就“您对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而言,调查显示,有8.4%的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很不了解创业政策”,有42.9%的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不太了解创业政策”,有34.9%的人认为自己“对政策一般了解”,10.9%的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创业政策”,只有2.9%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政策”。该结果说明,目前应届毕业生对于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并不高。从人口学变量情况看,虽然性别、学历和学科背景在相关结果方面的差异性检验并不显著,但就性别而言,男生对政策的平均了解程度比女生要高;就学历而言,研究生对政策的平均了解程度最高,专科生次之,本科生最低;就学科背景而言,理科生对政策的平均了解程度高于文科生,文科生高于工科生。就“您了解创业政策的主要渠道”而言,有52%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通过报纸、电视和互联网”;有19.7%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通过学校的宣传活动”;有13.7%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通过创业论坛和身边同学的创业活动”;有13.4%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通过家人和朋友介绍”;仅有1.2%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创业政策”。

此外,本研究还就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创业教育和指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当问及“您在校期间是否接受过创业教育(或指导)”时,仅有17.62%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接受过”,8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和指导”,说明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和指导工作还比较薄弱,覆盖范围不够广。此外,本研究还就应届毕业生关于自主创业的一些认识情况进行了调查。对于“如果自主创业,您最可能采取的创业形式”选项,有61.8%的学生倾向于选择与朋友合伙创业的方式,有23.7%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在家庭支持下创业,有14.5%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依靠个人力量或其他形式来进行创业。就“您认为开展自主创业最重要的条件”而言,超过50%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认为资金是决定自主创业最重要的条件,其次是创业者的能力和经验、相关知识和技术,最后是政策支持和其他因素。结合该调查笔者发现,高校在日后的创业指导工作中,可以重点在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投融资能力方面多下功夫。

(二)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及其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分析

课题组在对应届毕业生创业意愿开展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卢桑斯的心理资本通用量表对应届毕业生的心理资本水平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心理资本水平。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资本总体水平为4.88分,由于本研究关于心理资本测量采用的是李克特7点计分法,理论中值为4分,这表明首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资本水平相对较好。从心理资本的各维度来看,应届毕业大学生“自信”维度得分为4.89分;“乐观”维度得分为4.87分;“希望”维度得分为4.85分;“韧性”维度得分为4.88分,说明应届毕业生在心理资本的各维度上均有良好表现。通过进一步检验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女生的心理资本水平高于男生;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最高,本科生次之,专科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最低;就学科类型而言,理科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最高,其次是文科生,工科生最低,但是他们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本次调查还分析了学生工作任职经历和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就学生工作任职经历而言,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显著高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就家庭经济情况而言,非贫困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显著高于贫困生。

研究发现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资本对其创业意愿具有积极影响。从心理资本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来看,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与创业意愿显著相关(Sig=0.002)(见表1)。其中自信(P=0.001)、乐观(P=0.001和)希望(P=0.034)三个维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

表1 心理资本与创业意愿、创业环境评价的相关性分析(N=2092)

注:系数*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

为了深入分析应届大学毕业生心理资本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影响关系,笔者以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为自变量,创业意愿为因变量,对心理资本和创业意愿进行回归分析,试图探索心理资本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因果关系(见表2)。该回归分析模型判定系数R2为0.006,统计检验F值为3.818,且显著性水平为0.004,说明该回归模型具有统计意义。分析结果表明,应届大学毕业生心理资本总水平对其创业意愿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12,说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资本不仅对创业意愿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而且心理资本对创业意愿存在积极影响关系,这意味着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创业意愿程度也相对较高。根据这一关系,在实践中,高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来增强其创业意愿。

表2 心理资本与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此外,在大学生心理资本中,希望和韧性两个维度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085,-0.094,乐观维度的标准化系数为0.006,自信维度被排除在模型以外。模型内的希望和韧性两个维度标准化系数均为负数,表明它们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是反向的,而乐观维度则对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笔者认为,这与本研究调查的研究对象有关,对于一般高校应届毕业生而言,学生对于毕业去向更多考虑的是直接就业或升学留学。心理资本水平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往对职业期望的稳定性会更加重视[5],对创业活动的预期会较为保守。这也与张云川、柯江林的研究结果相印证,张云川研究发现就业压力越大,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越强[6],柯江林的研究则认为,心理资本较高的学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在短期来看也不会选择创业[7]。

四、讨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发现,在创业意愿方面,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具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人数并不多。具体来看,男生的创业意愿要高于女生;专科生的创业意愿要高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创业意愿最低。虽然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创业行为持积极评价态度,对创业环境也较为认可,但是对于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还比较低。在心理资本水平方面,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资本总体水平相对较高,在心理资本的各个维度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性别、学历层次、担任学生干部工作的经历和家庭经济情况都会对他们的心理资本水平产生显著性影响。从心理资本和创业意愿的关系来看,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资本水平与创业意愿呈显著性相关,且心理资本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存在积极影响。研究发现,高校可以通过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提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愿和心理资本水平。

一方面,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意愿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1)继续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高校要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将创业理想的种子植入大学生心底。针对大学生对于创业政策知之甚少的情况,要配合政府和社会做好创业政策的普及和宣讲工作,让大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创业政策。(2)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分类指导。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中要结合大学生的年级、学历和学科背景等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尤其对于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部门要对他们进行跟踪指导,如聘请知名企业家和投资人作专题讲座;为毕业生提供资金项目双选平台;对优秀的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帮助;邀请专业老师指导解决创业初期的融资、法务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助力大学生创业。(3)加强自选式创业课程群教育。目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不仅课程门类少,而且教学形式单一,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也无法满足不同群体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高校要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转变,进一步挖掘专业课程教育资源,建立涵盖税务、营销、法律和管理等各方面创业知识的菜单式课程群,帮助学生根据需求选择创业课程,实现创业知识储备。同时高校还要将创业实训作为创业课堂教育的延展,通过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论坛及模拟创业活动,消除他们对于创业的神秘感和陌生感,让他们以更加理性的心态认识和看待创业行为,增强创业意愿。

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对其创业意愿存在积极影响的因果关系,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的干预。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下列措施。(1)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启发他们乐观思考人生和规划职业生涯;要重视对经济困难等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在挫折面前正向归因,提高其抗压能力。(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协作精神,帮助他们提高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等社会化技能,提升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3)结合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特点,将毕业实践与创业实践融合开展。在应届毕业生毕业实践环节,高校不仅要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接更多的企业资源,为他们提供近距离观摩企业运行、感知创业环境、了解创业政策和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还可以为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配备经验丰富的创业指导老师,帮助他们开展市场调研,支持他们以专业带动创业,在市场中寻找创业契机。(4)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创业训练营和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

[1][7]柯江林 冯静颖等:《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创业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载《青年研究》,2013年第3期。

[2][3]弗雷德·卢桑斯等:《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1 页。

[4]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09页。

[5]祝 军 钟坚龙:《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资本的水平与作用——基于北京2014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6]张云川 周雪敏等:《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调研分析》,载《西部论坛》,2011年第4期。

2017-08-10

祝 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 尹晓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公共政策。

(责任编辑:邢哲)

猜你喜欢
意愿毕业生资本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最“叛逆”的毕业生